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4民事权利变动.ppt





《民法学4民事权利变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法学4民事权利变动.ppt(9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 民事权利变动v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v法律行为是民法调整的入手点,是民事权利变动的主要原因,法律行为是民法调整的入手点,是民事权利变动的主要原因,代理是法律行为的特殊形式。时效和期限也会引起民事权利代理是法律行为的特殊形式。时效和期限也会引起民事权利变动。故将该三部分内容合并起来,便于掌握其中的共同之变动。故将该三部分内容合并起来,便于掌握其中的共同之处。但其构造较为抽象,法律技术性特点极为突出,学习的处。但其构造较为抽象,法律技术性特点极为突出,学习的难度很大。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理解法律行为、代理和难度很大。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理解法律行为、代理和时效的基本概念、掌握其
2、运作原理。时效的基本概念、掌握其运作原理。1v目录目录v第一节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v第二节第二节 代理代理v第三节第三节 时效和期限时效和期限2第一节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v一、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概述v二、意思表示二、意思表示v三、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三、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v四、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四、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3一、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概述v1、民事行为的含义、民事行为的含义v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与事实行为对称,该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与事实行为对称,该概念以意思表示为基
3、本要素。概念以意思表示为基本要素。v该概念是我国学者的创造。该概念是我国学者的创造。4行行为为民民事事行行为为事事实实行行为为民民事事法法律律行行为为无无效效民民事事行行为为效效力力待待定定行行为为可可变变更更可可撤撤消消行行为为遗遗失失物物的的拾拾得得埋埋藏藏物物的的发发现现正正当当防防卫卫紧紧急急避避保保附附条条件件行行为为附附期期限限行行为为无无因因管管理理侵侵权权违违约约行行为为附图示附图示5v民事行为与法律行为(民事行为与法律行为(legal act)legal act)v法律行为为法律行为为savignysavigny完善,意指以意思表示和私法效果完善,意指以意思表示和私法效果为构
4、成要件的行为,后为德国民法典所采用。为构成要件的行为,后为德国民法典所采用。v通说认为,法律行为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相对应。通说认为,法律行为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相对应。但法律行为中包含有无效行为这一种类,而无效行为往但法律行为中包含有无效行为这一种类,而无效行为往往又不合法,所以我国并不使用这一概念,而创造了民往又不合法,所以我国并不使用这一概念,而创造了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这一组概念。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这一组概念。v前苏联民法的影响。前苏联民法的影响。6v民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民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v准法律行为是指非基于意思表示的行为。包括:准法律行为是指非基于意思表示的行为。包括:意
5、思通知(如要约的拒绝);意思通知(如要约的拒绝);事实的通知;事实的通知;感情表示(如宽恕表示);感情表示(如宽恕表示);准法律行为的意义在于,不论表示人是否追求发生法律效准法律行为的意义在于,不论表示人是否追求发生法律效果,法律都使其直接发生效果。如债权让与通知。果,法律都使其直接发生效果。如债权让与通知。7v2 2、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v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法通则法行为(民法通则5454条)。这一概念表明:条)。这一概念表明:v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是民事行为;具有表意性和目的性,民事法
6、律行为的上位概念是民事行为;具有表意性和目的性,v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具有适法性,不包括无效的、可变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具有适法性,不包括无效的、可变更可撤消的和效力未定的行为。更可撤消的和效力未定的行为。8v3 3、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民事法律行为属于法律事实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属于法律事实的一种;民民事事法法律律行行为为是是民民事事主主体体以以发发生生民民事事法法律律后后果果为为目目的的的的行行为为;民事法律行为是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9v4 4、民事法律行为的
