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第二章.ppt(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食品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邰欣欣邰欣欣 第一节 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岁-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主导地
2、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后一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三翻 六坐 七滚 八爬 九立 周会走3、不平衡性 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达到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发现幼禽的印刻现象是提出“关键期”的概念,所谓关键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种
3、刺激特别敏感,通过适宜环境的影响,某种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变得很小或没有。深度链接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4、差异性 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又千差万别。(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童年期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四年级儿童(10-11岁)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度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2
4、、少年期 少年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少年过度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在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3、青年初期 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有了深刻发展。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经常发生冲突。二、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
5、知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和思维的基础。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 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思维也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2、前运算阶段(2岁-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词语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
6、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具有如下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万物有灵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思维具有刻板性,儿童在注意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方面思维不具有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群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去自我中心”得到发展该阶段的标志是儿童获得了长度、体积、质量和面积的守恒。所谓守恒就是儿童认识到了客体即使在外型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4、
7、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本阶段具有以下特征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抽象逻辑思维方面,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对事物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不符而违反规则。(二)关于最近发展区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
8、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为促进教学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可采用教学支架,进行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本阶段的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
9、-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 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 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第二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一、学生的智力差异 研究表明,个体智力在13岁以前是直线上升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
10、学生的智力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智力类型的差异(二)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三)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四)智力的性别差异表现在:1、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同,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高。2、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各自的优势领域。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行为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迁移。二、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一)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1、场依存型 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
11、人处获得标准。2、场独立型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喜欢独处。(二)冲动型与沉思型1、冲动型 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没弄清楚就开始解答。这类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虽然快,但是错误率高,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2、沉思型 沉思型的学生在解决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
12、然慢,但错误率很低,在解决高层次问题时占优势。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和精确性。(三)具体型与抽象型1、具体型 具体型的学生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的观点或情境,但必须把尽可能多的信息提供给他们,否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偏见。2、抽象型 抽象型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某个问题或论点的众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能够容忍情境的模糊性并能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四)发散型和辐合型1、辐合型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到最合适的唯一正确答案。2、发散型 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在解决问题
13、的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方向发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的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教育启示:我们必须根据学生上述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做到: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选择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三、学生的性格差异(一)性格的特征差异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二)性格的类型特征1、根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性;2、依据一个人的独立或顺从程度,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三)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1、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个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2、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