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高考生物冲刺复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张.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精高考生物冲刺复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高考生物冲刺复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张.pptx(1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生理意义 理解内环境稳态对进行正常生命活理解内环境稳态对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动的重要性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稳态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态中的作用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血糖调节 掌握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掌握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的主要机制及过程节的主要机制及过程 模拟尿糖的检测模拟尿糖的检测 理解尿糖检测的原理,能进行相关理解尿糖检测的原理,能进行相关操作操作第1页/共117页 血糖调节与糖尿病【典例1】(2010江苏高考)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
2、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甲、乙、丙三人,甲正常,乙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请回答下列问题:第2页/共117页第3页/共117页(1)甲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肾上腺素和_的明显增加引起的。(2)用斐林试剂对甲、乙、丙三人空腹时的尿样进行检测,水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分别是_。从激素调节机制分析,乙尿样检测结果产生的原因是_。(3)给丙注射胰岛素_(填“能”或“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_。第4页/共117页【审题视角】解答本题的思路如下:第5
3、页/共117页【精讲精析】(1)开始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细胞经呼吸作用利用血糖产生),且机体不能快速形成血糖,因而血糖浓度会下降,一段时间后,经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由肾上腺髓质产生的肾上腺素和由胰岛A()细胞产生的胰高血糖素两者协同作用,使血糖浓度升高。第6页/共117页(2)(3)甲为正常个体,其尿液中不含葡萄糖,用斐林试剂鉴定后不发生颜色变化,溶液仍呈现蓝色;乙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不能产生胰岛素,其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用斐林试剂鉴定后,溶液呈现砖红色;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能产生胰岛素,但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也就是胰岛素不能使靶细胞(肝细胞、肌细
4、胞等)产生效应,其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用斐林试剂鉴定后,溶液呈现砖红色。并且给丙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第7页/共117页答案:(1)运动初期血糖消耗量多于产生量 胰高血糖素(2)蓝色、砖红色、砖红色 乙的胰岛B()细胞受损,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血糖浓度高(3)不能 胰岛素不能与其受体结合第8页/共117页【命题人揭秘】命题规律:该考点主要考查血糖的平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命题时主要以具体的实例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及调节血糖的机制进行考查。预测该考点命题形式应多以非选择题出现,涉及到血糖平衡调节中的神经、体液调节方式。备考策略:解决该考点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1)理
5、清血糖的三个来源和三个去路,可以通过绘制图形的方式帮助记忆。例如:第9页/共117页第10页/共117页(2)明确血糖调节的机制,区分开调节血糖的激素及相应的神经调节。(3)清楚血糖代谢异常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并且结合具体实例构建血糖调节的示意图。第11页/共117页 水盐平衡调节【典例2】(2012新课标全国卷)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第12页/共117页【审题视角】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机体脱水”,并由此推出细胞外液的渗
6、透压升高。(2)明确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3)明确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的实质在于减少尿量,降低渗透压。第13页/共117页【精讲精析】选B。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加强,尿量减少。第14页/共117页【命题人揭秘】命题规律:水盐平衡调节进行考查时多数情况下都是围绕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进行,其中下丘脑在水盐调节中的作用是近几年来出现次数最多的,尤其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的而不是由垂体合成的一直都是命题的热点。预测水盐调节在考查时以选择题出现的几率比较大,一般会结
7、合具体的实验实例,围绕抗利尿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进行考查。第15页/共117页备考策略:备考水盐平衡调节时,首先要把调节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弄清楚,如调节的方式,各种调节方式的具体过程及相互关系,涉及到下丘脑的神经分泌功能,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框架。对于调节的内容还要善于归纳总结,如归纳下丘脑的功能如下:(1)作为神经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的中枢,下丘脑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控制垂体的功能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具体有:第16页/共117页下丘脑内有血糖调节中枢,该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肾上腺(髓质),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通过
8、神经与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的恒定。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2)作为感受器: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内环境中渗透压的改变,从而调节水盐平衡。(3)作为效应器: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盐平衡。第17页/共117页 体温调节【典例3】(2009北京高考)某人在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经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请回答问题:(1)侵入人体的细菌是一种发热激活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引起人体发热。体温过高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_,耗氧量_;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中_含量增高,病人会感觉肌肉酸痛。(2)人的体温是由位于_的_中枢调控的。(3)从发热到体温恢复正
