芴对斑马鱼不同发育时期的毒性作用对比,动物学论文.docx





《芴对斑马鱼不同发育时期的毒性作用对比,动物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芴对斑马鱼不同发育时期的毒性作用对比,动物学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芴对斑马鱼不同发育时期的毒性作用对比,动物学论文芴( fluorene) 是美国国家环境保卫局( USEPA) 优先控制的16 种多环芳烃(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 之一,是一种介于 2 环与 3 环之间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石油、木材、煤炭等的燃烧和海上石油开发运输中的泄漏。芴等多环芳烃会被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吸附,进而大量沉积在水底,但由于沉积物固相-水相间频繁的物质交换,沉积物中所吸附的PAHs 也会被沉积物中的底栖生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富集放大,进而大量富集于各种鱼类体内,最终危及到人类的健康并导致海洋生态平衡的毁坏。 芴与萘在包括
2、饮用水在内的国内外各种水体中被广泛检出,且国内水体中含量普遍高于国外。 斑马鱼( Brachydanio rerio) 的小规模饲养技术简单,遗传背景清楚明晰,与人类基因组同源性高,常年产卵,鱼卵透明易收集,仔鱼发育迅速,对有毒化合物敏感。1996 年斑马鱼胚胎发育方式方法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制定为测定单一化学品毒性的标准方式方法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开场逐步利用包括斑马鱼在内的鱼类胚胎,研究 PAHs 的致畸性和作用机理,但多集中于萘、菲、苯并a芘等常见 2 环、3 环、5 环PAHs,对芴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芴对斑马鱼成鱼及2 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斑马鱼胚胎进行染毒实验,研究其
3、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寻找芴对斑马鱼作用的最敏感时间与靶器官,旨在为进一步研究 PAHs 对鱼类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效应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式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1 1 实验动物 产卵种鱼与急性毒性实验用鱼分批购买,分缸饲养,平均体长分别大于 4 5 cm 与 2 5 cm。种鱼于产卵前驯化 3 个月以上,实验用鱼驯化 1 个月以上。两缸饲养用水均为曝气自来水,溶解氧为( 9 10 0 08) mg L-1,水温保持为( 26 1) ,pH 控制在 8左右,光照/黑暗周期控制为 14 h 10 h。天天投喂经消毒处理的冷冻红虫饲料 2 次。 1 2 试剂 芴
4、( 99 5%) 购自天津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丙酮( 99 5%) 购自天津江天统一科技有限公司。芴难溶于水,故需要选用助溶剂助溶。Hallare 等通过实验比照乙醇、二甲基亚砜、丙酮等助溶剂,证明丙酮对斑马鱼影响最小。本实验选用丙酮作为助溶剂,且通过实验发现当丙酮浓度小于 0 5% ( 质量分数) 时,斑马鱼成鱼与胚胎发育不受影响。本实验最大助溶剂浓度不超过 0 5%( 质量分数) 。 1 3 实验方式方法 1 3 1 成年斑马鱼染毒实验设计 根据(危险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方式方法( GB/T21281 2007) 设计实验,以 1 000 mL 烧杯为受试用具,配制5 组质量浓度间隔
