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主要减阻措施机理及其应用效果,力学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飞行器主要减阻措施机理及其应用效果,力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飞行器主要减阻措施机理及其应用效果,力学论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飞行器主要减阻措施机理及其应用效果,力学论文摘 要: 针对阻力过大给飞行器带来的设计难度和使用成本问题,调研了当下主要减阻措施及其应用效果。结果表示清楚,在减小激波阻力方面,主要将强激波变成弱激波系,或者优化压力分布,使总压差阻力最小;在减小摩擦阻力方面,在层流区通过维持最大外表积的顺压梯度延迟转捩,而在湍流区通过改变外表几何形态或者在流体中添加大分子物质,减弱湍流强度,为低阻力气动外形设计方式方法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本文关键词语: 减阻; 激波阻力; 摩擦阻力; 等离子体; 零质量射流; 吹吸气; 鼓包; 多孔压力腔; 涡流发生器; 涂层减阻; Abstract: For the ex
2、cessive drag problem which usually enlarges the design difficulty and cost of use, the flow mechanism effectiveness of drag reduction techniqu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as well as its current effectivenes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ctive and passive flow control techniques access the
3、shock drag reduction though wakening the an strong shock to multi-wake shocks or reconstructing the an optimal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access the fraction drag reduction by enlarging of the laminar region by favorable pressure gradient on laminar flow region and decreasing the strength of turbule
4、nce by changing the solid wall micro scale construction or adding large scale molecule to boundary. The flow mechanism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low drag aerodynamic design method construction. Keyword: drag reduction; shock wave drag; friction drag; plasma; zero-mass flux jet; push-pull airflow; b
5、ump; poros pressure chamber; vortex generator; coating drag reduction; 1、 引 言 减阻一直是航空航天领域关注的焦点,定型、批产、运营装备的各类航空运输飞机、战斗机、高空飞艇以及导弹的外形,一般都是当时技术能力下能到达阻力最小外形,飞行器的更新换代都会尽量吸收减阻技术的新成果,对外形进行持续的优化改良。 在航空民机市场剧烈的竞争中,减小阻力是亚声速客机增加经济性保持优势的重要途径,长期研发民航客机的Boeing公司以为,0.5%的阻力减小带来的运营收益,足以支撑对外形改动的决策。世界各国在研发民用客机时,在追求减阻方面力求
