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课件: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ppt
《教师培训课件: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培训课件: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ppt(1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Teaching Design of HPMl运用历史的两种方式 1 历史材料的直接利用 2 历史启示下的教学方法发生教学法 Teaching Design of HPMl严格演绎的方法 更强调结果,而忽略导致该结果的问题。引入新概念、理论、证明的动机被隐藏了。(弗赖登塔尔:“违反教学法的颠倒”)l严格历史的方法 主要关心“学科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思想、事件的精确记录”Teaching Design of HPMl发生教学法 基本思想:在学生具备足够的动机后、在心理发展的适当时间讲授某个主题。让学生认识到所引入的新主题乃是解决问题需要。不强调如何运用理论、方法和概念,而强调为什么它们为特定的数学
2、问题提供了答案。Teaching Design of HPM 教师需要:l了解该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l确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若干关键环节(步骤)一个环节发展到下一个环节的动因是什么?数学家遇到何种困难和障碍?l在此基础上,重构这些环节(步骤),使其适合于课题教学;l设计出一系列由易至难、环环相扣的问题(可以是历史上的问题或改编的问题)Teaching Design of HPMFuringhetti:将数学史用于数学教学的过程Teaching Design of HPM 设计发生教学法时影考虑的因素:l学生的学习(心理学领域)l概念的历史(数学史领域)l数学教材l课程标准案例案例1 一元一次方程
3、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历史的重构 案例案例1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 例1、(1)有一块面积为240平方米的长方形空地,长为20米,求宽。(2)如果要在这块空地的一头建一座房子,要求留下72平方米做草坪,则房子地基的长应为多少?设房子的长为x米,试建立关于x的方程。(四则)例2、(1)已知电线杆的3/14部分在地下。若地下部分长为2.7米,则电线杆的总长为多少?(2)已知电线杆的3/14部分在地下。若地上部分长为10米,则电线杆总长为多少?设电线杆的总长为x,试建立关于x的方程。(四则)案例案例1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例3、小强的爸爸和小强做数学游戏。爸爸让小强
4、在心里随便选定一个数(但不要说出来),按如下步骤做计算:将这个数乘以5,再将所得乘积加上6,再将所得和乘以4,再将所得乘积加上9,最后,将所得的和乘以5。经过计算,小强得到465。小强爸爸立刻说出小强心里选定的那个数。你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吗?试列出方程。(四则)案例案例1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例4、(1)甲、乙、丙三人制砖,一天各能完成300、250和200块。三人合作制砖1500块,需多长时间?(2)若甲先工作一天后乙、丙加入,还需多长时间?设需x天完成,试列出关于x的方程。(合作)例5、(1)第一艘船从甲地出发,需行5天才抵达乙地;第二艘船从乙地出发,需行7天才能抵达甲地。今两船
5、各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几天后相遇?(2)如果第二艘船先行2天,第一艘船才出发,那么,两船几天后相遇?设x天后两船相遇,试列出关于x的方程。(行程)案例案例1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题 次未知数(x)方 程问题来源1(1)长方形的宽九章算术(2)房子地基的长2(1)电线杆的长计算之书(2)电线杆的长3小强心里选定的数17世纪趣味数学问题4(1)完成天数希腊选集(2)完成天数5(1)相遇时间计算之书(2)相遇时间案例案例1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l例6、开学第一天,小明问新来的数学老师几岁了,数学老师回答说:“取我年龄的一半,加上我年龄的1/3,又加上我年龄的1/
6、4,最后再加上我的年龄,总数刚好是100。”请问新来的数学老师多大了?试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定和)案例案例1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例7、自从小淳上初中以来,爸爸妈妈每月都给他同样数目的零用钱,并让他把每次花钱的情况记录下来。9月份,小淳的消费记录如左表。问:小淳每月的零用钱有多少?”试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定和)日 期花费情况用 途9月1日花去1/2计算器9月5日花去剩下的1/3教辅书9月12日花去剩下的1/4笔和纸9月19日花去剩下的1/5涂改液9月26日花去剩下的1/6电 池总 计100元案例案例1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例8、在一次课外活动中,菁菁班里有一半同学去听讲
7、座,三分之一的同学去踢球,七分之一的同学去跑步。剩下菁菁一人在琴房练琴。请问菁菁班里共有多少人?试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余数)例9、在意大利数学家斐波纳契所著的计算之书(1202)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人经过7座大门进入乐园,摘苹果若干。当他离开果园时,他把一半苹果加上1个苹果给了第一个门卫;把剩下的一半加上一个给了第二个门卫;类似地,依次把剩下的苹果分给其他五个门卫。当他离开果园时,只剩下了1个苹果。问:此人在乐园摘了多少个苹果?”试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余数)案例案例1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题次未知数(x)一元一次方程问题来源6数学老师的年龄益智问题集计算之书7小淳每月零花钱数九
8、章算术8菁菁班里的人数希腊选集9苹果数计算之书案例案例1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 练习:1、一个水池,有两个进水口和两个排水口。用第一个进水口注水,1天可注满;用第二个进水口注水,2天可注满。用第一个排水口排水,3天可排完;用第二个排水口排水,4天可排完。问:同时打开两个进水口和两个排水口,多长时间可注满水池?”试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改编自九章算术、希腊选集和计算之书)2、第一艘船从甲地出发,需行5天才抵达乙地;第二艘船从乙地出发,需行7天才能抵达甲地。今两船各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几天后第二次相遇(假设两船到达的目的地后,各自立即返回)?试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改编自九章
9、算术和计算之书)案例案例1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3、在约制作于公元前1800年的巴比伦泥版上,有这样一道题:“我找到一石,但未称其重量。它的6倍,加上2 斤,再加上所得重量三分之一的七分之一的24倍,共重60斤。问:石子原重几何?”试列出关于石重的一元一次方程。4、在印度算书丽罗娃蒂(12世纪)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某数乘以5,减去乘积的1/3,余数除以10;又加上此数的2倍、1/2、3/4,得68。求此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案例案例1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5、小明花77元买4本书。第二本书的价格是第一本的2/3;第三本的价格是第二本的3/4;第四本的价格是第三本的4/