7、分类、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v(1 1)单方、双方与多方民事法律行为)单方、双方与多方民事法律行为 (根据行为人数为标准)(根据行为人数为标准)v单方行为,仅依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单方行为,仅依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能成立的法律行为。v双方行为,依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双方行为,依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v多方行为,为两个以上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方向一致时才能成立多方行为,为两个以上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方向一致时才能成立法律行为法律行为 。v区别的意义是三者成立要件不同。区别的意义是三者成立要件不同。10v(2 2)有偿与无偿法律行为)有偿与无
8、偿法律行为v(根据法律行为有无对价)(根据法律行为有无对价)v有有偿偿行行为为,即即双双方方当当事事人人互互受受利利益益时时,必必须须互互为为偿偿付付相相应应代代价的行为。价的行为。v无无偿偿行行为为,即即仅仅一一方方当当事事人人享享受受利利益益而而无无需需对对待待给给付付的的法法律律行为。行为。v区分的意义在于:区分的意义在于:v 行为的性质要求不同;行为的性质要求不同;v 行为效力认定不同;行为效力认定不同;v 行为人责任不同。行为人责任不同。11v(3 3)诺成与实践法律行为)诺成与实践法律行为v(根据行为生效条件不同)(根据行为生效条件不同)v诺成性行为,即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即成立的法律
9、行为。诺成性行为,即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即成立的法律行为。v实践性行为,即除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需交付标的物才能成实践性行为,即除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需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立的法律行为。v 区别的意义在于二者的生效条件不同。区别的意义在于二者的生效条件不同。12v(4 4)要式与不要式法律行为)要式与不要式法律行为v(根据行为形式是否有法定或约定要求)(根据行为形式是否有法定或约定要求)v要要式式行行为为,即即意意思思表表示示一一致致必必须须依依一一定定方方式式,或或在在意意思思表表示示之外还须履行一定手续才成立的法律行为。之外还须履行一定手续才成立的法律行为。v不要式行为,即无须依一定方式
10、即可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不要式行为,即无须依一定方式即可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v区别的意义在于二者的行为方式要求不同。区别的意义在于二者的行为方式要求不同。13v(5 5)主、从民事法律行为)主、从民事法律行为v(根据行为内容的主从关系)(根据行为内容的主从关系)v主主行行为为,即即不不以以其其他他行行为为或或其其他他法法律律关关系系的的存存在在为为其其存存在在前前提的民事法律行为。提的民事法律行为。v从行为,即以其他行为或其他法律关系的存在为其存在前提从行为,即以其他行为或其他法律关系的存在为其存在前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民事法律行为。v区分的意义在于二者之间有主从关系。区分的意义在于二者之间有
11、主从关系。14v(6 6)物权与债权民事法律行为)物权与债权民事法律行为v(根据行为效果不同)(根据行为效果不同)v物权行为,即发生物权法上的效果的民事法律行为。物权行为,即发生物权法上的效果的民事法律行为。v债权行为,即发生债权法上的效果的民事法律行为。债权行为,即发生债权法上的效果的民事法律行为。15v(7 7)财产行为和身份行为)财产行为和身份行为v(根据行为的效果的内容)(根据行为的效果的内容)v财产行为是以发生财产上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财产行为是以发生财产上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v身份行为是以发生身份上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身份行为是以发生身份上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v区别的意义在
12、于:区别的意义在于:v 适用的法律规范不同;适用的法律规范不同;v 法律效果的性质不同。法律效果的性质不同。16v(8 8)独立行为和辅助行为)独立行为和辅助行为v(根据关联行为中是否具有实质性内容)(根据关联行为中是否具有实质性内容)v独立行为是指具有实质内容,可独立完成效力要件的行为。独立行为是指具有实质内容,可独立完成效力要件的行为。v辅助行为是指不具备实质行为内容,仅为辅助其他行为生效辅助行为是指不具备实质行为内容,仅为辅助其他行为生效条件的行为。条件的行为。17v(9 9)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v(根据法律行为与原因的关系)(根据法律行为与原因的关系)v有因行为是指与
