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庄子的智慧智慧.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老子庄子的智慧智慧.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庄子的智慧智慧.pptx(10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道家老庄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和庄子两本书是道家思想的经典,其中老子五千言为老子的专著。庄子一书,内篇是庄子所作,而外篇和杂篇出于其门徒之手。地位:老、庄(约前600-前500)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如同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和柏拉图(前427年-前347年)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老庄哲学是自成一套的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核心:老庄哲学的中心思想与理论基础是“道”。第1页/共107页认识论: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事物,他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这说明“道”是一个神秘的、实有的存在体。老子认为道
2、是宇宙间永远存在的、绝对的;是永远运动的或变化着的事物;“道”不同于时空中的具体事物,它是无限广大的,不能用具体名词来限定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都是变化的,万物有共同性,即“道”。老庄所说的“道”作用于人生,叫做“德”。强调修身养德、养生。第2页/共107页人生论:老庄主张自然无为。“自然”是不加强制力量而顺其自然的心态。“无为”即“好静”,“无事”,“无欲”。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特意、不刻意去做某些事。“无为而无不为”,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二者的关系是:“无为”是一种处理事情顺其自然的态度,“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
3、产生的效果。第3页/共107页老子认为人若执着于外在的名利,就没有自由了。人们追求欲望满足,往往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主张为人应淡泊名利,追求精神的超脱、解放。怎样解脱呢:老子认为应“致虚极,守静笃”。即虚怀若谷,持重守静,最终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庄子则认为应“无待,无己”的逍遥之举,即破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处于无牵无挂的逍遥境界中。而要达到这一境界的内心功夫是:“心斋”(养心气,层次高于身斋(吃素);“坐忘”(消除贪欲,使心灵自由舒展),“守宗”(即处于无所待的境界而不受外界的影响)。第4页/共107页儒家和道家处世态度比较“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我缨,沧浪之水
4、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听了,深有感触地教诲弟子:“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孔子意思是说,水自身的清或浊,决定了它或享“濯缨”之荣,或遭“濯足”之辱。水的命运是由它自身的内因决定的。孟子进而阐发:“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意思是说,人的荣辱,都是由其自身的内因决定的。孔、孟强调人们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第5页/共107页儒家和道家处世态度比较“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我足。”道家的解释则是:“沧浪之水清的话,我用它来洗帽带,沧浪之水浊的话,我就用它来洗脚;不管是好是坏,我都拿来为我
5、所用。”道家强调的是,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改变环境,关键是如何考虑适应环境。第6页/共107页老子何许人也迷一样的传说黑格尔佩服老子,认为老子真正代表了东方的哲学智慧。世界发行量最大的两部书-圣经、老子道德经第7页/共107页老子,早期传说为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著有老子一书老子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强调要化解人世的危乱就应先解消文化对人的影响,使人民顺其自然本性、依从自然规律而自由自治,因此提倡“无为而治”。第8页/共107页一、宇宙观本体论 老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6、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9页/共107页【常】(chn)“常”指裙子。说文.巾部:“常,下裙也。”人类早期是以树叶、兽皮等作为御寒之物。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常”作为遮羞物。有固定不变之意。如常法、常规、纲常、伦常。第10页/共107页道有三层意义:道的本性道的公用道的规律34第11页/共107页1 1、道的本性-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实际上不是别的,就是道性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形容词。形容没有任何外在压迫,没有外在制约,没有外在限制等这样一些含义。第12
7、页/共107页“自然”谁挥鞭策驱四方,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第13页/共107页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十七章黄帝;尧、舜、禹、汤;秦始皇;希特勒政治家的等级第14页/共107页“自然”是道的本性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讲第15页/共107页自然-艺术的最高的境界返璞归真;见素抱朴;什么是艺术?情感的自然流露表达。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将
8、历代绘画分为五个等级:自然、神、妙、精、谨细。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而成谨细。第16页/共107页2、道的功用创生宇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第17页/共107页道创生宇宙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18页/共107页 “道”广大无边,万物均由“道”而生。万物从“道”分离出来后,周流不息地运动着。万物的这种运动离”道”越来越远。远到极处,物极必反,万物又回到了”道”的本根。对万物而言,向本原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
9、,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第19页/共107页 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少制多,有无往而不胜力量,道与我们所说的规律有相似之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然而柔弱的“道”却使世界万物应时而生,繁荣昌盛,万物并不会感到有压力存在,即“道法自然”之意。正是这种“无为”的做法却达到“无不为”的效果。第20页/共107页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道有固定的运行变化规律,不因任何人意志而改变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21页/共107页道是最高原则道是最高原则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故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何故,道使之然 所以天地不以为仁,圣人亦不以为仁,而以为自然。第22页/共107页二、朴素辩证法
1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四十章“道”之体是“虚静”“”“恍惚”“”“寂然”,是“无忧”“”“无物”“”“无形”之无;“道”之用则是“柔弱”。相互转化相互转化柔弱胜刚强柔弱胜刚强第23页/共107页逆向思维“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十八章344第24页/共107页1、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事物存在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25页/共107页“有”和“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
11、无。第26页/共107页“三十辐共一毂三十辐共一毂g,当其无,有车之,当其无,有车之用。用。埏埴(埏埴(shn zh)以为器,当其无,)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有器之用。凿户牖凿户牖yu以为室,当其无,有以为室,当其无,有 室之用。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27页/共107页 两人间的平衡是对两人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前提。不敢剪:失不敢剪: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