6、到达极致。 未出发就到达 的 协和号 超声速飞机,由于节约时间的优势,一度占领了跨越大西洋的高端市场,但由于阻力大,燃油消耗是亚声速飞机3倍以上,高额的运营成本使得其无法度过一次飞行事故造成的乘客低迷期。阻力过高还会导致推阻矛盾突出,导致飞行器研发技术难度大幅增加,如美国SR-71高速飞机,飞完任务剖面规定的航程需要大量的燃油,为了增加邮箱容量不得不采用对构造工艺要求极高的地面漏油方案,为了节省燃油不允许在进气量调节和航向控制方面有一点偏差。对于再入/机动类弹道导弹和常规导弹,高阻力降低了弹头的机动能力,导致其弹道参数容易被探测捕捉,大幅度增加了被拦截的风险,制约了其突防能力。 基于减小阻力对
7、于飞行器重要性,建立全面系统的低阻力气动外形设计方式方法具有基础意义,而调研分析主要减阻措施机理以及其应用效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 减小激波阻力 2.1、 降低头部激波强度 传统的战略/战术导弹一般具有轴对称特征,优化子午面型线是减小激波阻力的主要途径。在跨超声速Ma 1.5条件下,一样底部直径条件下,冯卡门曲线阻力最小,在Ma 1.5时图 1,3/4指数阻力最小;在给定容积的条件下,Haack曲线波阻最小;抛物形有效容积率最高;锥形曲线外露面积最小、压心最稳定1。在工程应用中,一般根据需求灵敏选用,比方洲际弹道导弹如民兵3为了减小落点分布和气动加热,一般采用球锥形弹头,而中远程格斗导弹如
8、AIM-120追求低阻同时还考虑机动性、战斗部空间,一般选用综合性能最高的卡门曲线。 图 1 子午型线旋成体头部的阻力Ma=7 H=30km 对于钝头部外形,减阻杆能够把正激波变为几道斜激波,被以为减小头部激波阻力的有效装置。减阻杆长细比一般大于10,长度和马赫数相关,一般为弹体直径12倍,可实现20%以上的减阻效果。减阻杆在超声导弹上代表性的应用为美国海基核气力的核心 三叉戟 。 等离子体逆向喷流和减阻杆减阻机理类似,减阻效果要好于减阻杆,能到达30%以上,同时避免了激波杆的烧蚀问题2。等离子逆向喷流可能带来流场的振荡,适用的攻角范围较小,还可能侵蚀飞行器外表和发动机进气道,给构造和热防护带
9、来风险3。作为头部能量沉积方式方法一种,激光等离子体对整体流场干扰小,试验室减阻效果甚至能到达70%以上,对激光发射器的功率要求比拟高,一般阻力减小10%以上时,需要激光输入能量到达推进能量0.1%以上4。千瓦级别小型激光器的性能提升,使激光等离子减阻发展前景广阔。 2.2、 降低跨声速激波强度 图 2 EUROSHOCK减小跨声速激波阻力示意图 跨声速激波会导致的阻力大幅增加,被以为是航空史上 声障 的主因,也是当下超声速战斗机推阻裕度最小的风险点,更是民机减阻关注的重点。早在19世纪80年代,欧洲就发起了EUROSHOCK Project图 2项目,针对大型民机、运输机广泛采用的超临界翼型
10、,提出了多种主被动减阻方案,综合理论、计算、风洞试验,证实了鼓包降低激波阻力的有效性,在突出高度在千分之一弦长尺度下0.175%、 0.35%,阻力降低可到达20%以上,并给出了不同升力系数需求对应不同的最优鼓包高度5。 近10年来,我们国家在大型民机研发经过中,也对鼓包减阻开展了深切进入的研究,提出了鼓包激波减阻的两种原理,包括 形激波 强干扰 以及等熵压缩 弱干扰 ,给出了两种类型的鼓包的设计原则以及可行参数范围,实现了理论上20%以上的减阻效果6 3、 减小摩擦阻力 3.1、 增加层流区域 由于层流粘性系数一般比湍流粘性系数低一个量级以上,通过边界层控制扩大流动壁面的层流区域,被视为减小
11、摩擦阻力主要途径,主要构成了自然层流流动控制NLF、全层流流动控制LFC以及混合层流流动控制HLFC三类概念。 自然层流流动控制指,通过气动外形最大厚度位置后移,在前缘保持顺压梯度,以最大限度的保持层流区。自然层流技术发展较为成熟,主要具体表现出在层流翼型设计中,如NACA 6系列和NLF系列,仅UIUC翼型数据库中分别有49以及10种之多。NLF系列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NLF系列相比于NACA系列,融合了超临界翼型和高升力翼型特征,采用了更大的后加载以及更大弯度,气动性能愈加优良。 由于转捩雷诺数以及转捩机制约束,自然层流控制合适应用在低速小型飞机上,具有代表性的为 本田 公务机,其尺寸
