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 / 32【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每题每题 1.51.5 分,共分,共 6060 分分) )1. 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封黄帝之后于祝,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帝舜之后于陈,时大禹之后于杞。分封制A. 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 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C. 使最高统治者权力实现集中 D. 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周王分封神农、黄帝等后人为诸侯的历史现象,分封对象都属于先代贵族,这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故 B 项正确;A
2、 项错误,中原地区比较先进;C 项说法错误,错在“权力实现集中” ;D 项是宗法制的作用,排除。2. 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对家进行统治。这反映了当时A. 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C. 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D. 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相关特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以家长的面目” 、 “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体现的是西周- 2 - / 32政治的“君父同伦”理念,C 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
3、干主旨不是在强调“血缘关系” ,排除 A;仅从题干信息看不出“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排除 B;题干信息体现不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排除D。故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概况及特征3. 甲骨文卜辞中有“(王)大令众人曰: 协田。 ” 诗经:“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D.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答案】D【解析】从甲骨文卜辞到四时田园杂兴反映了农业经营方
4、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D 正确;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 A;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 B;精耕细作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 C。4. 在春秋战国时期,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甚至“市费倍蓰” ,相差一倍至五倍。利之驱使,使商人们“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而不顾。这主要反映了A. 大众消费需求的极大增长 B. 商人从业风险空前升高- 3 - / 32C. 特殊商品长途贩运的繁荣 D. 交通不畅阻碍商品交换【答案】C【解析】材料“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 “利之驱使,使商人们“虽有关梁之
5、难,盗贼之危”而不顾”说明由于土特产品这些特殊商品利润丰厚,促使了长途贩运的繁荣,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大众消费需求和交通对商品交换的阻碍,故 AD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长途贩运的繁荣,故 B 项排除。点睛:抓住材料“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可知,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利润很高,促使特殊商品长途贩运繁荣。5.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一些远古传说进行了重新解释,如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 ,把“黄帝寿长 300 年”说成“影响后世 300 年” 。这表明A. 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 B. 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C. 远古神话是儒家的根源 D. 儒家宣扬君权神授【答案】A
6、【解析】根据材料中“儒家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 ,把黄帝寿长 300 年说成影响后世 300 年 ”可知,儒家能够更为客观地认识远古传说,体现了理性精神,故 A 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儒家对待鬼神的态度无关,排除 B 项;材料中指出是“重新解释” ,与儒家的根源无关,排除 C 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并不主张君权神授,故 D 项错误。6. 儒家祟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 ;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 4 - / 32的“兼士” ;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诸子A.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 讲究胸怀宽容
7、博大【答案】B【解析】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法家,都要求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 选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故排除;D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兼士” 、道德极峰等均强调了人道德修养。7.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它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A.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 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 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 遵循规律,和谐处世【答案】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 5 - / 3
8、2家思想8. 孔子以“仁”为“至德” ,而把孝悌、忠信、礼、勇等都从属于仁的总原则之下。 “仁” 以“亲亲”为出发点,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去。孟子将孔子的道德学说加以条理化,提出“仁义礼智” “孝悌忠信”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反映出A. 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 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 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答案】C【解析】材料“孝悌” “血亲之爱”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体现,故 C 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信仰,
9、故 A 项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体现,不是掩盖,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孝悌” “血亲之爱”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是解题的关键。9. 19 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在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中指出诗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A.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 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C. 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D. 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6 - / 32【答案】D【解析】从材料“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
10、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诗经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故 D 项正确,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诗经的艺术感染力和学术价值,故 BC 项排除。10. 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 ,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由此可知汉代A. 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 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C. 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 D. 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金缕玉衣”
11、,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缕玉衣” “铜缕玉衣” ,即下葬所用铠甲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可知汉代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故答案为 C 项。这种等级差别不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所致,排除 A 项;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不是因为等级制带来的,排除 D 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金缕玉衣” “银缕玉衣”铜缕玉衣”所体现出的等级含义,再根据这种现象与手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答案。- 7 - / 3211. 汉代皇帝有“六尚” , “尚”意为掌管, “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和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其职权地位本不高,
12、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这反映出汉代A. 承继秦制, “国”与“家”同构 B. 制度创新,奠定三省六部制根基C. 皇权至上,缺乏有效制约体制 D. 风尚变迁,影响到后世皇家生活【答案】A【解析】 “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说明官员为皇帝私人服务,它体现出“家国同构”思想,故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出现,故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制约信息,故错误;皇家生活并不因为风尚变迁而改变,故 D 错误。12.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 强调
