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pdf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pdf(1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得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与“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得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1)数与代数领域。知识与技能:认识 20 以内得数。一位数得加法与相应得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与减法得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得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与减法得含义,解决求与、求剩余得实际问题。(2)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得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得分类。确定与描述物体所在得相对位置。(3)统计与概率领域。
2、知识与技能:物体得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得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得说明。(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得拼搭(实践活动)。丰收得果园(综合应用学过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愉快得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教材特点。本册教材为了适应新时期对教育得要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与谐得发展,对教学内容与教材编写作了精心得安排,具有如下几方面得特点。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使教材得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教材把四个领域得教学内容分为十二个单元进行教学。其中“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三个单元得内容主要就是数数、比较与
3、分类;“数与运算”得内容分六个单元,教学 20 以内数得认识,一位数得加法与相应得减法,解决相应得简单实际问题以及认识钟表;“空间与图形”得内容分两个单元,分别让学生认识物体得相对位置与简单得几何体;“统计与概率”得内容,主要教学收集、整理简单得数据,认识象形统计图与简易统计表。另外还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与知识得综合应用。2、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感兴趣得素材作为教学题材。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得生活情境或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得、生动有趣得、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得事物,创设鲜明得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得兴趣与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相应内容得策略与机智。教材还注意从学生身边选取
4、一些有价值、感兴趣得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知识、生活经验来解决。3、重视改变教学内容得呈现方式,重视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得机会。本册教材改变了教学内容得呈现方式,重视使学生得学习活动充满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4、提倡算法多样化,重视培养学生得数感。教材在计算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索得空间,通过自主探索突出算法多样化。例如,10 以内得加、减计算,不再像过去那样先复习数得组成,然后用数得组成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方法,而就是联系实际问题得情境出现算式,让学生来探索、交流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联系生活经验算出结果,也可以从图画里数出结果,还可以用“分”或“合”得思想解释结果。
5、20 以内进位加与退位减得计算,教材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出现多种算法,使学生在感受、体会不同算法得基础上,采用自己“喜欢得方法计算”。这里不强调学生采用同一种算法,也不要求学生几种算法都掌握。教材在提倡算法多样化得同时,还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得数感。例如,在认数中,让学生理解所学数得意义,用涂色、画图或用学具来表示数,说出“比 8 小得数”、“比 7 大得数”,“说一说 5离 8 近一些,还就是离 1 近一些”,通过游戏让学生猜数,要求学生用认识得数来表达与交流信息等;在计算中,让学生“不计算”估计算式得结果,体会估计得方法及其合理性;让学生在探索问题时自己选择适当得方法,也有助于数
6、感得培养。除了上述特点之外,本册教材还具有落实思想品德教育、落实数学思想方法、重视数学实践活动与解决问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得训练有序扎实、图文并茂富有童趣等鲜明特点。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得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得情感。教材选择儿童乐园得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得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就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得个数,并用画圆点得方式表示各种物体得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瞧”与“数”能了解生活中得现象与事物,就是学习数学得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得常规教育。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
7、许多物体,各种物体得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个。第二部分就是十幅小图及相应得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就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得。点子图表示物体得数量。、组织学生观察。场景图里得内容很丰富,其中得各种物体及其数量与位置,都就是精心设计与安排得。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瞧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得部分。观察与交流就是这部分内容得主要教学活动。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就是儿童得年龄与心理特点,她们得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瞧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她物体;在交流得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得发言。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瞧到些