12、和速度、平直机翼以及翼上发动机布局都具体表现出这一设计理念7,在起飞重量4吨的情况下,最大航程能够到达2000km以上。 图 3 Boeing757层流翼套 全层流流动控制指,利用外表吸气保持层流,理论效果明显,但需要的吸气能量大,会碰到机翼翼盒综合设计困难。混合层流流动控制综合了NLF和LFC的思路,只在翼前缘区域保持吸气,通过恰当的压力分布维持层流区,大幅降低了翼盒设计复杂型。在石油危机的70年代,美国和欧盟分别开展了NASA ACEE、ELFI项目,华而不实层流控制技术绝大部分在研究混合层流流动控制。混合流动控制已经在Beoing757上开展了大量的飞行试验,建立了HLFC数据库,验证了
13、真实性和可靠型,验证了防冰、防昆虫实用性8。 近年来,转捩理论发现了横流转捩机理,出现了粗糙单元Discrete Roughness Element减阻思路:在边界层内布置适宜的高度和间距的凸起阵列,构成稳定的谐波抑制其它频段不稳定波增长,进而延迟转捩实现减小摩擦阻力目的。2020年NASA飞行试验显示,粗糙单元在亚声速与可使层流区增加100%以上9。2020年Chan Yong Schuele等的风洞试验显示,超声速工况下Ma3.5粗糙单元可使层流区增加35%以上10。 3.2、 降低湍流强度 湍流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应近壁湍流拟序构造的认识深切进入图 4,使得湍流减阻技术获得了进展,以为通
14、过抑制涡迁移、猝发,减小湍流边界层外部无序流动的动量交换,尤其是抑制条带破碎的急速下冲,是减小摩擦阻力的有效途径。详细实现上主要有,属于被动控制的沟槽、开孔方式方法,属于主动控制的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方式方法,以及在水流动中的大分子添加剂方式方法。 图 4 湍流边界层中的逆序构造 沟槽减阻法:在固体壁面开挖横向或流向微小沟槽,长度和间距约为10+30+,以壁面摩擦速度和粘性表征的尺度,一般可减小摩擦阻力10%左右11。德国最早在飞机上使用沟槽,节省燃料达8。空客在A320试验机外表70%贴上沟槽薄膜,节约油量1%-2% 12。NASA兰利中心开展了飞行实验,减阻约6%。运7开展风洞试验,阻力
15、减小5%-8% 。赛艇大量采用锯齿聚乙烯沟槽膜。这种方式方法的缺点是,沟槽容易被油污,尤其是被尘埃等杂质覆盖而失效,需要经常清洗。 展向振动法,周期震动的电磁力。通过壁面运动减小阻力,运动形式包含展向振动壁面、展向波动壁面、流向波动壁面。华而不实展向振动出现最早,由Jung在1992年在DNS模拟中发现,其减阻可到达40%以上13,效果也被后来大量的试验证实。其机理阐释一般从条带、流向涡以及雷诺应力构造14展开,尚未构成统一结论。展向波动壁面、流向波动壁面提出较晚,减阻效果和平板展向振动相当,由于运动方式更容易实现,在工程实现上愈加贴近实用。 电磁流流动控制:通过小型基元电磁板组装MEMS,构
16、成任意方向的体积力。80年代后稀土永磁材料把磁场强度提高到几个特斯拉量级,使得体积力大小和流动的惯性力相当,开拓了流动控制领域应用前景。在减小湍流阻力方面,由于施加的电磁力仍较弱,静态减阻效果最大只要10%左右。参加类似展向振动、行波壁面动态力会大幅提升效果,减阻能到达40%以上,但效率较低,减阻节约的能量小于产升电磁力的能量15,最近研究显示,注入能量和节约能量的比值仍不到1%量级16。等离子控制可通过减小边界层厚度,大幅减小分离区进而实现减小的目的。试验证实电磁力的体积力,能够消除翼型乃至圆柱绕流的尾涡18。 聚合物减阻始与实验中的偶尔发现,1948 Toms在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参加氯苯中,
17、发现摩阻出现了显着的下降,这个独特的现象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1978构成了国际专题会议,有论文200多篇发表。聚合物减阻减阻机理长期存在分歧19,近年来DNS方式方法模拟结果证实,聚合物本身旋转会抑制湍流拟序构造生成,是减阻的主因。已经大量应用在石油开采、液体管道输运、船舶航行、消防和生物医学方面20。 4、 抑制分离减阻 飞行器上的大的流动分离会带严重降低性能,带来失速、抖振、阻力突增可达40%以上、推力大幅下降等风险,往往是飞行包线的边界。针对抑制分离流动需求,涡流发生器(Vortex Generator,VG)概念出现最早,由Bmynes和Tayler于1947年提出,一般指垂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