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框架结构设计.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章框架结构设计.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章框架结构设计.pptx(9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概念设计1框架结构的概念框架结构的概念框架结构是指由梁柱杆系构件构成,能够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的承重结构体系。一般情况下,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除个别部位外不应采用铰接。抗震设计时,为协调变形和合理分配内力框架结构不宜设计成单跨结构。2框架结构的受力变形特点框架结构的受力变形特点1.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以梁受弯为主要受力特点,梁端弯矩和跨中弯矩成为梁结构的控制内力。第1页/共96页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概念设计一般情况下,梁端抗弯承载力首先达到其极限承载力,出现塑性铰区域,相应地梁端截
2、面转角位移显著加大,内力向跨中发生转移,导致跨中弯矩进一步提高,跨中挠曲变形增大。因此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基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设计主要是框架梁控制截面(梁端和跨中截面)的抗弯承载力的设计,基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主要是梁跨中挠曲变形的验算。框架柱主要是以受压为主的承载构件,其水平侧移可以忽略不计。2.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点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柱承担水平剪力和柱端弯矩,并由此产生水平侧移。第2页/共96页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概念设计在梁柱节点处,由于协调变形使梁端产生弯矩和剪力,故此时柱控制内力是产生于柱上下端截面的轴力、弯矩和剪力。基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设计
3、内容是柱上下端截面的偏心受力构件承载力的计算。基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框架结构水平侧移的计算。水平荷载下框架的变形框架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图4.1),由水平力引起的倾覆力矩,使框架的近侧柱拉伸、远侧柱压缩,形成框架的整体弯曲变形 (图4.1);由水平力引起的楼层剪力,使梁、柱产生垂直于其杆轴线的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形成框架的整体剪切变形(图4.1)。第3页/共96页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概念设计图4.1水平荷载下框架的变形第4页/共96页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层间侧移的主要组成分量 从这个侧移分解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在框架结构整体剪切变
4、形所引起的层间侧移 (图4.2)中,楼层剪力 在框架柱中引起的剪力 和弯矩 ,使柱产生垂直于杆轴方向的剪切和弯曲变形,直接构成侧移分量 (图4.2);框架节点上下的柱端弯矩 在梁中引起的剪力 和弯矩 ,使梁产生竖向弯曲变形,并导致框架节点发生转动 ,间接地构成侧移分量 (图4.2)。与 之和就是 (图4.2)。a)层间侧移 的大小与楼层剪力 的数值成正比;b)的大小与梁、柱的截面惯性矩J 成反比。第5页/共96页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概念设计图4.2框架层间侧移的主要组成分量当框架的层数不太多时,框架的侧移主要是由整体剪切变形引起,整体弯曲变形的影响甚小。使框架结构的最小层间
5、侧移发生在结构的顶部,最大层间侧移发生在结构的底层或底部几层,整体上构成“剪切型变形曲线”形式。第6页/共96页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概念设计3结构布置结构布置1.高宽比限制水平荷载是高层框架结构的主要荷载,由此产生的整体倾覆力矩可能使部分柱受拉,整体抗倾覆稳定性验算要求决定了结构的最大高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为:a)非抗震设计时为70;b)抗震设计时主要取决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时为60,7度时为55,8度时为45,9度时为25。高宽比限值满足非抗震设计时为5,设防烈度为6度、7度时为4,8度时为3,9度时为2。第7页/共96页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
6、架结构概念设计2.结构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高层建筑的一个独立结构单元内,宜使结构平面形态简单规则,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均匀。柱网布置可以根据建筑设计使用功能要求设计为小柱距或大柱距,跨度可设计成边跨大、中跨小,或边跨小,中跨大,以及等跨形式。单就竖向荷载作用而言,对工程中常用的三跨框架,采用“边跨小、中跨大”方案可使内力分布更合理。4梁、柱、节点等构件截面估算及选型梁、柱、节点等构件截面估算及选型1.梁、柱构件的几何尺寸估算梁梁高:梁宽:第8页/共96页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柱式中 柱高度;N 柱承受的轴力估算值;轴压比限值;柱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2.节点框架梁、柱中心线宜
