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非兵家类子书的产生及其军事思想,军事思想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魏晋非兵家类子书的产生及其军事思想,军事思想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非兵家类子书的产生及其军事思想,军事思想论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魏晋非兵家类子书的产生及其军事思想,军事思想论文魏晋时期的图书谱系,如西晋荀勖(中经新簿、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均将兵书归入诸子类。故魏晋兵家类子书成为当时军事思想的主要载体。而魏晋战乱频仍,儒家、道家、法家、杂家等非兵家类子书同样存在大量论兵的内容,构成了魏晋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史书对当时将领军事实践的记载及相关评述,也极大地丰富了魏晋军事思想。 据笔者统计,(隋书 经籍志子部兵家类共着录魏晋人原创兵书13种,60卷;魏晋人注释先秦兵书5种,9卷;魏晋人选录、续作先秦兵书2种,3卷。必须指出的是,旧题诸葛亮撰(十六策(将苑(心书等兵书,(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只字未提,(隋
2、书 经籍志不录,(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兵家类存目明辨其伪,乃魏晋以后 伪书之晚出者 . 而可靠的魏晋原创兵书,全部亡佚,仅曹操、诸葛亮之兵法有少量残篇零句散见于(北堂书钞(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通典(太平御览(玉海等类书、政书中。魏晋人注释先秦兵书,仅魏武帝注(孙子兵法完好流传至今,其余注释全部亡佚。魏晋人选录、续作先秦兵书同样亡佚殆尽。鉴于魏晋兵家类子书严重散佚的事实,流传至今的少量佚文缺乏以支撑魏晋军事思想研究,而学界长期聚焦于曹操、诸葛亮二人,忽略了魏晋存在一个非兵家而好论兵的群体。因而,我们关注魏晋非兵家类子书中论兵的内容以及史书中相关军事实践的记载,梳理其战争观、将帅观、战略战术等,对魏晋军
3、事思想的研究很有裨益。 一、魏晋非兵家类子书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整个魏晋时期220-420年长达200年的时间里,仅西晋武帝太康年间280-289年因灭吴实现统一,天下得享10年太平。前有三国鼎立,相互攻伐;后有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西晋灭亡,衣冠南渡。而东晋长期与北方十六国政权对峙,征战不断。 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战争的胜负直接关涉到政权的存亡。而战争之成败有赖于军事智谋。曹操总结自个能力克群雄关键在于 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 ,诸葛亮也指出其胜袁绍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而刘备成认自个屡次失败的原因是 智术短浅 . 这里的 智力 智术 正是曹操(求贤令所谓 有治国用兵之术 . 由于时代丕变
4、,军事智谋取代两汉特重之德行,成为魏晋时期人主争雄的核心资源。这一变化必然对士大夫的知识构造也提出新要求。因而,有经学无智谋的士人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故魏晋士人所撰子书普遍牵涉军事内容亦为顺理成章之事。当然,这种现象还与先秦两汉非兵家类子书亦可论兵的学术传统有关。如(荀子有(议兵篇,(吕氏春秋有(荡兵篇,(淮南子有(兵略篇,等等。 所谓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魏晋九州幅裂,各政权君主纷纷提倡读兵书、用兵书,毫无疑问会对时代风气产生影响。曹操亲身为(孙子兵法(太公阴谋作注解。孙权不但自个 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而且要求大将吕蒙、蒋钦 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
