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教学 传染病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教学 传染病学.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 染 病 学 06一系总 论传染病: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和预防规律的学科。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机体防御损伤,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寄生部位而达到其不习惯寄生的部位,共生状态不存在,而引起机体的损伤,则产生机会性感染。感染过程的表现: 清除病原体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病原携带状态:即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没有引起机体明显的组织损伤和病理生理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亦未能将病原体清除,无明显临床症状,又能排出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致病能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3、自然因素:地理、气侯、生态环境、地区性、季节性;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条件、文化水平。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病原体; 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常见症状与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且24h体温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极期,乙脑,钩体病,莱姆病。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到正常水平。 见于伤寒缓解期,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
4、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再燃和复发见于伤寒、疟疾和细菌性痢疾。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 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生活习惯等;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资料。疫情报告时间: 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有鼠疫、霍乱。甲类城镇2h,农村6h;乙类城镇6h,农村12h;丙类24h。对乙类传染病中SARS、肺炭疽和人禽流感,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
5、传染病,又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临床上以起病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腹泻、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重症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符合下列标准中1条即可 呼吸困难: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30次/分,且有下列情况之一。 X线:多叶病变且病变范围 1/3;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且占双肺总面积1/4以上。 在吸氧3-5升/分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70mmHg,或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50岁。禽流感:是由甲型禽流感病毒H5N1型引起的禽类急性高度致死性烈性传染性疾病,近年可直接感染人类引起发病,称禽
6、流感病毒感染或禽流感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流涕等类感冒症状及肺炎表现。病毒性肝炎HAV只有1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HBV:DNA病毒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包膜:HBsAg、糖蛋白与细胞脂质;核心: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HBe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宫内传播,围产期传播和产后密切接触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可检出HBV。甲型和戊型肝炎由粪-口途径传播;丙型肝炎:输血及血制品;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骨髓抑制、血液透析;生活密切接触者; 性传播;母婴传播。丁型肝炎
7、与乙型肝炎传播途径相似。肝性脑病的诱因:大量利尿引起低钾和低钠血症、消化道大出血、高蛋白饮食、合并感染、使用镇静剂、大量放腹水等。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分型: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 (乙型,丙型和丁型易慢性化)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急性肝炎:黄疸型、非黄疸型; 慢性肝炎:轻、中、重型; 重型肝炎: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 淤胆型肝炎; 肝硬化:活动性、静止性。乙型肝炎的血清转换: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血清转换。临床意义: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低。急性黄疸型肝炎:总病程2-4个月 黄疸前期: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转
8、氨酶水平升高,持续5-7天。 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浓茶样尿,皮肤巩膜黄染,1-3周内黄疸达高峰,肝脏肿大伴有压痛,肝功能检查ALT升高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持续2-6周。 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渐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持续1-2月。重型肝炎(肝衰竭): 病因及诱因复杂:重叠感染、妊娠、HBV前C区突变、过度疲劳、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等。表现一系列肝衰竭症候群: 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 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 PTA40; 黄疸进行性加深,每天TB上升 17.1mmol/L; 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征等;
9、 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 胆酶分离,血氨升高。 急性肝衰竭(ALF):又称暴发型肝炎,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 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表明存在现症HBV感染。(疫苗的成分是HBsAg)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 HBV感染后HBsAg和抗-HBs均阴性,即“窗口期”,HBsAg已消失,抗-HBs仍未产生。 HBeAg与抗-HBe HBeAg持续阳性表明HBV复制活跃且有较强的传染性。抗-HBe持续阳性,病毒复制
