近代山西教育督导体制趋于正规的过程,学校管理论文.docx
《近代山西教育督导体制趋于正规的过程,学校管理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山西教育督导体制趋于正规的过程,学校管理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近代山西教育督导体制趋于正规的过程,学校管理论文摘 要: 山西的教育督导制度, 于1908年开场开创建立, 之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晚清时期, 山西成立了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民国前期, 随着相关法案的公布, 对官任要求更为严格, 职责愈加明确, 使教育督导制度沿着稳定的途径前行。而后战争的爆发使山西的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毁坏, 但督导工作并未终止, 而是随着环境不断调整, 使督导制度在战争中得以延续, 最终实现了职责明确化、名称统一化、官任严格化、结果系统化、赏罚机制成熟化的发展, 推动了督导制度的正规化进程。 本文关键词语: 山西; 教育督导制度; 正规化; 历史进程; 我们国家的教育
2、督导制度最早构成于近代, 至今约有百余年的历史。教育督导制度并不是自发构成的, 它是随着 日本教育制度的引入、晚清废科举、兴学堂以及学部的设立而建立起来的 1, 随后, 历经民国时期的不断修订、完善, 最终才构成一套较为完好的教育管理制度。山西的教育督导制度于1908年开场开创建立, 之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 最终逐步完善, 走向正规化。 一、教育督导制度正规化的内涵 纵观近代山西教育督导制度的发展历程, 其经历了由不完善到完善、由非正规到正规、由局面混乱到逐步统一的嬗变经过, 这一经过突显我们国家教育督导制度正规化的深层内涵: (一) 职责的明确化 近代山西督学官的职责最先只是对外出
3、视察的职务做了规定, 后来发展为对在厅和外出职务的明确规定。除此之外, 督学官的任务愈加明确、详细, 由最初的仅仅考察当地的教育事务, 发展到后期考察内容愈加全面, 规定督学官要考察与地方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幼儿及特殊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 除考察教育事务外, 还要考察当地的卫生状况、经济情况等, 督查范围逐步扩大, 且愈加注重教育的系统性, 关注到教育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络。 (二) 名称的统一化 晚晴时期, 我们国家的教育行政机构较为混乱, 各省的教育行政机构名称均不一样。为改变这一混乱局面, 1912年5月教育部电饬各省最高教育行政官名称统一, 要求各个省份统一设立教育司, 同时设视学官
4、, 视学官由省教育司进行选拨任用。次年7月, 山西省提学使司改为教育司。民国6年9月, 山西省教育厅设视学室, 设视学官。然而, 在国民定都南京前后, 各省纷纷重组, 教育行政再一次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固然各个省份都设立了教育司, 但视学官的名称却极不统一, 有的省份称之为视学、导学、督学, 有的称之为教育督导人员。除此之外, 各省的教育督导制度实行情况也不尽一样。为改变这种混乱局面, 民国7年2月2日, 南京国民教育部公布了(督学规程, 要求省教育视导人员统一改名称为 省督学 。从此, 督导人员有了一个统一的名称。山西随后跟随国家的政策, 将视学官改名为督学。从 视学 到 督学 的转变, 不仅
5、仅仅是名称的统一, 更标志着其职能的转变, 由最初的重视 视 , 发展为 视 和 导 并重。 (三) 官任的严格化 近代山西对督学官的任用资格也逐步趋于正规化和严格化。从对督学官任最早的文献记载中能够看出, 山西最早的视学官多是毕业于京师师范学堂、山西大学堂, 而到了后期, 对督学官的要求愈加严格, 除了要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外, 还要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体验及品德修养。例如, 民国6年12月公布的(山西省教育厅省视学处务细则规定省视学资格为: 1.毕业于本国、外国大学或高等师范者;2.毕业于本国、外国专门学校, 任学务职1年以上者;3.任师范学校、中学校教职员或教育行政职务3年以上者。 2对视学官的
6、严格审定和任用, 有利于加快近代山西教育发展步伐, 提高教学质量。 (四) 结果的系统化 纵观近代山西教育督导的结果, 由最初的口头陈述转变为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视学制度建立之初, 视学官每视察完一个地方, 需要集议长、议绅, 特开会议。民国后期发展为督导的结果要以报告的形式呈现, 较之前更为系统, 以求全方位把握地方教育实况, 全面监督地方教育活动的落实情况。同时, 随着督导制度的逐步完善, 督导的结果由重 视 转向重 导 , 督导人员通过对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的视察, 以报告的形式呈现给上级行政部门, 力求反映各地区或学校的实际情况, 强调为学校和地区的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除此之外
7、, 视察报告的种类也逐步完善, 除了有分报告外, 还有总报告, 以求提出改良各校教育教学的详细建议。例如, 1934年出台的(山西省教育厅督学视察各县小学总报告, 对山西部分县区的小学数量、学校地址及设备、学生、教员、课程与教学、经费等方面进行考察, 并在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设置、教学设备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五) 赏罚机制的的成熟化 固然山西省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督学任用资格, 并通太多种途径来提高督导人员的水平, 但这仅仅保证了督导人员具有较高的督察与指导能力。而督导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否恪尽职守, 则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赏罚机制。十分是后期由于长期的军阀混战, 督导工作遭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8、 导致督导人员中存在 权责不分、官僚气息严重、不思进取、居其位不谋其政 1的情况。种种问题的暴露, 亟需建立一套成熟的赏罚机制, 以提高督导工作的效率。民国25年, 山西省教育厅颁布了(核定各县督学二十五年份办理教育成绩名册暨考绩表, 标志着山西省督导监督审核制度确实立。通过对督学的考察审核, 优胜劣汰, 有利于提升督学的办事效率, 保障督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近代山西教育督导制度正规化的历史进程 近代山西教育督导制度的完善并非是一帆风顺, 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 历经晚清、民初、阎锡山统治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时期, 攻坚克难, 最终走向正规化。同时, 近代山西督导制度正
9、规化的进程, 既紧紧跟随的政策, 也凸显了山西省特殊的历史背景。 (一) 清朝末年:教育督导制度的起步 清朝末年, 伴随着废科举、兴学堂、设学部等一系列措施的施行, 清于1906年参照日本的文部省官制设立视学官。学部规定: 各厅州县劝学所设县视学一人, 给以正七品虚衔。 3这便是中国教育视学制度的开端。次年, 各省纷纷制定了本省的视学规程, 并随之开展了颇具特色的视学活动。1909年12月11日, 学部公布了(视学官章程,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视学章程。该章程把全国划分为十二个视学区, 山西为第二区。 1908年, 山西省提学使司制定本省的章程(山西省视学章程, 规定了视学的宗旨和要求
10、, 这标志着山西省视学制度的开场。章程对视学日期和时间做出了明确规定, 要求每隔半年巡视一次。在视学官任用方面, 虽无文献记载, 但从当时的资料来看, 视学官多是学历较高的人才。例如, 最早的山西省视学官刘宜昌等人均毕业于京师师范学堂、山西大学堂等, 有的还曾留学日本。除此之外, (山西省视学章程还对视学官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规定视学官应视察各地校舍、学制、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经费、赏罚等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山西省视学章程的公布结束了古代山西教育行政混乱的局面, 标志着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的诞生。自此, 有专门的机构、固定的时间、专业的人员对山西各地教育事务进行监督, 推动了山西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