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课件.ppt
《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哈工大主楼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哈工大主楼120120室)室)办公室:;手机:办公室:;手机:学时:学时:36 学分:学分:2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系统建模知识和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系统建模知识和仿真的技能,从机电一体化角度出发,进行机仿真的技能,从机电一体化角度出发,进行机-电电-液实际液实际系统分析中的建模与仿真研究。提高学生对工程系统中的系统分析中的建模与仿真研究。提高学生对工程系统中的建模与仿真分析、优化和综合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建模与仿真分析、优化和综合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增
2、强学生对工程实际系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对工程实际系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已具备机械、电子、液压和控制理论基础要求学生在已具备机械、电子、液压和控制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地建立典型机械系统、典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地建立典型机械系统、典型电气系统和液压系统的各种数学模型。能够运用电气系统和液压系统的各种数学模型。能够运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对各种典型系统的数学模型仿真软件对各种典型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系统仿真和分析工作。进行系统仿真和
3、分析工作。课程主要内容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4学时学时第二章第二章 基本动态系统基本动态系统 4学时学时第三章第三章 典型机械系统的建模典型机械系统的建模 10学时学时第四章第四章 电气系统与机电系统的建模电气系统与机电系统的建模 8学时学时第五章第五章 液压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液压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6学时学时第六章第六章 工程系统的仿真工程系统的仿真 4学时学时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1、系统动力学系统动力学,美美Katsuhiko Ogata著,机械工业出版社,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建模与仿真建模与仿真,王红卫编著,王红卫编著,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23、
4、现代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现代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刘兴堂,吴晓燕,西北工业大学出,刘兴堂,吴晓燕,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版社,20014、动态系统建模与控制动态系统建模与控制,美美Macia,N.F.著,清华大学出版社,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机器人机械系统原理理论、方法和算法机器人机械系统原理理论、方法和算法,加拿大加拿大Jorge Angeles著,机械工业出版社,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第一章 绪论 工程系统建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模与仿真是指构造工程系统的模型和在计算机上进是指构造工程系统的模型和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的有关复杂活动,它主要包括实际系统、模型和计算机等三行仿真的有关复杂活
5、动,它主要包括实际系统、模型和计算机等三个基本部分,同时考虑三个基本部分之间的关系,即建模活动和仿个基本部分,同时考虑三个基本部分之间的关系,即建模活动和仿真活动,如图真活动,如图1-1所示。所示。建模活动建模活动 主要研究实际系统主要研究实际系统与模型之间关系,它与模型之间关系,它通过对实际系统的观通过对实际系统的观测与检测,在忽略次测与检测,在忽略次要因素或不可检测变要因素或不可检测变量的基础上,用数学量的基础上,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描述,从的方法进行描述,从而获得实际系统的简而获得实际系统的简化近似模型。化近似模型。仿真活动仿真活动 主要研究计算主要研究计算机的程序实现与机的程序实现与模型之
6、间的关系,模型之间的关系,其程序能为计算其程序能为计算机所接受并在计机所接受并在计算机上运行。算机上运行。1.2 1.2 系统与模型系统与模型一、系统、子系统、元件一、系统、子系统、元件 1、系统:系统: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以下给出一种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以下给出一种普遍能接受的定义:系统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普遍能接受的定义:系统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特定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有机整体。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有机整体。特点:特点:(1)系统是)系统是实体实体的集合,所谓实体是指组成系的