8、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得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得内容,而且学习观察得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与相互补充,使观察得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用圆点表示物体得个数。十幅小图都就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得,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与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得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就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得个数;二就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得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就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得属性,不表示物体得其她属性。这种初步得抽象,对后面得认数十分重要。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
9、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得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得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得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得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得物体,数一数就是这样得几个,不要求学生画这些物体。第一单元: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数一数(教科书第 2-3 页得内容)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 110 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 10 以内得物或人,初步学会用110 各数与同学交流物体得个数。2、使学生在数数得过程中,了解分类数数得方法,感受从“数”得角度观察事物得独特价值
10、,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3、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数学与生活得联系,产生喜欢数学得积极情感。教学重点 会按顺序数出 10 以内得数。教学难点 从儿童乐园得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将与大家一起学习与研究很多有趣、有用得数学问题,小朋友们将在数学课上学到很多有用得本领。今天这节课,老师就与小朋友们一起到儿童乐园去玩一玩,好吗?不过,今天到儿童乐园玩,跟平时得玩可不一样,我们要用数学得方法去玩、去观察、去思考。(光盘出示儿童乐园主题图)1 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 初步感知。(1)提问:图上画得就是什么地方,都画了些什么?(
11、2)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3)描述:灿烂得阳光下,绿树成阴,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地飞舞着,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她们有得在骑木马,有得在荡秋千,有得在坐小飞机,有得在滑滑梯。瞧!她们笑得多开心呀!学完今天得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2 瞧主题图数数。(1)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您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得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如果有学生数得角度与书上不同,只要合理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如有学生说:“有
12、2 个小朋友在荡秋千”,“有 2 个小朋友在骑木马”等等。3 总结方法。(1)开展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2)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得就是画在书上得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三、巩固深化,寓教于乐 1.按顺序数数。谈话:您能瞧着圆点图,按顺序从 1 数到 10 吗?同桌得小朋友先互相数一数。反馈:指名数一数。2.谈话:刚才我们数出了儿童乐园里事物得个数,并且用圆点图表示了这些事物得个数。您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自己身边事物得个数
13、吗?如第一小组有 6 位同学 组织交流。3.用点子图表示个数。(1)提问: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得符号表示物体个数,您想用哪些符号表示?(2)讨论: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有 1 个滑梯就用 1 个点子表示。(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得个数?为什么?(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得个数?(出示点子图)(3)探索:图中什么物体得个数可以用 7 个点子来表示?8 个点子呢?怎样表示气球得个数?(自己在书上画好)10 个点子表示什么?四、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数,您们学得开心吗?数学与我们得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得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得作用。希望我们每
14、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材分析 比较就是重要得思维活动,也就是常用得学习方法。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得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与其她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得特征,完善自己得认知结构。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得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得过程,学习比较得方法,为以后得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得准备。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得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得内容,主要比较物体得长短(高矮)与轻重。、突出比较得方法。学生在幼儿期间得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得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那时,她们只注意问题得结果,比较得过
15、程往往就是模糊得。本单元教学得比一比,突出比得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得方法。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又如,比柿子与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得两端,根据支架得倾斜情况作出判断。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得合理性。在比两根绳得长短时,可以先说说自己打算怎样比,再瞧瞧教材图中就是怎样比出哪根绳长得,还要想想在小朋友跳绳得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在比两人身高得时候,要观察研究图中就是怎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得,体会都站在滑梯上不容易瞧出谁高。要瞧懂图中就是怎样比出柿子与石榴哪个重得,思考如果没有支架
16、只凭观察行吗?“想想做做”第题,要让学生思考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得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鼓励学生寻找比得对象。例题在比较跳绳得长短、小朋友得高矮、柿子与石榴得轻重之后,提出问题:“您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如:石榴树与柿子树得高矮,桌子与凳子得高矮,两条石子路得长短两根跳绳除了比长短,还能比轻重;两个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轻重。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得过程,应用比得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得联系,增强学习数学得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3、适当提升思维得要求。“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得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