9、常的过程中,人体的_系统和_系统参与了调节,最终实现稳态。第18页/共117页【审题视角】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体温过高时身体内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如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2)体温调节主要是由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调控的。第19页/共117页【精讲精析】(1)人体体温过高时,新陈代谢加快,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增多,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供氧不足时,肌肉组织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组织中的乳酸含量升高,从而使人感觉肌肉酸痛。(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第20页/共117页(3)从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是一个体温调节的过程。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变化
10、的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所以此过程中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病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抵抗入侵的病毒和病菌,是人体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所以此过程也有免疫系统的参与。第21页/共117页答案:(1)增多 增多 乳酸(2)下丘脑 体温调节(3)神经 免疫第22页/共117页【命题人揭秘】命题规律:体温调节在命题时多数情况下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时通常会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如低温、发烧、抗洪救灾时维持体温的平衡等,在实例的基础上引入神经体液调节
11、的过程,同时考查激素调节的反馈调节以及分级调节。备考策略:复习备考时应该紧紧围绕体温调节的过程进行,从体温升高或降低中热量的来源与去向分析,包括冷环境和热环境下的调节反应,冷环境下下丘脑的神经分泌作用、体液调节中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以及机体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等。第23页/共117页 探究血糖的平衡及调节【典例4】(2010天津高考)根据下列实验结果回答问题。实验一:选取同品种、同日龄的健康大鼠若干只,实施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等分成四组,分别注射激素及生理盐水30天,结果如图1。第24页/共117页第25页/共117页(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2)手术应切除_。每次注射各激素的量应按照_
12、来计算。(3)图1表明胰岛素具有_的作用,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_(小于/等于/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实验二:选取健康大鼠,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图2。第26页/共117页第27页/共117页(4)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_,原因是_。(5)图2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若要证实该结论,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_,通过检测注射前后周围血液中_的浓度变化来确定。第28页/共117页【审题视角】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图中所给信息,分析过程如下:第29页/共117页【精讲精析】(1)根据题干中图1的信息,可知
1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2)因为该实验探究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所以要切除垂体和胰腺,避免其对实验的干扰。注射各激素的量要根据大鼠的体重确定。(3)根据图1中的信息可知,胰岛素有促进大鼠生长的效应,并且和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4)开始刺激后,胰岛素浓度升高,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促进了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元)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所以血糖浓度降低。第30页/共117页(5)此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胰岛素对胰高血糖素分泌量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胰岛素的浓度,因变量是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因此可以向胰岛组织中注射胰岛
14、素,通过检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来确定。第31页/共117页答案:(1)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2)垂体和胰腺 单位体重注射量乘以体重(3)促进大鼠生长(及加强生长激素的促生长)大于(4)降低 胰岛素浓度升高和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促进了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5)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第32页/共117页【阅卷人点拨】失失分分警警示示 (1)(1)不能正确分析题目信息,导致不能明确探究实验目的,不能正确分析题目信息,导致不能明确探究实验目的,写成写成“探究激素的作用探究激素的作用”。(2)(2)对于切除的器官考虑不全面,不能准
15、确答出器官名称对于切除的器官考虑不全面,不能准确答出器官名称而笼统地写成而笼统地写成“结构结构”等。等。(4)(4)血糖降低的原因总结不全面,只回答血糖降低的原因总结不全面,只回答“胰岛素胰岛素”或者或者“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而不能写出具体的作用内容。的作用,而不能写出具体的作用内容。(5)(5)不能准确审题,导致题意不明,导致第二个空回答不能准确审题,导致题意不明,导致第二个空回答“血糖血糖”的比较多。的比较多。第33页/共117页备备考考策策略略 血糖的调节在历年的高考中基本都会涉及,尤其以非选择血糖的调节在历年的高考中基本都会涉及,尤其以非选择题形式的实验题出现,考查时多数会结