13、原因不可分离的行为。有因行为是指与原因不可分离的行为。v无因行为是指行为与原因可以分离,不以原因为要素的行为。无因行为是指行为与原因可以分离,不以原因为要素的行为。v区别的意义在于二者与原因的关系不同。区别的意义在于二者与原因的关系不同。18v(1010)生前行为与死因行为)生前行为与死因行为v(根据效力条件不同)(根据效力条件不同)v死因行为是非常特殊的民事行为、如继承、遗赠。死因行为是非常特殊的民事行为、如继承、遗赠。19v5、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v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即意思表示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即意思表示的形式。v(1 1)明示形式明示形式v 口头形式;口头形式;
14、v 书面形式(一般书面形式和特殊书面形式,包括公证形书面形式(一般书面形式和特殊书面形式,包括公证形式、鉴证形式等)。式、鉴证形式等)。v(2 2)默示形式)默示形式v 行为推定;行为推定;v 沉默推定。沉默推定。v各种形式的利弊。各种形式的利弊。20v二、意思表示二、意思表示v1、意思表示的概念及构成、意思表示的概念及构成v意思表示是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心效果意思,意思表示是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心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以一定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v一般认为,意思表示由三个事实要素构成,即目的意思,效一般认为,意思表示由三个事实要素构成,即目的意思,效果
15、意思和表示行为。果意思和表示行为。21v(1)目的意思)目的意思v目的意思是指明民事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目的意思是指明民事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v(2)效果意思(又称法效意思、效力意思)效果意思(又称法效意思、效力意思)v效果意思是意思表示人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果的意思效果意思是意思表示人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果的意思要素,即具有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要素,即具有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v效果意思以目的意思为前提,但二者不可互相替代。缺乏效效果意思以目的意思为前提,但二者不可互相替代。缺乏效果意思的不构成意思表示。如意向书。果意思的不构成意思表示。
16、如意向书。v(3)表示行为)表示行为v表示行为是行为人将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达于外,并足以表示行为是行为人将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达于外,并足以为外界客观理解的的行为要素。为外界客观理解的的行为要素。22v2 2、意思表示的分类、意思表示的分类v(1 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v(根据有无相对人)(根据有无相对人)v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包括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和对不特定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包括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和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如要约与承诺);的意思表示(如要约与承诺);v无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遗嘱和抛弃财产所有权。无有相对人的意思表
17、示如遗嘱和抛弃财产所有权。v区分的意义在于生效条件不同。区分的意义在于生效条件不同。23v(2)对话的意思表示和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对话的意思表示和非对话的意思表示v(根据意思表示与接受是否同步)(根据意思表示与接受是否同步)v对话的意思表示中意思表示与接受同步。对话的意思表示中意思表示与接受同步。v非对话的意思表示中意思表示与接受不同步,其意思表示的非对话的意思表示中意思表示与接受不同步,其意思表示的效力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立法例:效力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立法例:v 表示主义;表示主义;v 发信主义;发信主义;v 到达主义;到达主义;v 了解主义。了解主义。v通说为到达主义。通说为到达主义。24v
18、(3)独立的意思表示与非独立的意思表示。)独立的意思表示与非独立的意思表示。v独立的意思表示构成单方行为,非独立的意思表示构成双方独立的意思表示构成单方行为,非独立的意思表示构成双方或多方行为。或多方行为。25v(4)健全的意思表示与不健全的意思表示;)健全的意思表示与不健全的意思表示;v(5)要式的意思表示与不要式的意思表示;)要式的意思表示与不要式的意思表示;v(6)主意思表示与从意思表示。)主意思表示与从意思表示。26v(7)明示的意思表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明示的意思表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v明示的意思表示是指以语言、文字或其他直接表意方式表示明示的意思表示是指以语言、文字或其他直接表意方式
