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概念静脉输液是指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药物外渗分类:非化学药物外渗-药物的种类、化学药物外渗-药物的种类三、药物外渗临床表现: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若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渗透压高的药物: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 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 天呈暗紫色、黑色。血管活性药:数分钟至 2-3h 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 变性坏死化疗药: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
2、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苍白灰白继之黑红、紫黑、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1)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2)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3)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输液外渗-皮肤损害分期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局部皮肤红润肿胀 发热 刺痛 无水疱和坏死期静脉炎性反应期局部皮下组织出血或水疱形成水疱破溃组织苍白形成浅表溃疡 期组织坏死期局部皮肤变性坏死黑痂或深部溃疡肌腱 血管 神经外露或伴感染药物外渗发生原因:1、患者因素(1)小儿
3、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生好动,难于固定,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3)无法沟通的患者、昏迷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4)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5)肥胖患者:血管看不清、触不到,穿刺难度大。2、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
4、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护理对策:1、小范围外渗:(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 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2、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静脉 输液 治疗 安全管理 风险 防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