5、较大的溶液 50、10、5、1、0 5 mg L-1,并设置不加毒物的空白对照组进行预实验。根据预实验结果,在96 h 绝对致死浓度10 mg L-1与96 h 最大耐受浓度1 mg L-1间,按等对数间距配制5 个浓度807、5 30、3 49、2 30、1 52 mg L-1,同时设置未染毒空白对照。每个浓度放入 10 尾成年斑马鱼,每个浓度设置 3 组平行实验,以保鲜膜覆盖烧杯口,以免溶液挥发。采用静态置换法天天更新溶液的一半,以保证溶液浓度的稳定。更新溶液后,溶液中溶解氧浓度略有下降,稳定于( 7 07 0 22) mg L-1。 观察24 h、48 h、72 h 和96 h 的成鱼活
6、动和中毒异常感觉和状态,拍照并记录各时间段鱼类死亡数。 1 3 2 斑马鱼胚胎染毒实验设计种鱼在早晨给光 30 min 内完成交配,于倒置显微镜下选取发育正常鱼卵,用于毒性实验。共配制 50、10、5、1、0 5、0 1 mg L-1共 6 组浓度的芴水溶液对鱼卵进行预染毒实验,根据预实验结果选取 5 个浓度( 10、8、5、2、1 mg L-1) 进行正式实验。根据 Schulte 等的研究方式方法设计实验,选用24 孔细胞培养板作为鱼卵受试器具,每块细胞培养板为 1 个浓度,每孔容积 3 mL,实验时每孔参加 2mL 试剂,并置入 1 枚发育正常的鱼卵。24 孔中,前20 孔为同一浓度,后
7、 4 孔为空白对照。将每块细胞培养板用保鲜膜封好,并放入事先设置好的温度为( 28 1) ,光暗比为 14 h 10 h 的光照培养箱中。 考虑受试试剂对斑马鱼胚胎毒性作用时间的差异,鱼卵实验共进行 2 组,浓度一样,分别为 0 hpf( hourspast fertilization) 染毒组与 10 hpf 染毒组。10 hpf 染毒组实验鱼卵于普通饲养用水正常发育 10 h,之后将其置于细胞培养板中进行染毒实验。 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0 hpf 组鱼卵4 h 的卵凝结情况,之后与10 hpf 组实验鱼卵一起观察12 h、24 h、36 h、48 h、72 h 时的发育变化与毒理学终点,并统
8、计各实验组的斑马鱼胚胎的死亡数与死亡方式、孵化数以及各项毒理学指标。 1 4 数据处理 计算得出各浓度下成鱼的死亡率和鱼卵出现的不同毒理学终点的概率,通过 PASW STATISTICS 18根据概率单位法计算成鱼的半致死浓度( LC50) 、胚胎各毒理学终点的半致死浓度( LC50) 和半效应浓度( EC50) ,并统计 36 h 各染毒组鱼卵胚胎心跳次数,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 ANOVA) 比拟暴露组与对照组间的显著性差异,p 0 05 被以为差异显著,p 0 01被以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 Results) 2 1 芴对斑马鱼成鱼的半数致死浓度 在染毒实验中,斑马鱼随染毒浓度不同出
9、现不同程度中毒异常感觉和状态: 初入不同浓度的染毒溶液,斑马鱼均潜入水底,且活动延迟缓慢,呈现麻木状态,且当对烧杯壁进行敲打时,斑马鱼反响速度明显变得迟钝。 随染毒时间的增加,较低浓度组( 1 52、2 30 mg L-1)成鱼逐步恢复活力,基本能够正常游动,而高浓度组( 5 30、8 07 mg L-1) 成鱼的呼吸变得极为急促,失去水中平衡能力,出现侧翻侧泳现象,部分鱼类在水中呈现与地面垂直直立状,并逐步抽搐而死( 见图1a) 。死亡鱼体鳃部及心脏部明显红肿,且鱼体脱色严重,几近白色,高浓度组( 8 07mg L-1) 鱼体脊椎反向弯曲严重( 见图 1b) 。成鱼各时间段 LC50见表 1
10、,LC50值随染毒时间增加,缓慢降低,表示清楚 96 h 内暴露时间越长,芴的毒性愈明显,这讲明芴对生物体的毒性大小受暴露时间影响。 芴对成年斑马鱼的 96 h-LC50约为 3 6 mg L-1。根据 GB/T 21281 2007 的标准,芴对成年斑马鱼的96 h-LC50在1 10 mg L-1之间,其毒性为急性类标准。 2 2 芴对不同染毒时间的斑马鱼胚胎半数致死浓度的比拟 斑马鱼胚胎前 12 h 主要死亡方式为卵凝结( 图1d) ,在 12 h 后部分胚胎出现发育阻滞,之后停止发育,胚胎随时间推移逐步变得模糊不清,最终溃烂解体。0 hpf 与 10 hpf 这 2 组的 LC50结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