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基础知识.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石油天然气基础知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天然气基础知识.pptx(6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一、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一、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二、油气成藏的原理二、油气成藏的原理 三、油气分布及资源评价三、油气分布及资源评价 第1页/共69页 (一)石油(一)石油 (二)天然气(二)天然气 (三)石油、天然气的区别(三)石油、天然气的区别 (四)油田水(四)油田水 第2页/共69页石石 油油 根据美国化学家瓦拉斯定义,一切天然碳氢化合物(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煤炭除外)及其混合物,统称石油。而原油(Crude oil)指原存于地下储层内,在采至地面后的常温常压下,脱气未经加工的成液态或半固态的那部分石油。按这个定义来说,石油包括原油、天然气、天然汽油、地蜡、地沥青及油页岩干馏油等。第3
2、页/共69页 广义天然气: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它们常为各种气体化合物或气态元素的混合物。根据存在的环境可分为八大类:大气、表层沉积物中的气体、沉积岩中的气体、海洋中的气体、变质岩中的气体、岩浆岩中的气体、地幔排出气、宇宙气。狭义的天然气系指与油田与气田有关的可燃气体,成分以气态烃为主,多与生物成因有关。天天 然然 气气第4页/共69页 油气成因基本上分为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两大类 无机成因石油和天然气是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无机物生成。主要学说包括:碳化物说;宇宙说;岩浆说;高温生成说;蛇纹石化生油说。有机成因油气是在地质历史上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动物、植物有机体转化而成。有机成因说
3、主要存在早期生油说和晚期生油说两种观点。第5页/共69页 天天 然然 气气 一、生物成因气 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二、油型气 是沉积有机质特别是腐泥型有机质在热降解成油过程中,与石油一起形成的,或者是在后成作用阶段由有机质和早期形成的液态石油热裂解形成的。第6页/共69页 天天 然然 气气 三、煤成气 指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的分散有机质)热演化生成的天然气。四、无机成因气 地球深部岩浆活动、变质岩和宇宙空间分布的可燃气体,以及岩石无机盐类分解产生的气体,都属于无机成因气或非生物成因气。第7页/共69页1.常规
4、气藏 气藏气是指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呈游离状态存在于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凝析气是一种特殊的气藏气。它含有一定的凝析油。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汽化或液化呈液态分散在气中,呈单一气相产出,称凝析气。采出后,因地表温度压力较低,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有时亦简称凝析气藏。第8页/共69页2.非常规气藏 煤成气 指煤系中煤层和煤系中的分散有机质在煤化过程中生成的天然气,是非常规天然气中最重要的一种。煤层气 是专指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其内涵也包括人们常说的煤矿瓦斯气。水
5、溶气 也称高压溶解气,是指含油气盆地中以溶解状态赋存于地层水中的烃类气体。深层气 在国外主要是指埋深在4000米以下的天然气资源,在中国通常是指现今主要勘探层位(埋深多为3500米)以下的天然气资源。第9页/共69页3.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凡是在油藏范围内与油藏分布有密切关系的气顶气、油溶气、以及油藏之间或油藏上下方的气藏气、都称为伴生气。与油藏分布没有明显联系或仅有少量石油存在,而气藏巨大的气藏气,都称为非伴生气。在成油过程中伴生形成的天然气称为伴生气。煤系有机质或未成熟有机质形成的天然气称为非伴生气。第10页/共69页石油、天然气的区别 石油、天然气在元素组成、结构形式以及生成的原始材料和时
6、序等方面,有其共性、亲缘性,也有其特性、差异性。在化学组成的特征方面 在物理性质方面 在生成的条件方面,天然气比石油宽 天然气对储集层的要求也比石油要宽第11页/共69页 油田水 广义: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第12页/共69页第13页/共69页典型油气藏(储集层)中油气水分布结构图气气油过渡带油水过渡带水100%油80%水20%油气油水25 50 75饱和度封闭层储集层第14页/共69页 一、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一、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二、油气成藏的原理二、油气成藏的原理 三、油气分布及资源评价三、油气分布及资源评价 第1
7、5页/共69页 生生 储储 盖盖 运运 圈圈 保保 第16页/共69页第17页/共69页 第18页/共69页 生成石油的物质既有动物也有植物;而以低等微体动、植物为主。生成石油的环境既可以是海相沉积,即石油是在海洋环境下的沉积物中生成的;也可以是陆相沉积,就是在陆地上的湖泊环境下的沉积物中生成石油。第19页/共69页 首先,海相盆地具有优越的、比较稳定的水下环境。第二是海相生油岩中有机质更有利于油气生成。第三是陆相沉积盆地多分布在山前、山间活动区域,规模相对较小,并常受造山活动、断裂活动影响,油藏保存条件不够理想。而海相盆地规模大,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构造简单,面积大,有利于大型构造油气藏的形成