5、三史 . 刘备遗诏敕刘禅 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北方十六国之主同样重视兵书。如前赵开国君主刘渊 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刘渊族子刘曜 尤好兵书,略皆闇诵 . 后赵开国君主石勒之次子石弘受经于杜嘏,诵律于续咸,石勒以为 今世非承平,不可专以文业教 ,遂令刘徵、任播授以兵书,王阳教之击刺。与两汉遵奉六经截然不同,这时期各政权君主一致提倡研读以(六韬(孙子为代表的兵书,以(左传为代表的经书,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史书。兵书提供理论指导,(左传(史(汉提供经典战例,共同成为魏晋子书军事思想的主要来源。 由于时代和地
6、域的变迁、文化的发展等因素,魏晋人诵读先秦兵书存在阅读障碍,加之当时指导实战的迫切需要,魏晋时期注释兵书蔚然成风,为魏晋士人畅谈军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储备。 (隋书 经籍志着录魏晋人注释兵书共9卷:魏武帝注(孙子兵法2卷,魏武、王凌集解(孙子兵法1卷,魏武帝解(太公阴谋3卷,魏贾诩注(吴起兵法1卷,吴沈友注(孙子兵法2卷。分析注释者们的社会身份能够发现:从曹操这个 超世之杰 的统治者,到贾诩这般 算无遗策,经达权变 的谋士,再到沈友这般 善属文辞,兼好武事 的处士,各阶层均关注先秦兵书。军事实践的需要、君主的高度重视掀起了研读(孙子的热潮;而高质量(孙子注释的出现,势必推动其在更深广的范围内流传
7、,二者相互作用,引发时人对军事思想的高度热情。 二、魏晋非兵家类子书作者群体 魏晋非兵家类子书散佚严重,幸赖唐人魏徵(群书治要、马总(意林、宋人李昉等(太平御览摘录了部分内容,进而流传至今。爬梳佚文,下面诸家较多论及军事:曹魏儒家杜恕(体论、儒家王基(新书、法家桓范(世要论、杂家蒋济(万机论;孙吴儒家陆景(典语、道家唐滂(唐子;西晋儒家袁准(正论(正书。在试图总结非兵家类子书作者群体特征,概述其军事思想之前,有个重要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以上作者能否有过军事实践?这直接影响到非兵书中军事思想的阐述内容与阐述方式,须逐一考述:曹魏杜恕家学渊源,近乎醇儒。曾短期担任淮北都督护军,后又 出为幽州刺史,
8、加建威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 . 此处所谓 建威将军 ,承袭了东汉声誉将军的特征,只是表示清楚任职者的身份地位;而 护乌丸校尉 当时已成为幽州刺史的兼职,随着乌丸的汉化程度加深,其军事职能已经弱化。杜恕传记见(三国志卷16.从今存史料来看,杜恕未曾指挥过实战。尽管如此,杜恕之父杜畿久历疆场,其子杜预更是西晋初期的名将,杜恕关注军事实有深切厚重的家学背景。 曹魏王基为郑玄弟子,为扞卫师讲曾与王肃辩论。其不仅精于经学亦善征战。据(三国志卷27记载,王基曾任安丰太守、加讨寇将军;后又出为荆州刺史、加扬烈将军,随王昶征吴,指挥夷陵之役,收米30余万斛,俘虏安北将军谭正,纳降数千口。毋丘俭、文钦之乱,
9、王基为行监军、假节,统领许昌军,随司马师平叛,以功迁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诸葛诞反,王基以本官行镇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随司马昭讨平诸葛诞之乱。淮南初定,转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后转为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都督诸州军事 尤其值得注意,以将军为本官, 都督诸州军事 为兼领职。事实上是国家授将军以各种名号来管理州中的地方军事事务。所辖区域,为重要的军事镇戍区,如都督扬州、荆州诸军事,加强对吴国的攻防能力。(隋书 经籍志子部儒家类载 梁有(新书五卷,王基撰。 王基用兵,能审时度势,料敌先机,或疾攻如风,或不动如山,深得(孙子兵法真味。 曹魏桓范曾任中领军尚书,迁征虏将
10、军、东中郎将,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等武职。生平事迹见(三国志卷9裴松之注引(魏略。固然史料有限,未见其领兵作战的记载,但从管理青州、徐州军事事务的职权,及其所着(世要论强调以 严 威 治军,以 料敌 事政 战斗 为选择将帅的标准等内容来揣测,桓范应当参加过军事实践。尤其高平陵之变,桓范出奔曹爽,司马懿评曰: 智囊往矣 ,可见甚是忌惮其智计。而桓范建议曹爽奉帝王车驾幸许昌,招外兵以御司马懿,确实有勇有谋。由此推知,桓范是曹爽阵营真正精通军事的谋士。 曹魏蒋济在曹操时献计解合肥之围、诱使孙权袭关羽;在文帝朝从曹仁征吴,曹仁薨后代领其兵;在明帝朝谏曹休征皖。先后任东中郎将、中护军、护军将军、领军