10、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低。 HBcAg与抗-HBc HBcAg阳性表示血清中存在Dane颗粒,HBV处于复制状态,有传染性。抗-HBc IgM高滴度提示HBV有活动性复制,低滴度应注意假阳性。仅抗-HBc IgG阳性提示为过去感染或现在的低水平感染。 HBV DNA: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指标。干扰素治疗适应症:ACT2UNL,HBV-DNA102,肝活检提示肝脏炎症活动,代偿性e抗原阳性或阴性。干扰素治疗不良反应:类流感综合征、骨髓抑制、精神神经症状、失眠、轻度皮疹、脱发、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干扰素-(IFN-)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时,有利于干扰素疗效的因素: 肝炎处于活动期,ALT或
11、AST反复波动或酶的活力持续升高,2ULNALT5ULN者; HBV DNA滴度低; 病程较短者; 肝脏病理有活动性炎症病变者疗效佳; 女性患者疗效比男性佳。慢性乙型肝炎的总体治疗目标: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 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 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关键措施:抗病毒治疗。目的: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或减轻肝损害;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或HCC。药物: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恩曲赛他平、替比夫定、克拉夫定等; 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
12、干扰素。肝性脑病的防治: 氨中毒的防治:低蛋白饮食;酸化及保持大便通畅;口服诺氟沙星以抑制肠道细菌;降低血氨(乙酰谷酰胺、谷氨酸钠、门冬氨酸钾镁 ); 恢复正常神经递质:左旋多巴; 维持氨基酸平衡:肝安; 防治脑水肿:使用脱水剂、速尿; 积极消除其诱因。 艾滋病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R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HIV为单链RNA病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传染源:艾滋病人和HIV携带者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 经血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接受血液或血制品;献血员感染的传播;医源性感染(器官移植、人工受精、污染的器械等); 母婴传播:经胎盘、产道及哺乳等。高危
13、人群:性乱者、男同性恋、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临床分期: 急性感染期; 无症状感染期; 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综合征; 艾滋病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200/l;艾滋病期临床表现: 体质性疾病:发热、乏力、不适、盗汗、厌食、体重下降、慢性腹泻和易感冒等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下肢瘫痪; 严重的临床免疫缺陷:出现各种机会性病原体感染,卡氏肺孢子虫、弓形虫、隐球菌; 因免疫缺陷而继发肿瘤:卡波济肉瘤、非霍奇金病; 免疫缺陷并发其他疾病,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分类: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齐多夫定(AZT/ZDV)、司他
14、夫定(D4T)、拉米夫定(3TC);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奈韦拉平、施多宁; 蛋白酶抑制剂(PI):英地那韦、沙奎那韦、奈非那韦。用药原则: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 常三联或四联用药。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典型病例病程呈五期经过。广泛流行于亚、欧洲国家,我国为重疫区。病理生理:1. 休克: 原发性休克(病程早期3-7天常出现的低血压休克):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有效血容量减少
15、; 血液浓缩、粘稠度升高,促进DIC发生,血液循环淤滞,血流受阻,有效血容量进一步减少; 心肌损伤。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后): 大出血失血性休克; 继发感染感染性休克; 多尿期水电解质补充不足,有效血容量不足。2. 出血: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和DIC导致凝血机制异常;3. 急性肾衰竭:肾血流障碍;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肾间质水肿和出血;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肾小管管腔被蛋白、管型所阻塞。临床表现: 发热期:起病第1-3病日; 发热: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重症热退后症状加重。 全身中毒症状:全身酸痛,“三痛”(头痛、腰
16、痛、眼眶痛)。 毛细血管损伤:充血:“三红”(颜面、颈部、上胸部充血),(软腭、咽部、眼结膜充血);酒醉貌出血: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 粘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球结膜呈片状出血。渗出水肿征:“三肿”(球结膜、眼睑、面部水肿)。 肾损害:蛋白尿和管型。 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 多尿期:新生的肾小管吸收功能未恢复,血尿素氮等潴留物质引起高渗性利尿。 恢复期“三红、三痛、三反常” 三红:外三红:颜面、颈部、前胸部充血;内三红:软腭、咽部、眼结膜充血。 三痛: 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反常:体温下降更遭殃、解热镇痛无济事、不吃不喝反见胖。临床分型: 轻型:体温3
17、9以下,中毒症状轻,除出血点外无其他出血现象,肾损害轻,无休克和少尿。 中型:体温39-40,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球结膜水肿,病程中收缩压90mmHg或脉压30mmHg,有明显出血和少尿期,蛋白尿(+)。 重型:体温40,中毒症状及渗出体征严重,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并出现休克,有皮肤瘀斑和腔道出血,休克和肾损害严重。 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并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难治性休克;重要脏器出血;少尿超过5天或无尿超过2天以上,BUN超出42.84mmol/L(120mg/dl);出现心衰、肺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继发感染; 非典型:发热在38以下,皮肤粘膜可有散在出血点,蛋白尿()