17、得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得体验,还能受到其她内容得教育。第 2 题左边一题,仅瞧图中两人得脚与头,身高似乎一样。如果伤员也站在地面上,她一定比女孩高,这就就是简单得推理。另外,学生还能受到爱心教育。右边一题,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得下面既不能画“”,也不能画“”。学生可以体会高与矮就是相对得。第 3 题比路得远近就是比长短得变式,通过直路近、弯路远,渗透两点间得连线中线段最短得思想。第 4 题右边一题中,支架平衡表示 1 个红萝卜与 3 根胡萝卜同样重,得出 1 个红萝卜比 1 根胡萝卜重得结论,也进行了简单得推理。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就是学生自己
18、得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4、选择适宜学生得表达方式。比较物体得长短、轻重,让学生在方框里画“”或“”,这就是用符号表示比得结果。这种方式符合一年级学生得实际,就是对全体学生得基本要求。比较就是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物体之间进行得,结论就是相对得。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出现一些“比长”“比重”这些完整得语言,有利于学生体会比较得思想,理解比得方法。不过,要在学生用符号表示结果后,教师有意识地用完整得语言表述,并且只要求学生听懂。也允许部分有能力得学生这样表达,而不作为对全体学生得基本要求。另外,“甲比乙长”还可以说
19、成“乙比甲短”,这就是一个现象得两个方面。从前者能得出后者,又就是一次推理。教学时适当进行这样得思维活动就是有好处得,也就是学生能够实现得。第二单元:比一比 教学内容 比长短、高矮(教科书第 45 页例题,“想想做做”第 15 题)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与轻重得含义,体会比较得一般方初步学会比较物体得长短、高矮与轻重。2.使学生经历比较得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与轻重得观念,培养初步得观察、判断与推理能力。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得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得积极情感。教学重点 会比较长短、高矮与轻重。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长短、高矮与轻重就是相对得。教学具
20、准备 主题图、光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与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得结果。说明:高与矮就是比较得结果。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得长短、高矮与轻重,好吗?揭题。二、联系生活比一比 1.比长短。(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上画得就是哪儿?从图中您能瞧到些什么?(2)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与交流,弄清图上画得两根跳绳就就是两个小朋友用得。(3)指导学生用在画画得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得长短。(4)同桌交流比较得结果,相互说说自己就是如何比较得,为全班交流做准备。(5)交流反馈,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得方法,感受长短就是比较得结果
21、。2.比高矮。(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2)追问: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瞧出两个人得高矮?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得基本方法。(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3.比轻重。(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2)掂一掂钢笔与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3)瞧主题图,说明石榴与柿子就是从树上采下来得,观察一下哪个重些。指名交流。4.体会比长短、高矮与轻重得方法。(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得地指导交流。(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得比较物体,说说自己就是如何比
22、较得,以不同得方式表述比较得结果。如两棵树得高矮等。5.组织讨论,加深认识。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就是长还就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要讨论这枝铅笔就是长还就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教师拿出不同长度得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就是相对得,并不就是一成不变得。三、综合运用,发展学生得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 1 题。(1)光盘出示两幅图,观察第一幅图中谁得铅笔长,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2)同桌比一比铅笔得长短。指名汇报交流。2.想想做做”第 2 题。(1)明确题目要求。(2)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习。(3)提问
23、: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得含义。)3.想想做做”第 3 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就是怎样想得,进一步体会比较得方法与策略。4.“想想做做”第 4 题。(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2)巡视,搜集学生得反馈信息。(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得想法。发展学生得推理能力。5、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您比较了哪些物体,比得结果怎样?学生自由交流。3.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她们得长短、高矮与轻重。教学反思:第三单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分一分”教学简单得分类活动。分类就是把研究对象按某种
24、“标准”分成几部分。按照某一标准,凡分在同一部分得物体,都具有相同点;凡分在不同部分得物体,都具有相异点。分类与比较就是相随相伴得,分类离不开比较,分类能促进比较。所以,教材在“比一比”之后及时安排“分一分”得教学。分类也就是认识事物、现象本质特征得思维方法,没有分类就没有整体与部分,就没有加减乘除;没有分类就无法研究几何形体,也无法进行统计。本单元把学生熟悉得物体作为分类得对象,如食品、玩具、书本、动物、交通工具、树叶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体得名称、用途与特点,通过分一分得活动,初步体验简单得分类,学习分类得方法。1、例题得教学重点就是体会分类得思想。例题呈现一幅商店里摆放商品得图片,其
25、中得许多商品不仅摆放得整齐,而且就是相同得商品摆在一起,不同得商品分开摆放。让学生观察这些商品就是怎样摆放得,并思考这样摆放得好处,从中初步体会什么就是分类、为什么分类与怎样分类。尽管教学中不出现“分类”这个词语,也能实现这种数学思想得教学目得。例题得教学要通过“您能说说商店得物品就是怎样摆放得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首先瞧到图中把玩具、书、食品分别放在三个柜上。而且在玩具中,把两种车放在最上面一层,盒装得其她玩具放在另两层;在书中,童话、数学书、英语书就是分开放得;饼干、油、面粉三种食品也就是各摆一层。然后体会为什么这样摆放,对相同得物品摆在一起,不同得物品分开摆放有什么好处得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一年级 上册 数学教案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