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陕西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陕西省陕西省 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能力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关于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A.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B.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C.实验事实和实验主体D.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主体【答案】A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A.科技教育B.素质教育C.减负D.现代教育【答案】B3、在初中化学中,学习化学符号、化学式的相关知识时,适合采用的学习策略是()。A.联系一预测策略B.练习反馈策略C.可视化策略D.
2、多重联系策略【答案】D4、设 N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任意比例混合的 CH4 与.CO2 的混合物 22.4 L,所含有的分子数为 NAB.在标准状况下,NA 个 H2O 分子所占体积为 22.4 LC.常温常压下,活泼金属从盐酸中置换出 1mol H2,转移的电子数为 2NA。D.常温常压下,28g 氮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 10NA。【答案】C5、某研究小组通过实验探究 Cu 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将铜丝插入浓硫酸中并加热,反应后再加入水,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颜色B.将铜丝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 CuCl2 的生成C.将
3、CuCl2 的溶液在蒸发皿中加热并蒸干,得到无水 CuCl2 固体D.将表面有铜绿Cu2(OH)2CO3的铜器放人盐酸中浸泡,除去铜绿【答案】D6、化学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A.B.C.D.【答案】C7、某未知溶液可能含有 Cl-、CO32-、Na+、SO42-、Al3+,将溶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红;取少量溶液,滴加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在上层清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下列判断合理的是()。A.一定含有 Cl-B.一定含有 SO42-C.一定没有 Al3+D.可能含有 CO32-【答案】B8、教育改革的核心是()。A.观念改革B.教学方式的改革C.
4、课程改革D.普及义务教育【答案】C9、“操作规范,注重示范”这一要求适用于()。A.演示实验B.学生分组实验C.探究实验D.家庭小实验【答案】A10、按照(),探究教学可以分为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讨论探究。A.探究的任务和性质B.探究的环节C.探究活动的形式、途径和方法D.探究所依托的经验类型【答案】C11、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硝酸铵B.生石灰C.烧碱D.食盐【答案】A12、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A.化学B.化学与技术C.物质结构与性质D.化学反应原理【答案】A1
5、3、目前我国天然气供应大多是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东盟、南亚等国家。已知:甲烷和 CO 的燃烧热分别为-8903 kgmol-1、-283 kg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天然气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B.液体燃料的利用率比气体燃料的利用率更高C.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甲烷完全燃烧比 CO 产生的热量多D.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 CO 完全燃烧比甲烷产生的热量多【答案】C14、手机芯片是一种在半导体材料上集合多种电子元器件的电路模块。下列可用作半导体材料的是()。A.铝合金B.单晶硅C.二氧化硅D.硅酸盐【答案】B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B.室温下.不
6、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会使溶液浓度偏低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 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答案】A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室中制备溴苯用苯和溴水B.异戊二烯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个平面内C.淀粉与纤维素是同分异构体D.用 FeCl3 溶液可以鉴别甲苯和苯酚【答案】D17、下列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一级主题的是()。A.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B.物质的化学变化C.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答案】B18、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A.就地焚烧B.发酵后作农家肥C.加工成精饲料
7、D.制造沼气【答案】A19、下面关于教育部在 2001 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规定,说法错误的是()。A.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B.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C.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合一D.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答案】C20、短周期主族元素 X、Y、Z、W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 2 倍,Y 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2+与 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 与 X 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离子半径:r(Y2-)r(Z2+)B.Y 分
8、别与 Z、W 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相同C.Y 的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 X 的弱D.X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 W 的强【答案】D21、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 2 个模块;选修包括()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A.4B.6C.8D.10【答案】B22、下列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一级主题的是()。A.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B.物质的化学变化C.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答案】B23、目前,我国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融入了许多和人们日常行为有关的先行组织者材料,其主要目的是()。A.体现“学
9、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B.体现“用教材去教,不是教教材”的使用理念C.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程理念D.体现“全方位发展,突破个性化”的培养理念【答案】C24、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除去甲烷中的少量乙烯:依次用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洗气B.制备氯乙烷:将乙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在光照条件下反应C.实验室配制氯化亚铁溶液:将氯化亚铁先溶解在盐酸中。然后用蒸馏水稀释并加入少量铁粉D.检验某溶液是否含有钠元素: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待测液,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答案】B25、在“中和滴定”一节课中,教师首先讲述中和滴定原理,接着进行规范的演示,
10、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完成某一动作,借以形成中和滴定的技能、技巧。该教学片段中没有体现的教学方法是()。A.讲授法B.演示法C.参观一调查法D.练习法【答案】C26、下列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是()。A.识别B.认同C.发展D.模仿【答案】D27、下列关于 F、Cl、Br、I 性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A.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B.被其他卤素单质从其卤化物中置换出来的可能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C.它们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强D.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加深【答案】C28、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肥皂水鉴