7、集合,所谓实体是指组成系统的具体对象。系统中的各个实体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统的具体对象。系统中的各个实体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即系统。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即系统。(2)组成系统的实体具有一定的)组成系统的实体具有一定的属性属性,所谓属,所谓属性是指实体所具有的全部有效特性,如状态、参数等。性是指实体所具有的全部有效特性,如状态、参数等。(3)系统处在)系统处在活动活动中,所谓活动是指实体随时中,所谓活动是指实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属性变化。系统中实体、属性都可能发生间推移而发生的属性变化。系统中实体、属性都可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通常用状态的概念来描述,用于表示系统变
8、化,这种变化通常用状态的概念来描述,用于表示系统状态的变量称为状态的变量称为状态变量状态变量。2 2、子系统、元件、子系统、元件 子系统:子系统:在进行复杂系统分析与仿真研究中往往需要在进行复杂系统分析与仿真研究中往往需要根据其功能或其边界条件分成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既能根据其功能或其边界条件分成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既能单独存在又能根据其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建立联系并构成大单独存在又能根据其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建立联系并构成大系统,如图系统,如图1-1所示。所示。元件元件:系统或子系统则系统或子系统则是由一些理想化的基本环节是由一些理想化的基本环节组成,这些环节代表了实际组成,这些环节代表了实际系统本
9、质的物理现象并构成系统本质的物理现象并构成了系统或子系统,本课程将了系统或子系统,本课程将系统的基本的环节理想化后,系统的基本的环节理想化后,所获得的能够用数学方法表所获得的能够用数学方法表示的基本单元称作示的基本单元称作基本元件基本元件。3、系统的分类系统的分类(1)按系统的特性分类可分为)按系统的特性分类可分为工程系统工程系统和和非工程系统非工程系统。(2)按照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可分为)按照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可分为连续系统连续系统和和离散事件系统离散事件系统。(3)按照对系统内部特性的了解程度可分为)按照对系统内部特性的了解程度可分为白色系统白色系统、灰色系
10、统灰色系统和和黑色系统黑色系统。(4)按照系统的物理结构和数学性质可分为)按照系统的物理结构和数学性质可分为线性系统线性系统和和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定常系统和和时变系统时变系统、集中参数系统集中参数系统和和分布分布参数系统参数系统、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和和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等。等。本课程讨论的是工程系统本课程讨论的是工程系统3 3、模型的任务、模型的任务 构造一个实际系统的模型,在模型上进行试验成为系构造一个实际系统的模型,在模型上进行试验成为系统分析、研究中十分有效的手段。为了达到系统研究的目统分析、研究中十分有效的手段。为了达到系统研究的目的,系统模型用
11、来收集系统有关信息和描述系统有关实体。的,系统模型用来收集系统有关信息和描述系统有关实体。也就是说,模型是为了产生行为数据的一组指令,它可以也就是说,模型是为了产生行为数据的一组指令,它可以用数学公式、图、表等形式表示。用数学公式、图、表等形式表示。由一个系统构造一个模型的任务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由一个系统构造一个模型的任务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容:第一是建立模型结构第一是建立模型结构,第二是提供数据第二是提供数据。在建立模型。在建立模型结构时,要确定系统的边界,还要鉴别系统的结构时,要确定系统的边界,还要鉴别系统的实体实体、属性属性和和活动活动。而提供数据则要求能够使包含在活动中的各个属。而提
12、供数据则要求能够使包含在活动中的各个属性之间有确定的关系。性之间有确定的关系。在选择模型结构时,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细在选择模型结构时,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细化模型研究的目的,二是要了解有关特定的建模目标与系化模型研究的目的,二是要了解有关特定的建模目标与系统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统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4 4、模型的性质、模型的性质 一一般来说,系统模型的结构具有以下一些性质:般来说,系统模型的结构具有以下一些性质:(1)相似性:)相似性:模型与所研究系统在属性上具有相似模型与所研究系统在属性上具有相似的特性和变化规律,真实系统的的特性和变化规律,真实系统的“原型原型”与与“替身替身
13、”之间之间具有相似的物理属性或数学描述。具有相似的物理属性或数学描述。(2)简单性:)简单性:从实用的观点来看,由于在模型的建从实用的观点来看,由于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和非可测变量的影响,因立过程中,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和非可测变量的影响,因此实际的模型已是一个被简化了的近似模型。一般而言,此实际的模型已是一个被简化了的近似模型。一般而言,在使用的前提下,模型越简单越好。在使用的前提下,模型越简单越好。(3)多面性:)多面性:对于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来说,对于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来说,由于其研究目的不同,就决定了所收集的与系统有关的信由于其研究目的不同,就决定了所收集的与系