7、重合。当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在计算中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以及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柱截面面积一般根据轴压比限值 估算,同时截面的高度、宽度要满足以下要求:第9页/共96页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梁、柱中心线之间的偏心距:a)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b)非抗震设计和 度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如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可采取增设梁的水平加腋(图4.3)等措施。设置水平加腋后,仍须考虑梁柱偏心的不利影响。图4.3水平加腋梁第10页/共96页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梁
8、的水平加腋厚度可取梁截面高度,其水平尺寸宜满足下列要求:式中 梁水平加腋宽度和加腋长度;梁截面宽度;沿偏心方向柱截面宽度;x 非加腋侧梁边到柱边的距离。梁采用水平加腋时,框架节点有效宽度 宜符合下述要求:a)当x 时,按下式计算:第11页/共96页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概念设计b)当x 时,取式(4.3)和式(4.3)计算的较大值,且应满足式(4.3)的要求:式中 柱截面高度。5材料强度选择、填充墙布置及楼梯间要求材料强度选择、填充墙布置及楼梯间要求1.材料强度现浇框架梁、柱、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时,不应低于;按二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不应低于。现浇框架梁的
9、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设防烈度为 度时不宜大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度时不宜大于。第12页/共96页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概念设计2.填充墙布置要求: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及隔墙宜选用轻质墙体。抗震设计时,框架结构如采用砌体填充墙,其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避免形成短柱。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所造成的扭转。抗震设计时,砌体填充墙及隔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并应符合下列要求: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当采用砖及混凝土砌块时,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采用轻质砌块时,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2.5。墙顶应与框架梁或楼板密切结合。第13页/共96
10、页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概念设计砌体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 左右设置 根直径 的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度时不应小于墙长的且不应小于,度、度、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墙长大于 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结;墙长大于层高的倍时,宜设置间距不大于 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时,墙体半高处(或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连系梁。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3.楼梯间要求:抗震设计时,框架结构的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第14页/共96页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楼梯间的
11、布置应尽量减小其造成的结构平面不规则。当钢筋混凝土楼梯与主体结构整体连接时,应考虑楼梯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并应对楼梯构件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小楼梯对主体结构的影响。4.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6设计计算要点及程序框图设计计算要点及程序框图根据地震作用下框架的受力特点,地震区高层建筑采用框架体系时,在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15页/共96页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概念设计1.整个结构既要承担来自房屋横向地震动所引起的地震力,又
12、要承担来自房屋纵向地震动所引起的地震力,因此,对于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梁与柱的连接都应该采取刚性连接构造,以形成刚接框架。2.采用框架体系的房屋,横向基本周期与纵向基本周期差别不大,横向和纵向地震作用的总值也就大致相等,每根柱子在纵、横两个方向的地震剪力和弯矩也会大致相等,因此,框架柱宜采用正方形截面和对称配筋。3.地面运动是多维的,框架体系中纵、横框架的共用柱,既是横向框架的构件,又是纵向框架的构件。因此,不单是角柱,而是所有纵、横框架的共用柱,都需要承担双向地面平动分量的共同作用,均应采取双向弯曲来进行框架柱的截面设计。第16页/共96页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概念设计4.