13、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答案】A【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 A 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 B 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 8 - / 32关系,排除 C 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董仲舒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13.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开始
14、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 50 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 12 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时,太学生已多至 30000 人。太学生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A.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 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 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 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太学规模从西汉到东汉越来越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开始设置太学讲授儒家经典,太学规模的扩大从根源上说是因为政府支持下儒家政治势力壮大的结果,故 C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错在“最终” ;B 项和 D 项不是社会根源,可以排除。14. 汉代的宫殿,官署、武
15、库等朝廷机构的建筑物约占长安城的9/10,剩下供居住的仅占 1/10。唐代的宫城和皇城占长安城的 1/10,而居民区约占 6/10,其他面积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从汉至唐都城布局的这一变化反映了- 9 - / 32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弱化 B. 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C.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汉代长安城政治性建筑物占据城市 9/10 面积,说明汉代长安城主要行使政治职能;而唐朝时长安城政治性建筑物仅占 1/10,居民区及道路河渠占大部分面积,说明唐朝长安城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职能增强,故 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且不符合材料;C 项错在
16、“名存实亡” ;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问题,故 D 项错误。15. 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 庄子来诠释论语 ,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 中庸 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 。这种变化反映出A. 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 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 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 庄子来诠释论语 ”到“大学 中庸 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 ”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宋代儒学逐渐回归先秦儒学,故 A 项正确;A项是汉代,排除;C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16.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要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
17、执行的过程。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 10 - / 32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 扩大了省长官的权力C.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答案】A【解析】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 A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 B 错误;除了论述的是行政效率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矛盾问题,故 C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 D 错误。17.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
18、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 70 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A.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B.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C.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D.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答案】D【解析】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东部地区,所以唐代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说明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长江下游地区属于南方,所以唐代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则说明有经济重心南移的- 11 - /
19、32趋势,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商业而非交通,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城市兴起体现的是商业的普遍发展而非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商帮的涌现是在明清时期而非唐代,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8. 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建置情况的部分材料,对其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 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逐渐分离 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粮仓设置情况来看,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已经不匹配,当时政治中心在关中,而经济中心已经开始南移,故 C 正确
20、;大运河主要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A 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宋代,故 B 错误;中国古代政治中心此时一直在北方,没有南移,故 D 错误。19.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追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 ”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A. “凡周之士,不(丕) 显亦世” B. “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 12 - / 32良将怯如鸡”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 “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答案】D【解析】材料“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
21、补缺等级。 ”表明“学而优则仕” ,据此可知该制度应该是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而“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正是对科举制的描写,故 D 项正确;A 项体现的是盛行于西周的世卿世禄制,故排除;B 项体现的是汉代察举制,故排除;C 项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排除。点睛:首先通过材料“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 ”分析出科举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20. 宋真宗时开始实行和买政策, “大观库物帛不足,令两浙、京东、淮南、江东西、成都、梓州、福建路市罗、绫、纱一千至三万匹各有差” 。南宋建炎元年知越州翟汝文奏“折东和预买绢岁九十七万六千匹,
22、而越乃六十万五百匹”宋代“和买政策”A.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提高了丝织品的商品率 D. 导致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真宗实行和买政策,从市场购买大量罗、绫、纱,提高了丝织品的商品率,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 13 - / 32和对外贸易无关,故 C 项正确;AB 项排除;材料和南北差距大无关,排除 D。21. 南宋绍兴府城周围十多里范围内,有清道桥市、大云桥东市、大云桥西市、龙兴寺前市、西跨湖桥市、虹桥市、三山市、亭山市等十多处环城市镇。环城市镇的发展A. 标志着我国古代的市镇开始出现 B. 体现了市镇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C.
23、 是城乡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产物 D. 体现了南宋市镇广泛兴起和发展【答案】C【解析】 “南宋绍兴府城”代表的是城市, “清道桥市、大云桥东市、龙兴寺前市、西跨湖桥市、虹桥市、三山市、亭山市等十多处环城市镇”代表的是乡村,而“环城市镇”则代表了城乡经济联系的加强,故选 C。22. 宋朝统治者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不仅有助于士大夫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A. 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 B. 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C. 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 D. 理学禁锢思想功能缺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
24、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说明宋朝科技文化的- 14 - / 32繁荣受政治影响较大,由于政治运作的文明和理性才带来文化的繁荣,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排除 B 项;C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理学的作用,排除 D 项。23. 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 ,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度A. 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均衡 B. 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C. 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 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答案】B【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