19、表示内在意思的表意方式。内在意思的表意方式。v默示的意思表示是以行为人的作为或不作为中推定的意思表默示的意思表示是以行为人的作为或不作为中推定的意思表示。示。v区分的意义在于二者效力条件不同。区分的意义在于二者效力条件不同。27v3、意思表示的解释意思表示的解释v 正常情况下,内心的意思和外在的表示行为是一致的,其效正常情况下,内心的意思和外在的表示行为是一致的,其效力是确定的,不需要进行解释。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力是确定的,不需要进行解释。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意思与表示乡冲突的情形。此时,意思表示即有解释的必要。意思与表示乡冲突的情形。此时,意思表示即有解释的必要。v意思与表示相冲突
20、有如下两种情形。意思与表示相冲突有如下两种情形。v (1)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v (2)意思表示的不自由。)意思表示的不自由。28v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的情形之一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的情形之一 虚假表示虚假表示v虚假表示,又称为真意保留,是指表意人做出的表示与意虚假表示,又称为真意保留,是指表意人做出的表示与意思有意不一致。其要件是:思有意不一致。其要件是:1 1、该虚假表示在内容上具有法律意义;、该虚假表示在内容上具有法律意义;2 2、当事人自知不一致;、当事人自知不一致;3 3、当事人不希望该表示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希望该表示发生法律效力。通说认为,虚假意思表示原则上
21、具有约束力。通说认为,虚假意思表示原则上具有约束力。29v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的情形之二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的情形之二 伪装表示伪装表示v伪装表示,又称通谋的虚假意思表示。其要件是:伪装表示,又称通谋的虚假意思表示。其要件是:1 1、双方都做虚假的意思表示;、双方都做虚假的意思表示;2 2、互相明知;、互相明知;3 3、合意。、合意。v意思联络和恶意串通。意思联络和恶意串通。v其效力以不利于串通者为原则确定。其效力以不利于串通者为原则确定。30v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的情形之三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的情形之三 隐藏行为隐藏行为v隐藏行为,是指表意人为虚假的意思表示,但其真意却为发隐藏行为,是指表意人为虚假
22、的意思表示,但其真意却为发生另外法律效果。如为隐瞒赠与而伪作出卖。生另外法律效果。如为隐瞒赠与而伪作出卖。v隐藏行为与真实意思表示的效力应以保护第三人的权益为优隐藏行为与真实意思表示的效力应以保护第三人的权益为优先。先。31v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的情形之四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的情形之四 错误错误v错误,是指表意人表意时,因认识不正确或欠缺认识而使错误,是指表意人表意时,因认识不正确或欠缺认识而使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是非故意的非真意表示。其构成要件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是非故意的非真意表示。其构成要件是:是:v 1、错误是当事人自己造成的;、错误是当事人自己造成的;v 2、当事人不知意思与表示不一致;、当
23、事人不知意思与表示不一致;v 3、该错误具有严重性;、该错误具有严重性;v 4、错误的判断以表示时为准。、错误的判断以表示时为准。v重大误解。重大误解。32v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的情形之五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的情形之五 误传误传v无意识的错误传达。无意识的错误传达。v误传实际上可归于错误。误传实际上可归于错误。33v意思表示的不自由的情形之一意思表示的不自由的情形之一 欺诈欺诈v欺诈的构成:欺诈的构成:v1 1、有欺诈行为(或虚构假象,或隐瞒真相,或歪曲事实)、有欺诈行为(或虚构假象,或隐瞒真相,或歪曲事实)v2 2、有欺诈的故意;、有欺诈的故意;v3 3、相对人陷于错误。、相对人陷于错误。v伪装
24、暴力讨债被击毙案例。伪装暴力讨债被击毙案例。34v意思表示的不自由的情形之二意思表示的不自由的情形之二 胁迫胁迫v胁迫的构成:胁迫的构成:v1、有胁迫行为;、有胁迫行为;v2、有胁迫故意;、有胁迫故意;v3、相对人因胁迫而为意思表示。、相对人因胁迫而为意思表示。v要挟的性质。要挟的性质。35v意思表示的不自由的情形之三意思表示的不自由的情形之三 乘人之危乘人之危v乘人之危的构成:乘人之危的构成:1、客观上处于危险或危急状态;、客观上处于危险或危急状态;2、有乘人之危的故意;、有乘人之危的故意;3、有乘人之危的行为;、有乘人之危的行为;4、结果对一方明显不利。、结果对一方明显不利。36v意思表示
25、的不自由应由主张者负证明责任。意思表示的不自由应由主张者负证明责任。37v4、意思表示的解释原则意思表示的解释原则 (1)意思主义;)意思主义;(2)表示主义;)表示主义;(3)折衷主义:)折衷主义:A、意思主义为主,表示主、意思主义为主,表示主 义为辅;义为辅;B、表示主义为主,意思主义为辅。、表示主义为主,意思主义为辅。38v5、意思表示解释的方法。、意思表示解释的方法。39三、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三、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v1 1、含义、含义v民事行为的成立,即民事主体之间基于一致的意思表示并产民事行为的成立,即民事主体之间基于一致的意思表示并产生了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生了一定民事法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法学 民事权利 变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