13、试验结果指出,强柱型框架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弱柱型框架,进行框架杆件设计时,应尽可能使各榀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均能成为强柱型框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实现梁铰侧移机构。5.不论是现浇框架还是预制框架,均应尽量符合“强节弱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弱拉”的抗震设计准则。6.塔式主楼与裙房屋面相衔接的楼层,容易因体形和刚度的突变而产生严重破坏。因此,采用框架体系的高层建筑,应避免采用大底盘建筑形式。必须采用时,可沿塔式主楼周围设置防震缝。第17页/共96页4.1 4.1 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框架结构设计过程框架结构设计计算程序框图第18页/共96页4.2 4.2 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
14、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1基本假定基本假定框架结构作为由杆件构成的空间结构,应取整个结构作为计算单元,按三维空间框架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对于平面布置较规则、柱距及跨数相差不多的大多数框架结构,使用荷载作用下,每榀框架结构的变形特点及控制值非常接近,为简化计算,可将三维框架简化为平面框架,按每榀框架结构的负荷面积或抗侧移刚度承担外荷载。此外,平面框架结构在纵向和横向分别有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在符合手算特点的近似计算方法中,通常竖向荷载的计算方法和水平荷载的计算方法也存在差异,为便于分解和叠加,还需引入线弹性的结构假定。框架结构的基本假定为:第19页/共96页4.2 4.2 框架结构
15、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每榀框架结构仅在其自身平面内提供抗侧移刚度,平面外的抗侧移刚度忽略不计;平面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刚度无限大;框架结构在使用荷载作用下材料均处于线弹性阶段。2计算单元和计算简图计算单元和计算简图1.计算单元 在各榀框架(包括纵、横向框架)中选出一榀或几榀有代表性的框架作为计算单元,如图4.5所示。图4.5框架计算单元第20页/共96页4.2 4.2 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2.计算简图 计算简图是由计算模型及作用在其上的荷载共同构成的。框架结构的计算模型是由梁、柱的截面几何轴线确定的,框架柱在基础顶面按
16、固定端考虑(图4.6)。当采用近似手算方法时,为使计算简便,可采用下述简化。图4.6框架结构计算简图第21页/共96页4.2 4.2 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计算模型的简化a)当框架梁为坡度i1/8的折梁时,可简化为直杆(图4.6)。b)当各跨跨度相差不大于10时,可简化为等跨框架,跨度取平均值。c)当框架梁为加腋变截面梁时,若 ,可不考虑加腋的影响,按等截面计算内力。分别为加腋端最高截面及跨中等截面梁的梁高。d)梁、柱截面惯性矩:柱按实际截面确定;框架梁应考虑楼板作用。当采用现浇板时,应按 形截面确定,可简化为:一边有楼板,J 1.5 ;两边有楼板,J
17、 2.0 (为梁矩形部分惯性矩);若为预制板,J 。第22页/共96页4.2 4.2 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荷载的简化a)计算次梁传给主梁的荷载时,允许不考虑次梁的连续性,按各跨简支计算传至主梁的集中荷载。b)作用在框架上的次要荷载可以简化为与主要荷载相同的荷载形式,但应维持内力等效。也可将作用于框架梁上的三角形、梯形等荷载按支座弯矩等效的原则改造为等效均布荷载。3简化计算方法简化计算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框架结构可以简化为平面结构进行内力分析,在纵向和横向都分别由若干榀框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第23页/共96页4.2 4.2 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
18、近似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框架计算方法框架是典型的杆件体系,结构力学中已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超静定刚架(框架)内力和位移的计算方法。比较精确的手算方法,例如全框架力矩分配法、无剪力分配法、迭代法等,在实用中已大多被更精确、更省人力的计算机程序分析杆件有限元方法所代替。有一些用于近似计算的手算方法,由于计算简便、易于掌握,对于大多数工程仍适用,目前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还很多,特别是初步设计时需要估算,手算方法常常受到工程师们的欢迎。根据基本假定,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内力和位移,可化为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分别作用下产生的内力和位移的叠加。第24页/共96页4.2 4.