18、,血、尿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阳性者。治疗原则:“三早一就”(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防治三关”(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 发热期:抗病毒(发病4天内应用)、减轻渗出、改善中毒症状、预防DIC; 低血压休克期: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物质与激素; 少尿期: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促进利尿;导:导泻与放血;透:透析疗法。透析指征:少尿5天,无尿2天,或出现: 明显氮质血症,血BUN28.56mmol/L,有严重尿毒症表现者; 高分解状态:每日BUN升高7.14mmol/L; 血钾6mmol/L,ECG有高耸T波的高钾表现; 高血容量综合征或伴肺水肿者; 极度烦躁不安或伴脑水肿者
19、。伤寒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伤寒杆菌:革兰染色阴性,具有菌体抗原(O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带菌者(潜伏带菌者、暂时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或患者为伤寒的唯一传染源。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理分期: 1周:肠壁淋巴结肿胀、增生; 2周:淋巴结坏死; 3周:溃疡形成期; 4周:溃疡愈合期。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潜伏期7-14天 初期:第1周;起病缓慢,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可伴有畏寒;热度呈阶梯形上升,在3-7天后逐步达到高峰,39-40;伴有全身疲倦、乏力、头痛、干咳、
20、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右下腹压痛。 极期:第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持续发热:呈稽留热型,可持续2周以上;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 相对缓脉; 玫瑰疹:在病程7-14天出现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多在10个以下,分布在胸、腹及肩背部,一般在2-4天内便暗淡、消失,分批出现; 消化系统症状:右下腹隐痛、深压痛;便秘、腹泻; 肝脾大。 缓解期:第4周,体温逐步下降,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减轻; 病理改变仍处于溃疡期,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恢复期:第5周,体温正常,神经、消化系统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肥达试
21、验:其原理是采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杆菌鞭毛抗原共五种,采用凝集法分别测定患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当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或者O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的升高,才有辅助诊断意义。肠伤寒并发症: 肠出血(最常见); 肠穿孔(最严重); 中毒性肝炎; 中毒性心肌炎; 支气管炎及肺炎;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其他并发症: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脑膜炎等。霍乱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属甲类传染病。典型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周围循环衰
22、竭和急性肾衰竭。致病因素:霍乱肠毒素;鞭毛运动、粘蛋白溶解酶、黏附素;内毒素及其他毒素。临床表现:潜伏期1-3天;1. 泻吐期: 腹泻:无发热,无里急后重感,多数不伴腹痛,排便后自觉轻快感; 黄色水样便或“米泔水”样便。 呕吐:一般发生在腹泻后,多为喷射状,少有恶心。2. 脱水虚脱期:频繁的泻吐使病人迅速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出现循环衰竭。 脱水; 低血钠:肌肉痉挛(腓肠肌); 低血钾; 尿毒症、酸中毒; 循环衰竭,休克。3. 恢复期或反应期干性霍乱: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尚未出现泻吐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三项中一项 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3、 有霍乱疫区、流行期间内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和呕吐症状,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者;虽然粪便培养未发现霍乱弧菌,但并无其他原因可查者;如有条件可做双份血清凝集素试验,滴度4倍或4倍以上者可诊断。 疫源检索中发现粪便培养阳性前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霍乱。病原学检测:粪便涂片检查、悬滴检查、制动试验、增菌培养、核酸检测、鉴别试验。治疗原则:严格隔离、及时足量补液(关键措施)、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亦称志贺菌病。通过消化道传播,夏秋季流行。病原菌:痢疾杆菌。经粪-口途径传播。主要病理变化为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主要表
24、现为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内毒素: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的重要因素。外毒素:志贺毒素,有肠毒素、神经毒素、细胞毒素。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1-4天,长者达7天 急性痢疾普通型(典型):起病急,有畏寒、发热,体温达39,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多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转为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 中毒性痢疾: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慢性菌痢:菌痢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 个体因素:患者原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或原有慢性疾病如胃肠道疾病、慢性胆囊炎、肠寄
25、生虫病;急性期未及时诊断及抗菌治疗不彻底;细菌因素:耐药菌株感染、福氏志贺菌易致慢性感染。 分型: 慢性迁延型; 急性发作型; 慢性隐匿型。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病人可有贫血表现。大便常规:外观为粘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脓细胞和少数白细胞。细菌培养:培养出痢疾杆菌可以确诊。细菌性痢疾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的鉴别点:病原体: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流行病学:散发性。临床表现:多不发热,少有毒血症,腹痛轻,无里急后重,腹泻每日数次,多为右下腹压痛。粪便检查:便量多,暗红色果酱样便,腥臭味浓,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可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结肠镜检查:散在深溃疡,周围有红晕,病变主