12、方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也就不存在了。第28页/共107页2、事物向相反方面转化,物极必反、势强必弱“反者道之动”含义其一是指道作用下的万物总是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即事物都是在对立转化的状态下存在,而不是静止不动,一成不变的。第29页/共107页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故应当联系到事物的对立转化来深化其认识。第30页/共107页 老子将对立面的转化看成是认识世界的基本原则,安身立命的指导方法。人只有防止走极端,自觉地与道同体,保持虚盈的状态,就足以全生避害。认为只要不失得道者的知足长乐,世俗的荣辱得失皆可看作浮云,从这个角度看“道者反之动”表达了得道者对是
13、非得失的超越。第31页/共107页 其二是指纷繁复杂的万物最终都要返回到原来起始的虚静的状态。“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老子第十六章)。第32页/共107页3、量变引起质变“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33页/共107页4、否定之否定“大直若屈,大巧若诎,大辨若讷,大赢若绌”。第34页/共107页物壮则老“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道德经二十三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55,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第七十六章第3
14、5页/共107页岁月的联想岁月给我们送来了昨天、今天和明天,同样,岁月也给我们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为年轻人是送来为老年人是送走344第36页/共107页三、用柔的方法论,守弱的人生观三、用柔的方法论,守弱的人生观 “弱者道之用”含义“弱者道之用”是指道作用于万物时的特征。老子说:“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柔弱胜刚强”柔之用:守曲、枉、低、敝、少、辱、贱、雌、静,退、无事、无为、不争、无私,以最终达到全、正、盈、新、得、荣、贵、雄、进、有为、有成的目的第37页/共107页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
15、经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七十八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二十二章)第38页/共107页柔弱胜刚强水的哲学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摧枯拉朽;长江巨浪浩浩荡荡一泻千里;深潭古井波平如镜无古无今;一池春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第39页/共107页婴儿哲学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和之至也。-道德经五十五章第40页/共107页水之意象演绎出了名彪千古的哲学论著。水的意向是情的河流,是美的烟波。-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生命的泉流,莫不激发着古人情爱的的浩然。第41页/共10
16、7页王安石:“千里澄江似练”;“六朝旧事随流水”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某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第42页/共107页感悟“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第43页/共107页历史的事实另人惊讶:好人不得志,从屈原、岳飞、谭嗣同到彭德怀;小人青云直上,从赵高、袁世凯到康生。陶渊明“不为五
17、斗米折腰”,挂冠而去“归去来兮”;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第44页/共107页柔弱胜刚强2将欲歙x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固:姑且微明:高明微妙的谋略第45页/共107页四、社会政治观1 1、无为老子认为对于君主而言: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以不追求为追求-以不动作为动作 -以没有成就为成就虚 静 淡-道家的消极无为第46页/共107页老子强调“无为”的原因:按照老子哲学的辩证法:“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1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大事无事-大为无为-第47页/共107页“有为”的背后是多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第48页/共107页“无为”之“三不原则”: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德经第三章结果:“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第49页/共107页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道德经第三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道德经第
19、五十八章第50页/共107页自然无为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第51页/共107页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德经第十一章老子讲的“无为”是按“自然”规律办事,不妄为,不乱为,不胡作非为。第52页/共107页“无为而无不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也可以说就是一种“不争”。以一种不争的态度去对待,反而可以达到无所不为(的结果)。第53页/共107页
20、2 2、反对德治和法治、反对德治和法治 老子反对德治和法治。“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认为,德治是道治破坏的结果。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德治是天下失道后不得已而采取的治国方略。第54页/共107页 法治祸害更大。“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在君即法令的社会,法律都是统治者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制订的,体现的是其自身的利益并将利益合法化。因此,在本质上强化了君与民的对立。然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所以,法律治国是不起不了良好效果的,只会导致“民不畏威,则威大至”,即君主被推翻。第55页/共107页
21、6、小国寡民不相往来的社会组织、小国寡民不相往来的社会组织 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形态。老子:“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56页/共107页 这就是说,国家要尽量小,人民百姓也要尽量少,即使有了器具、车船、武器,人们也不去使用它们。甚至连文字也不要。必须使人民看重生命,不到处搬迁,使人民有吃有穿,能够安居乐俗,不要有其他非分之想。相邻的国家,鸡狗的叫声都能相互听得到,但人民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第57页/共107页 老子认为,社会
22、之所以混乱,互相争夺,原因就在于人们欲望的过分,法令的繁多,知识的追求和讲究虚伪的仁义道德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第58页/共107页 老子对仁义道德也进行了某些批评和揭露,他指出,所以要讲仁义忠孝那一套,都是因为大道废弃,六亲不和,国家混乱。因此,他认为,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第59页/共107页 在此基础之上,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历史发展观。他认为社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道”、“德”、“仁”、“义”、“礼”。第60页/共107页 人类社会的最初发展阶段是“道”统治的,一切纯任“自然”,是完全“无为”
23、的。以后的社会分别由德、仁、义、礼统治。老子认为每后一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相比,离“无为”越远,美的善的东西越少,丑的恶的东西越多,因而离他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就越远。第61页/共107页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社会,正是远古的原始社会。老子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生活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人民迫切要求安静修养和减轻剥削的愿望。第62页/共107页4、“治大国若烹小鲜”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子 庄子 智慧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