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用人之道.pdf
《刘邦的用人之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邦的用人之道.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唐太宗世民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尤其在用人理念上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此,我们选取古代贤明“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邦的用人之道邦的用人之道文文/程鹏程鹏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上级领导,需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育才之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用好干部、管好部门。这
2、里,我们来看看汉高祖邦,是怎么在人才的辅佐下建立不朽功勋,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之典的。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末乱世,诛暴,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那么,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知人善任人尽其才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良、平出良谋,用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信曾经对汉高祖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
3、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可修编.-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些人的才能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政交于萧何,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信,邦信之任之;谋略由良、平来定,邦言听计从。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正因为此,邦能成就一番伟业。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就是北极星,居于正中央,众星拱之。邦非常明确地把自己放在北辰的位置,善于利用部下的
4、智慧,使得以邦为中心的军政集团能够有机、高效的运作。这是邦最大的长处。知人善任的意思是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他。这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此,一般人做不到,而邦却恰恰做到了。他非常清楚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做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
5、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邦懂,所以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不拘一格不拘一格 用人所长用人所长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可修编.-也很难了解别人。邦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很了解别人。邦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所以他团队里什么人都有:良是贵族,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信是待业青年。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了邦用人策略的正确性。邦出身于社会下层,
6、为人落拓不羁,交游面广,了解各类人才的情况。他对各种人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用人所长,容人小过。邦的用人思想非常开放,在选择辅佐大臣时,能真正的做到不拘一格。邦所用的人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良是贵族之后,平是游士,萧何本来和邦一样,是个小小的吏员;信曾受胯下之辱;智囊平曾有盗嫂受金之嫌;舞阳侯樊哙原为街头屠夫,以猪狗为业;绛侯周勃曾以编蚕箔为生,兼做丧事中的吹鼓手;关侯娄敬是车夫;良王越曾以打鱼为生;王英布,曾是朝受黥面之刑的犯人。正因如此,邦手下才能猛将如林、谋士如云,四方豪杰趋之若鹜,天下英才都乐为邦所用。不计前嫌兼容并包不计前嫌兼容并包汉六年的时候,邦已得天下,封了一批功臣,但还有不少功
7、臣没有封赏。因为加功进爵的算法颇费周折,结果就搁置下来。一天,邦在宫殿里远远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嘀嘀咕咕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邦不解就问旁边的良。良说,他们正在商量谋反!邦说,你不要乱讲,天下刚刚安顿下来,谋什么反啊?良说,陛下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数都是亲信。还有一些人,没有受封。现在他们都在想,天下还有多少可以封赏的,与陛下关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过您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赏了?或者甚至被灭掉?所以,百思不解的他们,就商量谋反。邦-可修编.-马上醒悟过来。问道:你说该怎么办呢?良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这些功臣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他的功劳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关系又非常恶劣?邦说,有,一个
8、叫雍齿的。这个人非常可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朕,朕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朕又于心不忍。良说,好了,请您赶快封赏雍齿。邦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邦的宽宏大量是其性格决定的,司马迁在描述邦的性格时说邦“仁而爱人,喜施,喜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可见邦很能平易近人,性格宽宏,度量豁达。邦的部下也曾经因为认为邦封赏不公而尝试过谋反,邦听后,非常震惊,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于是马上采取了良的建议,立即封自己曾经最为仇恨的雍齿为侯。雍齿一封,那些急着谋反的群臣立即平息下来了,因为雍齿曾经一而再、再而
9、三的侮辱邦,邦正是要用这种行为让臣下知道自己不计前嫌。这也是邦深通韬略的一种表现。招降纳叛招降纳叛一视一视在邦所用的各种人才中,来自敌营的不少。项相争,项羽属下的许多人才纷纷投奔邦,邦照纳不误。邦礼贤下士的名声吸引了项羽营中许多经营人才,包括项羽的叔父项伯,都乐意为“沛公”所用。比方说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邦。而平,原来是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仍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邦,当平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前往汉营时,邦“大悦之”。他问平,先-可修编.-生在项羽那里担任什么职务啊?平说,担任都尉。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邦马上任命平做都尉。任命公布
10、以后,汉营舆论哗然。很多老资格将领不服,开始嘀嘀咕咕、议论纷纷。但邦不予理睬,更加信任平。楚汉战争中,项羽的部将季布英勇善战,是邦的死敌,曾被悬赏通缉,后经夏侯婴等人推荐,邦任用其为郎中,成为一名有口皆碑的郡守。坦诚相待以心换心坦诚相待以心换心坦诚相待,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原则。“投之桃木、报之琼瑶。”你坦诚待人,别人也真诚回报。对于人才,可能需要的不仅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以诚相待便是不二法宝。用现在人才理念解释即为:“以感情留人”,而邦可谓先行实践者。邦对待部下,能够做到真正的待人以诚。良、信、平都视邦为知己,他们有话直说,凡提出的问题,邦都如实回答,哪怕很没
11、面子,他也做到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剿灭邦。良曾问过邦,请大王想一想,您打得过项羽吗?邦的回答是,打不过他。后来信到邦军中来,也问了这样的问题:大王您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魅力、实力,能比得过项羽吗?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我是不如他。然而,由于邦真诚地信任、尊重良、信和平等,他们都尽心尽力地帮邦出谋划策。司马迁在著史记高祖本纪时,曾表示其著的基本宗旨是“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 高祖本纪。”因此,在邦的传记中,司马迁特别重视邦与项羽的对比,击败势力强大的项羽,-可修编.-夺取天下是邦一生最大的业绩
12、。在待人以诚方面,项羽与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项羽无法信任部下,项羽所重用的,都是自己亲近的人,是所谓的“诸项”以及由裙带关系、乡党关系发展起来的宗亲。对于真正有才能的人,项羽与其始终有隔膜,不能重用。平正是利用了项羽的这一弱点,向邦进谏,贿赂项羽部下的贪臣,使之离间项羽与其重要将领的关系。“前车之鉴、后车之覆。”由于亲眼目睹气量狭小的楚霸王项羽属下众叛亲离的下场,邦反其道而行之,与下属肝胆相照,彼此团结,从而奠定了克敌制胜的基础。用人不疑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疑人不用有一个成语,叫做“疑邻窃斧”。它源自吕氏春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某人迷失一把斧子,遂怀疑邻居把它偷去,因为其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刘邦 用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