16、合实例。复习这部题形式的实验题出现,考查时多数会结合实例。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理清各种激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特别要注分内容时要理清各种激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特别要注意胰岛素是惟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解答这类实验问题,意胰岛素是惟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解答这类实验问题,关键是从所提供的材料中获取与自变量、因变量有关的有关键是从所提供的材料中获取与自变量、因变量有关的有效信息,合理地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关系,归纳总结效信息,合理地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关系,归纳总结实验题目常考点,如单一变量原则、消除无关变量的措施实验题目常考点,如单一变量原则、消除无关变量的措施等。等。第34页/共117页
17、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高考指数:1.(201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第35页/共117页【解析】选D。毛细淋巴管中的物质均来自组织液,其作用是将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液中的少量蛋白质和水分等输送回血浆,若毛细淋巴管阻塞,会使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增多,引起渗透压升高,从而使血浆中水分及细胞内液水分更多地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故A正确。当乙酰胆碱受体受到的刺激传导到肌肉细胞内质网中时,内质网中的钙离子便释放到肌肉细胞质中,帮助肌丝完成收缩。如果肌肉
18、细胞质内的钙离子本来就非常多,那么,乙酰胆碱受体的这种信号作用就被削弱了,从而导致肌丝收缩无力,所以B正确。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会引起过敏反应,因此C正确。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大量丢失,但不会导致体液中蛋白质的丢失,所以D错误。第36页/共117页2.(2011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第37页/共117页【解析】选D。A项,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这里的体液就是细胞外液,即内环境。B项,血浆的
19、成分中有CO2和尿素;神经递质通过细胞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这里的细胞间隙的成分就是组织液。C项,大部分组织液能够被毛细血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少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D项,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机体达到稳态。第38页/共117页3.(2011福建高考)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如图表示的是()第39页/共117页选项选项表示内容表示内容甲甲乙乙丙丙A A碳元素的流向碳元素的流向消费者消费者COCO2 2库库生产者生产者B B内环境成分的内环境成分的关系关系血浆血浆淋巴淋巴组织液组织液C C生态系统的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量流向生产者生产者消费者消
20、费者分解者分解者D D甲状腺激素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下丘脑甲状腺甲状腺垂体垂体第40页/共117页【解析】选A。A项,如果代表碳元素的流向,甲、丙都指向乙,乙为CO2库,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能固定CO2,所以丙为生产者,甲为消费者;B项,内环境成分中,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且淋巴只能进入血浆,所以乙为血浆,丙为组织液,甲为淋巴;C项,能量流动为单向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量都可流向分解者,所以丙不可能是分解者,也不可能有相互流动;D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释放相应激素,所以丙为甲状腺,乙为垂体。第41页/共117页4.(2010江
21、苏高考)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第42页/共117页【解析】选B。A项中,寒冷时出现寒颤,是由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引起的,使得机体在短时间内产热量增加,有利于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B项中,肺水肿是由组织液含量不能保持平衡,过分增多引起的;C项中,叙述的是免疫调节,有利于清除病原体,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项中,当饮水不足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第43页/
22、共117页5.(2010海南高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第44页/共117页【解析】选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从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以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的恒定,A错;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是影响血浆渗透压的主要因素,B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会通过识别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而作用于靶细胞,从而引起靶细胞产生相应的效应,以起到相应的调节作
23、用,C正确;淋巴细胞能够通过淋巴循环回流进入血液,D正确。【误区警示】关键词的把握不够,忽视了B选项中的“主要”两字,而理解为影响血浆渗透压的大小除了无机盐和蛋白质外没有其他的物质,而错选B。第45页/共117页6.(2010安徽高考)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选D。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当内环境渗透压下降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减少,故A
24、项错误;内环境的pH主要由H2CO3和HCO3-来维持,故B项错误;细胞代谢的场所在细胞内,故C项错误。第46页/共117页 血糖的平衡与调节高考指数:7.(2012四川高考)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第47页/共117页第48页/共117页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C.当胰岛素浓度为40 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第49页/共117页【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
25、应注意以下两点:(1)明确图中曲线a、曲线b所代表的含义。(2)明确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第50页/共117页【解析】选B。具体分析如下:选项选项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结论结论A A项项曲线曲线a a表示血糖含量降低,葡萄糖氧化分解及向非表示血糖含量降低,葡萄糖氧化分解及向非糖物质转化速率加快糖物质转化速率加快错误错误B B项项曲线曲线b b表示胰岛素含量增多,在肝脏细胞内使血糖表示胰岛素含量增多,在肝脏细胞内使血糖转化为肝糖原,在肌肉细胞内使血糖转化为肌糖转化为肝糖原,在肌肉细胞内使血糖转化为肌糖原原正确正确第51页/共117页选项选项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结论结论C C项项胰岛素浓度为胰岛素浓度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生物 冲刺 复习 人体 内环境 稳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