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2.pptx





《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2.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2.pptx(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免疫系统由淋巴器官、组织、细胞共同构成。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鸟、禽)法氏囊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扁桃体等免疫细胞: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T、B、NK)、白细胞等。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干扰素等。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1页/共54页胸腺骨髓中枢淋巴器官中枢淋巴器官外周淋巴器官外周淋巴器官扁桃体,淋巴结淋巴结脾淋巴管肠系膜淋巴结第2页/共54页T T细胞和B B细胞的分化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3页/共54页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一、抗原的识别与递呈(感应阶段)二、反应阶段三、效应阶段四、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4页/共54页一、抗原的识别与递
2、呈(感应阶段)(一)APC对抗原的递呈(二)T细胞的双识别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5页/共54页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携带细胞表面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类分子,涉及抗原的加工和呈递给辅助T细胞。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6页/共54页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7页/共54页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二、反应阶段由TCR 识别并结合抗原性多肽传递抗原信号;CD4、CD8分子分别识别MHC-II类和MHC-I类分子。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8页/共54页 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又称协同刺激信号,由众多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应受/配体结合介导,主
3、要是B7/CD28分子对之间的作用。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9页/共54页T细胞在双信号的激发下,表达细胞因子及相应受体,进一步促进T细胞活化、增殖。若TCR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肽的过程中缺乏协同刺激信号,则T细胞被诱导呈不应答。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10页/共54页(三)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D4+TH 分化为:TH1 CD8+CTL(TC)分化为:有杀伤效应的CTL(TC)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11页/共54页Tc杀伤细胞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12页/共54页细胞免疫应答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13页/共54页体液免疫应答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14页/共54页抗原:一类能够刺激动物机
4、体的免疫系统,诱导发生免疫 应答,产生体液免疫的抗体和(或)细胞免疫的效 应淋巴细胞,并在体内外与之反应的物质。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15页/共54页能起抗原作用的各类物质必须具备如下特性:(1)外源性 机体以往从未接触过的外源异物或异体;(2)结构性 分子量在10,000以上的大小,分子表面有稳定 的环状结构基团(而非线状基团)作为识别位点;(3)特异性 由于抗原有不同的决定簇,产生相应的抗体与 抗原间的反应是特异性的。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16页/共54页抗体:在对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中,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 类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的结合,产生各种 免疫效应(生理效应)的球蛋白。3.2
5、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17页/共54页抗体(Ig):(Immunoglobulin)抗体分类:IgG、IgA、IgM、IgD、IgE抗体结构抗体结构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18页/共54页 抗体作用的机理抗体作用的机理中和反应中和反应 聚集反应聚集反应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 补体活化补体活化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19页/共54页每个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针对它能够识别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而由这一个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繁殖形成的细胞群称为“克隆”,由这一个克隆系产生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20页/共54页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理论 正常淋巴细胞(如小鼠脾细胞)具有分泌抗体的能力,但
6、不能在体外长期培养,瘤细胞(如骨髓瘤)可以在体外长期培养,但不分泌抗体。于是Kohler和Milstein 于1975年将两种细胞杂交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获1984年诺贝尔奖。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21页/共54页Georges J.F.Kohler Csar Milstein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22页/共54页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随着在研究上应用日益广泛,对抗体的数量和质量 (专一性)要求越来越高数量多:传统的实验动物马,兔等免疫不方便 质量高:大动物免疫难以做到单克隆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23页/共54页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24页/共54页单
7、克隆抗体生产技术(杂交瘤技术)用细胞融合技术获得单克隆抗体综合了两方面优势:淋巴细胞肿瘤:能不断增殖,没有产生专一抗体能力。从脾脏得到淋巴细胞:能产生专一抗体,不能不断增殖。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25页/共54页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将已免疫过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在由此形成的单个杂种细胞中,B细胞提供产生单一型抗体的遗传信息,瘤细胞提供连续增殖的遗传信息。因此这种杂种细胞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繁殖。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26页/共54页 高度均一性:纯度很高的均一性抗体 高度专一性:只对抗原分子上某一抗原决定簇起反应 大量产生及稳定性:杂交瘤细胞能在体内外无限繁殖之传代
8、 单克隆抗体的特性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27页/共54页亲本细胞的选择 骨髓瘤细胞:1.本身不能分泌抗体2.选择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型(HGPRT-)或者胸腺嘧啶核苷激酶缺陷型(TK-)的骨髓瘤细胞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28页/共54页 B淋巴细胞:1.经特定抗原免疫能产生目的抗体的动物淋巴细胞2.免疫动物种系要与骨髓瘤细胞系一致或有相近亲源关系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29页/共54页融合细胞的选择原理 1964年Litterlefield HAT培养基 HHypoanthine 次黄嘌呤 AAminopterin 氨基喋呤 TThymidine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2 单克隆
9、抗体技术第30页/共54页原理:正常及普通癌细胞不但具有利用培养液中的谷氨酰胺和尿核苷单磷酸合成DNA的能力,而且当这条主要途径被氨基喋呤(A)阻断时,还具有利用培养液中现成的次黄嘌呤(H)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T)在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的作用下,借此应急通路来合成DNA的能力。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31页/共54页细胞内DNA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应急通路应急通路氨基喋呤氨基喋呤A次黄嘌呤次黄嘌呤次黄嘌呤次黄嘌呤核苷酸核苷酸HGPRT+TK+胸腺胸腺嘧啶嘧啶胸腺嘧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DNA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第32页/共54页杂交瘤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胞融合 单克隆抗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