14、统有关的信息也是不同的,所以用来表示系统的模型并不是唯一的。息也是不同的,所以用来表示系统的模型并不是唯一的。由于不同的分析者所关心的是系统的不同方面,或者由于由于不同的分析者所关心的是系统的不同方面,或者由于同一分析者要了解系统的各种变化关系,对于同一系统可同一分析者要了解系统的各种变化关系,对于同一系统可以产生相应于不同层次的多种模型。以产生相应于不同层次的多种模型。1.3 1.3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1 1、数学建模的作用、数学建模的作用 数学建模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概括起来,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概括起来,数学建模有两方面的作用:有两方面的作用:提高对现实系统的认识提高对现实
15、系统的认识(认识世界)及(认识世界)及提高对现实系统决策的能力提高对现实系统决策的能力(改造世界)。(改造世界)。从认识世界方面看有三个层次:从认识世界方面看有三个层次:通讯通讯、思考思考和和理解理解。首先,一。首先,一个数学模型必须提供一个准确、易于理解的通讯形式,也就是说,个数学模型必须提供一个准确、易于理解的通讯形式,也就是说,当信息传递给别人时,这种模式可以引起误解的几率;此外,数学当信息传递给别人时,这种模式可以引起误解的几率;此外,数学模型还必须能帮助人们进行思考(比如推演)。最后,当模型已被模型还必须能帮助人们进行思考(比如推演)。最后,当模型已被综合成为一个公理或定理时,这样的
16、模型将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现综合成为一个公理或定理时,这样的模型将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发生的各种现象,这可以说达到了认识的顶峰。实世界发生的各种现象,这可以说达到了认识的顶峰。从改造世界方面看,也有三个层次:从改造世界方面看,也有三个层次:管理管理、控制控制和和设计设计。首先,。首先,数学模型应能提供给人们对系统进行管理(比如制定计划、分配资数学模型应能提供给人们对系统进行管理(比如制定计划、分配资源)时的依据。一般来说,管理这个层次所要求的数学模型可以比源)时的依据。一般来说,管理这个层次所要求的数学模型可以比较较“粗粗”;到控制层次时要求的数学模型比较;到控制层次时要求的数学模型比较“
17、细细”;设计层次要;设计层次要求包含上述两个层次的数学模型,而且要求更加精细和全面。求包含上述两个层次的数学模型,而且要求更加精细和全面。续表续表1-1 1-1 数学模型与表达形式数学模型与表达形式数学模型数学模型表现形式表现形式微观微观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宏观宏观联立方程、积分方程联立方程、积分方程定常(时不变)定常(时不变)不含对时间的系数项的各类方程式不含对时间的系数项的各类方程式非定常(时变)非定常(时变)含时间的系数项的各类方程式含时间的系数项的各类方程式集中参数集中参数常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分布参数分布参数偏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连续连续微分方程微分方
18、程离散离散差分方程差分方程参数参数数学表达式(各类方程)数学表达式(各类方程)非参数非参数图、表图、表时域时域状态方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频域频域频率方程频率方程输入输出输入输出传递函数、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微分方程状态空间状态空间状态方程状态方程(1 1)线性方程和非线性方程)线性方程和非线性方程 线性模型是用来描述线性系统的,一般来说,线性模型一定满线性模型是用来描述线性系统的,一般来说,线性模型一定满足下列算子运算:足下列算子运算:(A1+A2)X=A1X+A2 X A1(A2 X)=A2(A1 X)叠加原理 A1(X+Y)=A1 X+A2 Y 式中,式中,X
19、和和Y 为变量,为变量,A1 和和A2 为算子。为算子。非线性模型是用来描述非线性系统的,它们一般不满足叠加原非线性模型是用来描述非线性系统的,它们一般不满足叠加原理。理。系统线性和关于参数空间线性的区别系统线性和关于参数空间线性的区别:如果模型的输出关于:如果模型的输出关于输入量是线性的,则称为系统线性。如果模型的输出关于参数空间输入量是线性的,则称为系统线性。如果模型的输出关于参数空间是线性的,则称之为关于参数空间线性。是线性的,则称之为关于参数空间线性。以模型以模型 y=a0+a1 x+a2 x 为例,输出为例,输出y 关于输入变量关于输入变量x 是非线是非线性的(因为不满足叠加原理),
20、但关于参数性的(因为不满足叠加原理),但关于参数a0,a1 和和a2 却是线性的却是线性的(满足叠加原理),因此,该模型是系统非线性,然而是关于参数(满足叠加原理),因此,该模型是系统非线性,然而是关于参数空间线性的一种模型。空间线性的一种模型。2(2 2)微观与宏观模型)微观与宏观模型(3 3)集中参数与分布参数模型)集中参数与分布参数模型 微观与宏观模型的差别在于,前者是研究事物内部为小单元的微观与宏观模型的差别在于,前者是研究事物内部为小单元的运动规律,一般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表示,如流体微元的运动分运动规律,一般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表示,如流体微元的运动分析;后者是研究事物的宏观现象,
21、一般用联立方程或积分方程模型。析;后者是研究事物的宏观现象,一般用联立方程或积分方程模型。集中参数模型所描述的系统的动态过程可用常微分方程来描述,集中参数模型所描述的系统的动态过程可用常微分方程来描述,典型的例子如一个集中质量挂在一根质量可以忽略的弹簧上的系统。典型的例子如一个集中质量挂在一根质量可以忽略的弹簧上的系统。分布参数系统要用偏微分方程来描述,如一个管路中的流体的分布参数系统要用偏微分方程来描述,如一个管路中的流体的流动,若各点的速度相同,则此时流体的运动规律可作为集中参数流动,若各点的速度相同,则此时流体的运动规律可作为集中参数系统来处理,否则,应作为分布参数系统来研究。系统来处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 系统 建模 仿真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