26、要在盲肠、升结肠。治疗: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耐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症、感染性休克、脑实质损伤,常可危及生命。经呼吸道传播,多见于冬春季。脑膜炎耐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革兰染色阴性,呈肾形双球菌。临床表现:潜伏期1-10天,一般2-3天1. 普通型: 前驱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低热、鼻塞、咽痛等,持续1-2天。 败血症期:高热、寒战、体温迅速增高达40以上,伴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头痛及全 身痛,精神极度萎靡。70%的病人皮肤粘膜出现瘀点或
27、瘀斑,常见于四肢、软腭、眼结膜及臀部,持续1-2天。 脑膜炎期:脑膜炎刺激征,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以颈项强直、Brudzinski征和Kernig征阳性,持续2-5日。 恢复期:体温下降,意识及精神状态改善皮肤瘀点、瘀斑吸收或溃烂结痂愈合,口唇疱疹;1-3周内痊愈。2. 暴发型: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儿童多见 暴发型休克型:严重中毒症状,急性寒战、高热、严重者体温不升,伴头痛、呕吐,短时间内出现广泛瘀点、瘀斑,且迅速增多融合成片。面色苍白、唇周与肢端发绀、皮肤花斑状、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若抢救不及时,病情可迅速恶化,周围循环症状加重,血压显著下降,尿量减少,昏迷。脑膜刺激征
28、多缺如,易并发DIC,脑脊液多正常 暴发型脑膜脑炎:脑膜及脑实质损伤,常于1-2天内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患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深,迅速出现昏迷。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可有惊厥,锥体束征阳性,严重者可发生脑疝。 混合型:常同时或先后出现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症状。脑脊液是确诊的重要方法;早期诊断;首选青霉素。暴发型流脑的治疗:1. 休克型治疗: 尽早应用抗菌药物:青霉素; 迅速纠正休克: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DIC的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2. 脑膜脑炎型的治疗: 抗生素的应用; 防治脑水肿、脑疝; 防治呼吸衰竭。败血症败血症:
29、又称脓毒血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以不同方式侵入血液系统,持续存在并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造成多器官、组织损伤,并有可能发生迁延性病灶。败血症的共同表现: 毒血症状; 皮疹; 关节损害; 肝脾大; 原发病灶; 迁徙性病灶。经验治疗:短期内病原菌无法查明,而病情危重需迅速控制者,可根据 患者年龄、原发病灶、基础疾病、机体免疫情况; 细菌可能入侵的途径; 流行病学资料、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初步治疗病原菌的种类,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情况先给予细菌抗菌药物经验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皮肤和粘膜接触含钩体的疫水而感染。临床特征
30、早期为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为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为各种变态性反应后发症,重症患者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散性出血,危及生命。临床表现: 早期(钩体败血症期): 全身感染中毒表现:发热、疼痛、乏力、结膜充血、腓肠肌痛、浅表淋巴结肿大; 中期(器官损伤期):临床分型: 流感伤寒型; 黄疸出血型; 肺出血型; 肾衰竭型; 脑膜脑炎型。 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钩体后发症:钩体病患者退热后于恢复期可再次出现症状和体征;原因为机体感染机体后诱发的变态反应。 后发热; 反应性脑膜炎; 眼的后发症; 闭塞性脑动脉炎。肺出血型发生的原因: 病原体的毒力强; 病人的免疫力低; 并后未及时
31、治疗; 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治疗后发生加重反应。治疗首选:青霉素。赫氏反应:是钩端螺旋体病用青霉素治疗后一种加重反应,多在首剂青霉素治疗后半小时至4小时发生,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全身痛,心率、呼吸加快,原有症状加重,部分病人可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莱姆病莱姆病:是由蜱传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神经、关节和心脏等多脏器、多系统受损。传染源:足啮齿小鼠,美国白足鼠为主,中国黑线姬鼠、大林姬鼠、黄鼠、褐家鼠和白足鼠。传播途径:蜱叮咬传播;输血传播;母婴传播。临床表现:潜伏期3-32天,平均9天 第一期(局部皮肤损害期): 慢性游走红斑; 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 淋巴细胞
32、瘤。 第二期(播散感染期): 神经系统症状:脑膜炎;颅神经炎;末梢神经炎; 循环系统症状。 第三期(持续感染期):关节损害,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治疗:抗螺旋体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且早应用抗生素治疗最敏感。青霉素、红霉素、头孢曲松钠。疟疾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间日疟及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则,病情较重,并可引起脑型疟等凶险发作。疟疾病原体: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疟疾回潮的
33、主要原因: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药性增加; 按蚊对廉价的有机磷杀虫剂如(DDT)耐药; 尚未有确切有效的疟疾疫苗;疟疾再燃:是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的,四种疟原虫都有发生再燃的可能。疟疾复发: 复发或远期复发:间日疟、卵形疟距初发病半年以后,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发育成熟的裂殖体,疟原虫再次侵入红细胞内引起发作。三日疟、恶性疟无复发。 近期复发:红细胞内疟原虫引起的复发。典型临床表现:间歇发作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贫血和脾大。确诊检查:血涂片或骨髓涂片检查。诊断性治疗:有症状,但疟原虫检查阴性,可试用氯喹3天,服药后24-48h热退而无再发作。抗疟原虫药物: 控制发作的药物:机理-杀死红细胞内裂殖体,代表药:奎宁、氯喹、青蒿素; 防止复发和传播的药物:机理-杀死肝细胞内的裂殖体,代表药:伯氨喹; 用于预防的药物:机理-可杀死各种未成熟的裂殖体,代表药:乙胺嘧啶。华支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华支睾吸虫随食用未经煮熟的淡水鱼或虾感染人类,并寄生在人体肝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其临床表现为肝肿大、上腹隐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及肝硬化等并发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