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河和外河间某自流箱涵漏水现象的诊断和治理,水利工程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城市内河和外河间某自流箱涵漏水现象的诊断和治理,水利工程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内河和外河间某自流箱涵漏水现象的诊断和治理,水利工程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内河和外河间某自流箱涵漏水现象的诊断和治理,水利工程论文1、工程介绍 某自流箱涵位于某城市内河和外河之间(内河系指城市内部河流,水位高低可由人为因素控制,外河系指与长江相连的河流)的防洪大堤下方,于2002年建成,主要功能是沟通内河和外河。自流涵靠外河侧设有闸门,通过闸门控制实现内河的引水、排水及防洪要求。原自流箱涵设计为三孔涵(后简称老涵),长40m,分两节,每节长20米,两节之间设橡胶止水带伸缩缝,内河侧自流箱涵末端设计有长度为10.47m的八字出水口。在建设经过中,因防洪大堤断面调整,自流涵进行了加长,原设计出水八字口外移,出水八字口和老涵之间增设了一节长12.07m箱涵(下面称老涵
2、接长段),与老涵之间通过橡胶止水带伸缩缝相连(详附图1)。老涵及老涵接长段基础下均设计有钻孔灌注桩,灌注桩桩顶不直接锚固于底板,桩顶与底板留有300mm粘土防渗隔水层(类似于复合地基褥垫层)。施工经过中长度12.07m的老涵接长段发生过一定的变形,止水带拉脱,后待沉降稳定后对其进行了修补。 2004年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在该自流涵附近新建雨水泵站,雨水泵站在汛期时将内河水提升后排入外河。考虑工期、施工难度、出水口选址及造价等因素,最终采用了利用原有自流涵(老涵)兼做泵站的出水涵的方案。工程建设时拆除了内河侧原有出水八字口,将大堤进一步加宽,把原有自流涵往内河侧接长(新建泵站时接长的涵后简称新涵
3、),同时在内河侧新建了闸门及泵房进水口(如此图2)。在大堤加宽经过中,老涵接长段处地面标高抬高了近2m。新涵与老涵接长段仍采用橡胶止水带伸缩缝相连。新建泵房及新涵桩基与底板刚性连接。新建泵站工程的进水口前池底板留有反滤和泄水孔。 2、事故的现象及分析 2006年夏天,泵房运行经过中发现:当箱涵外河闸门打开,内河闸门关闭时,在内河进水口前池底板有水溢出,此时外河水位高于内河水位;关闭外河闸门,保持新建闸门内外水位平衡后溢水停止。于是关闭两侧闸门并排水后进入箱涵内观测发现:老涵接长段沉降较大,与相邻的新、老涵有1317cm的沉降差,缝内止水带拉断。缝内有溢水现象,经现场人员向毁坏的伸缩缝内插钢筋后
4、发现板底土有脱离现象。而其余各伸缩缝缝没有发现冒水。此时观察内河进水口前池底板无溢出现象。 根据现象分析,此时外河水位高于内河,当外河闸门开启,内河闸门关闭,内河前池有溢水现象,讲明水从止水带破裂处流向了内河,新涵涵底已有渗水通道。同时关闭两侧闸门,抽干涵内积水后,内河前池无溢水现象,讲明内河和外河之间并无构成贯穿的渗水通道,也就是讲水止水带破裂处到外河之间并无渗水通道,假如有的话,关闭两侧闸门,抽干涵内积水后,内河前池应该也存在溢水现象。于是基本能够认定,当前的溢水现象是从老涵接长段止水带破裂处通过新涵底板下流向内河新建进水口,基本排除外河管涌的可能。 3、汛期应急措施 发现渗漏现象时,正处
5、在汛期,不便对箱涵进行大规模的修复,为抑制渗水通道进一步大并带走泥砂,避免涵底被掏空以致于影响大堤安全,需采取紧急加固措施。考虑时间紧迫因素,应急措施主要是封堵断裂的伸缩缝,切断渗水通道。待汛期结束后再进一步处理。 应急加固措施详细做法见图3。加固完毕后打开外河口闸门放水,原来内河出水口前池底板上的溢水现象消失,讲明渗流通道已被切断。 4、事故原因分析 分析事故原因,箱涵本身地质条件比拟差,且在施工经过中老涵接长段就发生过一定的沉降变形,原有地基已有扰动,在新涵建设经过中,又对老涵接长段增加覆土,原有设计并未考虑此部分荷载,导致老涵接长段进一步沉降,与两侧新涵、老涵构成沉降差,过大的沉降差将伸
6、缩缝内的止水带拉裂。新建泵房后箱涵由自流涵变为压力涵,老涵接长段伸缩缝内止水带拉裂后,缝内止水构造失效后,在长期压力水流的作用下底板下的土被反复掏刷,造成水土流失,长期的水土流失会进一步扰动箱涵下的土层地基,进一步加剧箱涵的沉降,进一步的沉降又继续拉裂止水带,如此反复作用导致缝处止水构造完全失效,最终当水流带走的泥砂足够多时,便构成渗流通道。因老涵新涵底板构造不尽一样,老涵底板与桩基础并未刚接,留有300mm粘土防渗隔水垫层。 而新涵底板与桩基础刚性连接,桩间土成为薄弱环节,在水流的淘刷下更容易水土流失,这也是老涵接长段拉断缝处与内河构成渗流通道,而老涵接长段拉断缝处与外河并未构成渗流通道的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