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流域耕作方式的改变对耕地资源安全影响,人口学论文.docx
《清水江流域耕作方式的改变对耕地资源安全影响,人口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水江流域耕作方式的改变对耕地资源安全影响,人口学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清水江流域耕作方式的改变对耕地资源安全影响,人口学论文【题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清水江流域耕作方式的改变对耕地资源安全影响 【第五章】 【结论/以下为参考文献】 4 清水江流域耕作方式的改变对耕地资源安全影响 耕地资源安全是指为保障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足量、经济地获取食物,保障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促进生态系统到达和谐、平衡的耕地资源状态和能力,其本质是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耕地资源存量包括数量和质量和耕地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有效供应,以知足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生态环境保卫等对耕地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1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公共资源,是属于大自然的
2、,是全人类的所有成员分享的资源,不属于任何一个个人或组织。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耕地资源安全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是由于耕地资源利用存在负外部性,即耕地资源利用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不能用市场手段来衡量的价值损失,而造成这种损失的根本原因是耕地资源安全的产权没有被明确界定。 因而,研究耕地资源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固然耕地资源是作为一个整体,但是不同区域的耕地状况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一是耕地本身存在差异,不管是土壤状况还是分布情况都有差异不同;二是在管理上,不同地区的耕地管理政策不同,管理的方式和标准也会造成耕地资源上的差异不同。 清水江流域的耕地资源是当地人生产和生活的基础,生产方式是人们
3、将自然资源改造为生产性资源的一种方式方法,其要素一般由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所构成。3耕作方式的改变势必会对耕地资源造成影响。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耕地资源等,是改造的对象。劳动力指的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生产资料的产生是劳动力利用生产资料生产的经过。而资本,正如所讲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具体表现出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资本不是物质的和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资本是已经转化为资本的生产资料,这种生产资料本身不是资本,就象金和银本身不是货币一样 . 改变的生产方式中任何一种要素改变都会影响其他的因素。清水江流域地区地貌以山地、高原、
4、丘陵为主,而很多的少数民族又长期寓居在山上,日照时间不够充沛,生产条件远不如平原地区,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只能种植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作物。但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劳动力要求较高,在人口大量流动的如今,劳动力不能得到保障,耕作方式顺应发生变迁,耕作方式的变迁势必会对当地的耕地资源产生影响。 4.1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4.1.1 耕作方式的改变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性 农业生态环境是特别脆弱的,并且具有不可逆性,一旦被毁坏将很难恢复。当地的人民的耕作方式能否顺应了生态环境,能否合理利用了耕地资源,都直接关系到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耕作方式的变迁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的关系能够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讲来讲明。在
5、经济发展的初期,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人口的流动性较差,农村的劳动资源较为丰富,这个时期的耕作方式以农耕为主,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这一时期的污染较少,环境的自净功能能够消化此时的农业污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快,人们不再依附于家中的土地,而是外出打工寻求更好的工作时机,这一时期,劳动力的缺失,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引进外来技术代替劳动力,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 人口的流动缓解了紧张的人地矛盾,劳动力转移引起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将给农业面源环境带来更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将超过人口减少带来的环境效应。1传统的耕作方式顺应了自然环境的演变的规律,强调生态系统的协调
6、性、可持续发展性,当地居民根据本身的地理条件,逐步探索而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而是人类的耕作适应了自然的发展,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传统的耕作方式集合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使得人的生产实践对各种生态要素包括非生物环境要素和生物环境要素的优化组合,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保持和修复功能,2例如清水江流域的 稻鱼鸭 生态系统巧妙的将废弃物转换成为肥料,还通过动植物之间的互相作用到达了除草和防虫害的效果,能够讲这种生态系统,充分的利用了生态环境的本身规律,减少对周围的水质和土壤环境的危害,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建设是有利的。但是这种耕作方式下,农作物的产量与劳动力的投入有着直接的关
7、系,在人口快速流动,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就迫使着耕作方式发生变迁。为了知足市场的需求,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迅速提升,违犯了生态体系的发展规律,毁坏了环境,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 4.1.2 农业面源污染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影响 清水江流域的人口流动问题导致耕作方式的改变,使原先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稻鱼鸭 逐步减少,传统耕作方式发生变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毁坏。 农业污染加剧。 1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壤是农药的藏身之处,使用的农药中仅有20%左右留在了农作物中,剩下的全部浸透到了土壤之中,这些农药的残留期不等,短的有几天,不在土壤中做太多的停留,但残留期长的甚至能够到达 20
8、 年之久。这种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药毁坏了微生物的生存坏境,同时还会累积重金属严重影响耕地质量。另外,在近十年的化肥使用量来看,2018 年的使用量为 76101吨,为十年以来增长最多的一年,增长率到达了空前的 14.1%,之后固然在使用量上加以控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总量仍然较大,并且以一定的速度不断增加。清水江流域的化肥施用量到达 4002kg / hm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制定的2252kg / hm的标准。水稻是化肥和农药的主要使用对象,而在给农作物施肥之后,经过雨水的冲刷和土壤的侵蚀,会导致化肥中的氮、磷元素的流失,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周遭的生态环境。同时,化肥的不当施用会显着改变耕作土
9、壤理化性状,导致重金属污染、土壤酸化和土壤板结。 严重影响耕地的质量。从化肥的施用总量上来看,化肥的总量从 2003 年的 55970 吨上升至 2020 年的 79255吨,增长了 42%,华而不实以氮肥和磷肥的使用量最大,各占总量的 38%和 14%,能够看出,化肥的配比是特别不合理的,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的比例差异不同较大,基本上是重氮磷、轻钾肥,N、P 这两种元素含量最高,也是影响水质和土壤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因而,在人口流动带来的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为了能够提高粮食的总产量而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改变了当地的土壤构造,毁坏了土壤了营养成分,对耕地资源产生严重影响。 2毁坏了水的自净功
10、能。在农药和化肥大量使用的同时,耕作方式的改变还打破了稻田的水自净功能。 稻鱼鸭 生态系统里由于不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改变了水体的酸碱性,降低了稻田的 PH 值,改善水质。另外,通过稻田中的多种动物的生长和活动,带动了水体的流动,增加了含氧量,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他们在这种长期积淀中构成的泥炭层和腐质汁层中构成,这种微生物能够降解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还能够将其吸附,保证水体无害,由于稻田里的物种丰富,不仅能够种植多种糯稻,还能够养殖不同品种的鱼鸭,使得生态系统的构造层次多样。加速了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循环,有效地改善了水稻的生长环境,降解了生物废料,提高了水稻生长的环境质量。1.然而耕作方式的
11、改变使本来构成的水网系统遭到毁坏,水体的含氧量和微生物含量大大减少,水体的净化能力也会大打折扣。 4.2 诱发水土流失现象 4.2.1 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耕作方式是对自然规律充分尊重的结果,当地居民根据本身的地理环境和生态资源,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布局。创造出合适的耕作方式,不仅能够维持农业生产,也最低限度的改造自然,实现土地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传统耕作方式中的 稻鱼鸭 生态系统,根据当地山地较多很难储水的特点,促使当地人修建水渠用于储水,通过对稻田的构建,加固了田埂,甚至对清水江流域整个地区水资源的分配起到重要的作用。侗族社区的整个水域、沼泽和湿地完全施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