10、5。求各本书的价格。”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改编自计算之书)6、菁菁有苹果若干。她把其中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分别给了四位好朋友。又给她妈妈10个,自己只剩下一个苹果。问:菁菁原有几个苹果?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改编自希腊选集)案例案例1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7、成书于公元4世纪的孙子算经卷下有这样一道题:“今有器中米,不知其数。前人取半,中人三分取一,后人四分取一,余米一斗五升。问:本米几何?”(注:1斗=10升)列出一元一次方程。8、斐波纳契计算之书中设题:一人临终前对他的长子说,“你们之间这样来分我的可动财产:你拿1比赞和余下财产的1/7”;又对次子说,“你拿2
11、比赞和余下财产的1/7”;又命第三个儿子拿3比赞和余下财产的1/7。这样依次分下去,他给每个儿子比前一个儿子多1比赞以及余下财产的1/7。把剩余的最后一份财产分给最小的儿子后,恰好不再有剩余。结果,每个儿子所得恰好一样多。问此人有几个儿子,有多少财产?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案例案例1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9、自己设计一个可用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的实际问题。本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寻找数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这一数学模型的过程,并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方面,通过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类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对于问题解决的必要性,从而创造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强烈的学习
12、动机;另一方面,根据重构的历史顺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由易至难对问题进行编排,体现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可接受性,从而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下表中我们看到,发生教学法与新课程的理念或要求是一致的。案例案例1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发生教学法的特征新课程的理念主题之必要性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主题之可接受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案例案例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案例案例2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
13、次方程的概念例例 1 矩形面积为12,宽为长的3/4。问该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埃及纸草书)例例 2 已知矩形面积为60,长比宽多7。问该矩形的长为多少?列出矩形的长所满足的方程。例例 3 已知矩形面积为60,长宽之和为17,问该矩形的长为多少?列出矩形的长所满足的方程。(巴比伦泥版)案例案例2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序问 题地 区时 间1长30英尺的梯子靠墙直立,当顶端沿墙下移6英尺时,底端离墙移动多远?巴比伦公元前1600-1800年2一根芦苇靠墙直立,当顶端沿墙下移3英尺时,底端离墙移动9英尺。问芦苇有多长?巴比伦公元前100年3今有垣高一丈。倚木于垣,上与垣齐。引木却行
14、一尺,其木至地。问木长几何?中 国公元1世纪4长20英尺的矛,靠塔直立。若将底端离墙外移12英尺,则尖端抵塔多高?意大利1202年5长25英尺的梯子,斜靠在墙上,顶端距墙角比底端距墙角远17英尺。问梯子顶端距墙角的距离为多少?美 国1970年案例案例2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例例 4 长为30英尺的梯子竖直靠在墙上,当梯子的顶端沿墙向下滑动6英尺时,底端离墙滑动多远?例例 5 在例 3 中,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再一次向下滑动6英尺,那么底端将再一次滑动多远?试列出底端再一次滑动的距离所满足的方程。案例案例2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例例 6 如图,有一所正方形的学校,南
15、门和北门各开在南、北面围墙的正中间。在北门的正北方20米处有一颗大榕树。一个学生从南门出来,朝正南方走14米,然后转向西走1775米,恰好见到学校北面的大榕树。问这所学校每一面围墙的长度是多少?试列出方程。案例案例2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案例案例2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l(展示图片)现在大家看到的是 中世纪欧洲最伟大的一位数学家,他叫斐波纳契。他在1225年写成 一本书,叫花朵(听起来不 像数学书名)。在该书中,斐波 纳契提出了如下问题斐波纳契案例案例2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例例7、如图2,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已知AB=AC=10,BC=12
16、。AD是底边BC上的高。在AB、AC上各求一点 E、F,在BC上求两点G和H,使AEGHF是等边五边形。案例案例2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l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从例2、3、5、6、7中分别得到各不相同的一元二次方程,如下表所示。案例案例2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题 次所建立的方程利用的知识1矩形面积2矩形面积3矩形面积4勾股定理5勾股定理6三角形的相似性7轴对称、三角形的相似性、勾股定理案例案例2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练习练习1、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为1000。一个正方形边长是另一正方形边长的减去10。求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巴
17、比伦泥版上的问题)练习练习2、在某公园内一块边长为50米的正方形空地上建造一个正方形鱼池,要求水池旁边有供人观赏行走的通道,且水池占地面积为空地面积的60%。请完成你的设计。案例案例2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案例案例2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本教学设计在以下几个方面贯彻了新课程的思想、理念、目标和要求。1、包含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体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悠久历史,数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相关性,数学文化的多元性。2、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引出新知识的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如开平方、轴对称、勾股定理、图形的相似性等)。案例案例2 一