19、2 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4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分层法分层法1.分层法的基本假定梁上荷载仅在该梁上及与其相连的上下层柱上产生内力,在其他层梁及柱上产生的内力可忽略不计。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产生的水平位移可忽略不计。2.计算要点分层过程根据框架结构基本假定3及分层法假定,多层框架可采用分层法分解成若干个单层刚架的组合,分别进行力矩分配计算,再叠加,如图4.7 所示。图4.7高层框架分层计算简图第25页/共96页4.2 4.2 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各层力矩分配计算要点e)循环、收敛后
20、叠加,求杆端弯矩。误差分析 分别对每个分层进行力矩分配计算,并叠加得到最终计算结果后,若节点出现的不平衡力矩较小(小于10),直接按叠加成果进行下一步计算,否则需再分配一次,修正原杆端弯矩,得到最终计算成果。a)计算杆端分配系数 :上层柱线刚度取为原线刚度的0.9倍,其他杆件不变。b)计算固端弯矩 。c)由节点不平衡力矩,求分配弯矩 。d)由传递系数C 求传递弯矩 ,上层柱间的传递系数取为1/3,其他杆件的传递系数仍为1/2。第26页/共96页4.2 4.2 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一般情况下,分层法用于计算强柱弱梁型的对称框架结构时,误差较小,精度较高
21、。5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粗略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粗略计算反弯点法反弯点法1.基本假定梁的线刚度与柱线刚度之比大于 时,可认为梁刚度为无限大。梁、柱轴向变形均可忽略不计。2.计算要点基本概念a)抗侧移刚度d指无角位移的两端固定杆件单位侧移时所产生的剪力。第27页/共96页4.2 4.2 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b)反弯点:弯矩为零的点。计算假定 水平荷载作用下,上层柱反弯点在柱的中点,底层柱反弯点距柱底端为2/3层高处。计算步骤a)多层多跨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当梁柱线刚度之比值 时,可采用反弯点法计算杆件内力。b)计算柱子抗侧移刚度 。c)计算各层总水平剪力
22、 ,按每柱抗侧移刚度分配计算柱水平剪力 。d)根据各柱分配到的剪力及反弯点位置,计算柱端弯矩第28页/共96页4.2 4.2 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上层柱:上下端弯矩相等底层柱:上端弯矩下端弯矩e)根据结点平衡计算梁端弯矩,如图4.8所示。对于边柱:图4.8梁柱节点受力示意图第29页/共96页4.2 4.2 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对于中柱:设梁的端弯矩与梁的线刚度成正比,则f)可根据力的平衡原则,由梁两端的弯矩求出梁的剪力。6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D 值法值法1.基本假定水平荷载作用下
23、,框架结构同层各结点转角相等。梁、柱轴向变形均忽略不计。2.计算要点抗侧移刚度D第30页/共96页4.2 4.2 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式中柱抗侧移刚度修正系数,按附表8.18计算。附表8.18梁柱刚度比K及柱抗侧移刚度修正系数值第31页/共96页4.2 4.2 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 当同一层中有再分柱时(图4.9),再分柱的等效抗推刚度D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图4.9同层有再分柱时的D 值计算示意图第32页/共96页4.2 4.2 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框架柱的反弯
24、点高度框架柱的反弯点高度y 按下式计算:式中 标准反弯点高度,由附表8.19、附表8.20查取;上、下层梁刚度不等时的修正值,由附表8.21 查取;上、下层层高不等时的修正值,由附表8.22 查取。附表8.19至附表8.22由力法计算框架各层的弯矩和剪力后求得。反弯点高度取决于荷载形式、梁柱刚度比、建筑物总层数和柱所在的楼层号。当反弯点高度0y1.0 时,反弯点在本层;当y 畅 时,本层无反弯点,反弯点在本层之上;当求得的y 时,反弯点在本层之下。第33页/共96页4.2 4.2 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7框架结构水平侧移的近似计算框架结构水平侧移的近似
25、计算1.侧移的组成高层框架水平位移的近似计算中,可将总水平位移分为两部分,即式中 由于框架梁、柱弯曲和剪切变形产生的水平 位移;由于框架柱轴向变形产生的水平位移。当框架层数较多、高宽比H/B较大时,应考虑轴向变形产生的影响。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比 大得多。2.梁柱弯曲变形产生的侧移 第i 层的层间位移第34页/共96页4.2 4.2 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式中 第i 层的楼层剪力;第i 层各柱刚度特征值之和。第i 层的水平位移 为顶点位移为式中 建筑层数。第35页/共96页4.2 4.2 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算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框架结构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