11、别硬水和软水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答案】B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体系压强,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B.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C.活化分子间所发生的碰撞均为有效碰撞D.加入反应物,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大大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答案】B30、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不包括()。A.煤B.石油C.天然气D.钢【答案】D31、()是教师通过操作实物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获得化学知识、学习实验技能的一种常用的化学教学基本方法。A.展示和提问B.演示和展示C.展示和板
12、书D.演示和提问【答案】B32、下列有关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叙述,正确的是()。A.浸在淡水中的钢管,主要发生的是析氢腐蚀B.若采用外加电流进行保护,钢管应当与电源的正极相连C.钢管若需保护,一可采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外加电流保护钢管时,电子从负极经过溶液流向正极【答案】C33、下列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描述错误的是()。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B.加强课程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C.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
13、、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D.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答案】B34、教学评价的依据是()。A.成绩测验B.量化指标C.教学目标D.常模参照【答案】C35、下列变化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次氯酸漂白B.盐酸除锈C.石油分馏D.煤的干馏【答案】C36、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A.化学 1B.化学与生活C.物质结构与性质D.实验化学【答案】B37、下列教学目标不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范畴的是()。A.通过体验实验过程,感受实验成功
14、的快乐B.体会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C.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D.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答案】C38、化学真正被确立为一门科学,是从()时开始。A.用原子一分子论来研究化学B.炼金术流行C.元素周期表出现D.提出有机结构理论【答案】A39、进入 20 世纪化学科学经历了迅速发展的创新百年,取得了若干项重大成就。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个时期的重大化学成就的是()。A.放射性元素的发现B.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C.蛋白质的人工合成D.制陶技术的成熟应用【答案】D40、下列直链化合物中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少的是()。A.C5H12B.C5H110HC.C5HloD.C
15、4H802【答案】A41、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由于操作不当会引起误差,下列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A.用天平(使用游码)称量时,被称量物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B.用滴定管量取液体时,开始时平视读数,结束时俯视读数C.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D.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答案】B42、探究活动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化学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探究活动形式B.探究教学中.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C.探究教学要讲求实效.一节课尽可能多地设计出各种探究活动内容D.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利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及
16、资源共享【答案】C43、下列说法中,与化学教学理念相符的是()。A.B.C.D.【答案】B44、在下列操作中,所使用的仪器能够达到目的是()。A.用 5mL 量筒准确量取 4.55mL 水B.用托盘天平准确地称取 6.82g 食盐C.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液体,以加速过滤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可以比水大也可以比水小【答案】D45、命题是考试能否达到期望目的要求的关键所在,试题具有导向性,试题题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复习方法,经常使用客观性试题并比重过大,学生会()A.注重猜重点,押考题B.只记忆零碎知识,养成不求甚解习惯C.答卷费时,速度慢D.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17、答案】B46、现有三组混合液: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乙醇和丁醇;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分离以上各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C.蒸馏、萃取、分液D.萃取、分液、蒸馏【答案】B47、瞬时记忆保留的时间在()。A.1 分钟以内B.4 秒以内C.长于 4 秒D.长于 5 秒【答案】B48、下列比较中,不符合实际的是()。A.空气中氮气比氧气多B.厕所清洁剂比炉具清洁剂 pH 小C.钢铁门窗比铝合金门窗更耐腐蚀D.化肥 KNO3 比 NH4NO3 营养元素种类多【答案】C49、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编写强调 STSE 教育的渗透和融合,其中 STSE 是()的缩
18、写。A.B.C.D.【答案】C50、某学生根据“CaO、K2O、MgO、Na2O 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结论“金属氧化物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学习运用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B.直觉C.比较D.演绎【答案】A大题(共大题(共 1010 题)题)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29 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素,如锂、钠、钾;钙、锶、钡。1862 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
19、期性。1868 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 l869 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 年,化学家门捷列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 63 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空位。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并于 1871 年公布了他第二张元素周期表。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直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问题:(1)迈尔和门捷列夫
20、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2 分)他们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 分)(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4 分)(3)有人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 分)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2 分)【答案】(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分类。迈尔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元素、发现规律。(2)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
21、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这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3)从 1829 年到 1871 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有解决周期律变化的本质。直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元素周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 2023 教师资格 中学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基础 试题库 答案 要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