18、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l本教学设计在以下几个方面贯彻了新课程的思想、理念、目标和要求。3、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4、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感受一元二次方程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重要性。5、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案例案例2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6、利用背景知识以及古人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7、使学生体会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8、创造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后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 引入引入教师可以从案例1中的例1和例4
19、引入。在上节课,我们遇到过古埃及矩形面积问题以及古巴比伦的梯子问题,所得方程分别为 和我们通过直接开方得到问题的答案。但对于其他例子以及练习题中的方程,我们无法直接求平方根。怎样求这些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呢?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从历史上看,古代巴比伦人最早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对于矩形面积问题中关于矩形长的方程 ,巴比伦人的解法如下:“取7的一半,得 ;自乘,得 ;与 60 相加,得 ,开方得 。将 与 相加,得12,即为矩形的长。”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古代巴比伦人列方程和解方程过程中,完全是用文字来叙述的(上面的分数
20、完全是今天的写法),没有使用我们今天意义下的任何代数符号。接着,让学生验证答案是否正确,并把上述解法写成一个运算式子:。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让学生观察上述式子与方程 的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之间的关系,再让他们讨论:一般方程 (b 0,c 0)的根是否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呢?在学生猜想得出 之后,教师接着问: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进一步问:一般地,方程 (a、b、c可正可负)的根是否可用它的系数和常数项来表示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怎样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 配方法与公式法配
21、方法与公式法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从历史上看,婆什迦罗(Bhskara,11141185)在其丽罗娃蒂中已经表达了这一思路:在一元二次方程两边乘以某数,再在两边加上某数,使得方程一边为完全平方,另一边为常数,从而开方得方程的根。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由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应“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从花拉子米的平方法入手。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例 1、解方程 。公元9世纪,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米(Al-Khwarizmi,780?850?)在其代数学中解过这个一元二次方
22、程,不过他把方程写成 的形式(在当时,人们还不能接受负数,因此,人们并不把方程写成一边等于零的形式。方程的书写往往以不出现负系数为准。)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花拉子米把方程左边 看作是由一个正方形(边长为 x)和两个同样的矩形(长为 x,宽为5)构成的矩尺形,它的面积为39,如图所示。于是只要在该图形上添加一个边长为5 的正方形,即可得一完整的正方形,其面积为 。于是知它的边长为8,因而得方程的正根x=3。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把这个过程用代数语言写出来,就是: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师适时地告诉学生:上
23、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配方法:将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将方程左边配成完全平方,然后直接开方。接着,让学生用配方法解一般方程 (b 0,c 0):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例2、解方程 。从几何上看,方程左边就是图中边长为x的正方形中挖去一个长为x、宽为5的矩形、一个长为x-5、宽为5的矩形以及一个边长为5的正方形后所得的矩尺形,它的面积为 39。因此,添加一个边长为5的正方形,即得边长为x-5的正方形,其面积为 。于是知它的边长为8,故得方程的正根x=13。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4、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把这个过程用代数语言写出来,就是: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接着,让学生用配方法解一般方程 (b 0,c 0):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总结首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不论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是正还是负,只要将常数项移到等式右边,然后在方程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如果方程右边的常数非负,就可以直接开方。例3、解下列方程:(1)(Brahmagupta,7世纪);(2)(Ramus,16世纪);(3)(Ghaligai,16世纪);(4)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学生掌握二次项系数为
25、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之后,让学生思考:如何用配方法来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导学生将其化为二次项系数为1的方程,然后用上面学过的配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数学史上,一元二次方程的上述求根公式被称为“印度求根公式”。原来,12世纪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在其著作中引用了释律达罗(Sridhara,11世纪)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种方法并不需要将二次项系数化成1。可以引导学生作这样的思考:如果不将二次项系数化成1,是否也能配方呢?需要在方程两边乘以什么数呢?案例案例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方法1:案例案例3 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培训 课件 新课程 教学 设计 案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