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小雅采薇》的意思【三篇】.docx
《关于《诗经小雅采薇》的意思【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诗经小雅采薇》的意思【三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关于诗经小雅采薇的意思【三篇】第1篇: 诗经小雅采薇的意思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今人赵缺的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等。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
2、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方便,就称作诗三百。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如今世上只剩外传10卷。至于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 目录 1作品年代 2诗经体裁 3诗经文章 诗经 1作品年代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23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
3、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500年。 2诗经体裁 1、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2、包含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
4、诗经的六义。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可推断出诗产生于如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
5、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3、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 赋:反复铺陈。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打比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
6、集传,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兴: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兼有了比喻、象征、烘衬等的手法,但正因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
7、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
8、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2篇: 诗经小雅采薇的意思 诗经小雅采薇赏析 采薇一诗见于诗经小雅,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一。一般认为,此诗采用起兴、重章叠唱之法,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
9、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对一篇文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可有不同层次,陆机在文赋里说言象意三个层次,其实意又可裂变为表层之意和深层之意。表层之意是知其然,而深层之意是知其所以然。上述对采薇的一般理解,从表层之意来解读大体没错,但从深层之意来验证,却还有许多疑问未能通释: 1、采薇乃是一种起兴之法,起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有规则的暗示,为何独以采薇起兴而非其他,有没有深意? 2、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家和乡是两个概念。靡室靡家和思念故乡等同吗? 3、靡使归聘我行不来,译为没有办法让人探问家中无人慰问,战事如此紧急,成天还想着探问家中,这现实吗?王事靡盬,竟然无人
10、慰问?是想着家里人来慰问吗? 4、从薇到华,转而起兴,有何内在联系? 5、第一个载饥载渴尚可理解,篇末载渴载饥则令人莫名其妙了。 6、杨柳依依,一切景语皆情语,暗传什么情感? 7、首三章皆有忧,诗人忧什么呢,究竟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让诗人如此牵挂?篇末诗人回来了,又为什么说莫知我哀,快见着故乡了还哀什么呢?以下笔者尝试言之。 诗经小雅采薇的原文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11、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小雅采薇的译文及解释 译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经小雅采薇 三篇 关于 诗经 小雅 意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