8、,而且油藏保存相对要好。同时,海相地层沉积稳定,沉积相类型少,生油岩和储油岩变化少、分布广,好生油岩和储层在盆地内广泛分布。海相生油与陆相生油的区别第20页/共69页 生油(气)层通常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气)岩。生油(气)层主要分为粘土岩类(包括泥岩、页岩、粘土等)、碳酸盐岩类(泥灰岩、生物灰岩、石灰岩等)和煤三大类。生油(气)岩的主要地球化学指标包括:1、有机质丰度 2、有机质类型 3、有机质成熟度 第21页/共69页储集层 凡具有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虑的岩石(层)称为储集岩(层)。凡是在地下具有孔隙、裂缝或孔洞的岩石,能够储集石油或天然气,并在开采时,油、气能
9、从其中流动出来的岩层,称为储油、气层。储集岩(含油气岩)盖岩(层)第22页/共69页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孔、渗、饱)通常包括孔隙性、渗透性、孔隙结构及含油饱和度等。储集层的孔隙性 是指空隙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育程度。第23页/共69页按有效孔隙度大小将砂岩储集岩分为五级级别孔隙度评价1234520-2515-2010-155-100-5很好好中等差非渗透第24页/共69页储集层的渗透性 储集层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渗透性岩石是指在地层条件下,流体能够较快地通过其连通孔隙的岩石。如,砂岩、砾岩、裂缝灰岩和白云岩等。如果流体通过的速度很慢,通过的数量有限,则
10、称非渗透性岩石。如泥页岩、石膏、岩盐、致密碳酸盐岩等。第25页/共69页渗透性的好坏用渗透率表示级别渗透率10-3m2 评价 油层 气层123456710001000-500500-100100-1010-11-0.10.1极好好中等较差差可能不渗透常规储层低渗透储层致密储层储层的渗透率分级第26页/共69页 储集层类型 按岩石类型:砂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其他岩类储层如火山碎屑岩、火山岩、岩浆侵入岩、变质岩、砾岩、泥岩、煤层及古风化壳等 按储集空间类型:孔隙型储层;裂缝型储层;裂缝孔隙型储层 按渗透率大小:常规储层;低渗储层;致密储层第27页/共69页第28页/共69页 由组构决定的孔隙与组
11、构无关的孔隙 与组构有关或无关的孔隙 碳酸盐岩孔隙的分类粒间孔粒内孔遮盖孔生长骨架孔蚀窗孔铸模孔晶间孔孔洞沟道裂缝虫孔收缩孔角砾孔第29页/共69页照片1 生物灰岩SEM显微照片 250,粒间溶缝具有较好的连通性(义古594井,井深1536.1米)粒间溶缝第30页/共69页照片2 砂岩SEM显微照片 4000,粒间孔隙和粒内溶孔(义古594井,井深1538.5米)粒间孔隙粒内溶孔伊利石第31页/共69页照片4 砂质生物灰岩SEM显微照片300沾北4井,井深1420.4米。介形虫一世代胶结物一世代胶结物二世代胶结物第32页/共69页照片5 砂质生物灰岩SEM显微照片1500沾北4井,井深1420
12、.4米。白云石晶间孔第33页/共69页照片6 含砂质生物灰岩SEM显微照片400沾北4井,井深1432米。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胶结物内溶孔第34页/共69页照片7含砂质生物微晶灰岩SEM显微照片 6000沾北4井,井深1432.80晶间溶孔第35页/共69页照片3 砂岩SEM显微照片 800,粒间溶缝具有较好的连通性(义古594井,井深1538.5)粒间溶缝颗粒颗粒第36页/共69页 盖层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按照产状和作用将盖层分为3类:区域盖层 稳定覆盖在油气田上方的区域性非渗透性盖层。具有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横向稳定性好等特点。圈闭盖层 直接位于圈闭
13、之上的非渗透性盖层。对圈闭中的油气起着直接封盖的作用。又称局部盖层。隔层 存在于圈闭之内,对油气有封隔作用,影响着油气藏中的油气以及压力分布规律。第37页/共69页第38页/共69页 盖层的岩性 按盖层的岩石特征可分为泥页岩类、蒸发岩类和致密灰岩盖层。常见的泥岩、页岩、石膏和硬石膏、盐岩、含膏或含盐的软泥岩、与泥岩、泥灰岩和泥质灰岩、泥质细粉砂岩以及致密灰岩等。在特殊情况下致密砂岩和粉砂岩也可作为盖层。但就整体而言,泥页岩和蒸发岩盖层最为重要。第39页/共69页 盖层的宏观性质第40页/共69页油气运移油气运移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后的一切运移,
14、称为二次运移第41页/共69页油气初次运移油气初次运移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2、欠压实作用1、压实作用第42页/共69页3、蒙脱石脱水作用蒙脱石是一种膨胀性的粘土,它的脱水作用很容易产生孔隙异常高压。4、有机质的生烃作用干酪根成熟后能生成大量油气(包括水)。这些油气(包括水)的体积大大超过原干酪根本身的体积,这些不断新生的流体进入孔隙中,必然不断排挤孔隙己存在的流体,驱替原有流体向外排出。当流体不能及时排出时,则会导致孔隙流体压力增大,出现异常压力排烃作用。5、流体热增压作用地下温度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导致流体热膨胀,促使热液流体的运动。6、渗析作用在渗透压差作用下,流体会通过半透膜从盐度
15、低向盐度高方向运移,直到浓度差消失为止。第43页/共69页油气二次运移油气二次运移一、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有:浮力、水动力和构造运动力。浮力和水动力是油气二次运移的直接动力,但它们受构造运动的控制,地壳运动是促使油气运移的根本条件。二、油气二次运移中的主要运移通道有储集层的孔隙、裂缝、断层和不整合面。三、油气二次运移时期:一般情况下,油气生排烃时期与二次运移时期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但大规模的二次运移时期应该是在主要生油期之后或同时所发生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四、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方向和距离,从盆地整体上看,油气运移的方向,总是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不同地区有较大的变化,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油天然气 基础知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