11、将军等武职,累官至太尉。传见(三国志卷14.综观蒋济一生,虽不以勇武着称,但精于军事谋略。 孙吴陆景为大司马、荆州牧陆抗次子。抗卒之后,陆景与众兄弟分领抗兵,拜偏将军、中夏督。西晋平吴之役,为王濬所杀。生平事迹见(三国志卷58.其所着(典语讨论了对待战争的态度,主张 世乱则威之以师旅 ,且牵涉孙吴水师远征的内容,当与其曾任中夏督、督水军的经历有关。 孙吴唐滂正史无传。其所着(唐子云: 大晋应期,一举席卷。犹震霆摧枯,千钧压卵,无余类矣。 可知唐滂亲历了西晋灭吴。(唐子还讨论了将帅的个人修养、攻防之势、旗鼓鲜明的重要性等问题,既有概论,又牵涉战争细节,疑唐滂本人有过军事实践。 袁准生平事迹见(三
12、国志卷11裴松之注引(袁氏世纪。袁准仕魏官职未详,仕晋为给事中。可考的唯逐一次军事谋略是正始七年246年吴将朱然攻魏时,袁准为大将军曹爽分析敌我双方形势,主张 以逸击劳 守少则固 ,建议 捐淮、汉以南,退却避之 . 可见虽无袁准任军职的相关记载,但他熟悉兵书,能用理论指导实践。考(隋书 经籍志所着录的魏晋原创兵书作者群体可知,该群体由曹操、诸葛亮、吴太史令吴范、西晋司马彪、东晋孔衍等人组成。华而不实,曹操、诸葛亮一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统军作战经历体验丰富。吴范以 治历数、知风气 出名,在孙权幕中 每有灾祥,辄推数言状,其术多效 . 故吴范兵书(黄帝出军杂用决与(风气占军决胜战固然亡佚,可推知以
13、术数风占为主。司马彪为史学家,尤精通故典制度,曾着(九州春秋与(续汉书。其所着(兵记亡佚,该书以 记 为名,或辑史书中的经典战例而成。孔衍乃孔子目有(为君难(臣不易(治本(政务(节欲(详刑(兵要(辨能(尊嫡(谏争(决壅(赞象(铭诔(序作,可见其思想体系由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文艺思想等共同构成。其三,该作者群体源于不同学派,如杜恕、王基等为儒家,桓范为法家等,可见当时之子书皆吸纳军事思想,这本质上是魏晋子书学派特色淡化而思想趋于综合的反映。 三、魏晋非兵家类子书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战争观: 世乱则威之以师旅 首先分析诸家对战争性质与目的的认识。杜恕(体论从正反两方面界定 兵之体
14、 :直指 滥杀无辜之民,以养不义之君 、 殚天下之财,赡一人之求 、 怙兵甲之器,矜变诈之谋 、 虏其君,隶其臣,迁其社,易其民 均 非兵之体 唯有 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才之用 堪称 兵之体 .强调战争目的是 存亡 禁暴 反对以滥杀无辜、穷奢极欲、耀武扬威为目的的战争。桓范(世要论主张: 圣人之用兵也,将以利物,不以害物也;将以救亡,非以危存也。 将战争目的定位为 利物 救亡 . 总之,在理论层面讨论战争目的,法家桓范与儒家杜恕持论一样。由于乱世之中,各政权均需为频繁发动战争找到理论根据。可将魏晋着名军事诏、策、书、表与子书相互印证。诸葛亮(隆中对(前出师表反复
15、提到发动战争是为 兴复汉室 .羊祜(请伐吴疏强调 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 不一大举扫灭,则众役无时得安 ,故而主张伐吴。西晋武帝咸宁五年(伐吴诏明确提出战争目的是 南夷勾吴,北威戎狄 ,不再突显 仁义 ,转而强调 存亡 禁暴 . 其次,分析诸家对待战争的态度。先秦诸子大都主张 慎战 .(论语 述而: 子之所慎: 斋、战、疾。 (孙子开篇首句强调: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魏晋非兵家类子书同样提及 慎战 ,但从今存佚文来看,点到即止,不作强调。如曹魏法家桓范(世要论 兵要: 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孙吴儒家陆景(典语从正、反、合三方面照应了这个观点:
16、以秦为 好战必亡 的典型,以徐偃王好行仁义、不修武备为 忘战必危 的典型,以汉高祖为 文武并作 的典型。但在这里基础上,陆景并没有推导出 慎战 的结论,而是主张 世乱则威之以师旅 . 结合陆景250-280年生平,疑(典语作于孙皓时期264-280年。时西陵督步阐反,陆景之父陆抗领兵平定叛乱,陆景之主张在当时有现实意义。综观今存魏晋非兵家类子书,均倾向于阐述战争的必要性-乱世须以兵立威。如蒋济(万机论,举黄帝为例:黄帝之初,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为了不养寇为患,黄帝灭四帝。 蒋济评曰: 向令黄帝若不龙骧虎变,而与俗同道,则其民臣亦害于四帝矣。 充分肯定了此战的必要性。比(万机论晚出的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