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课电子表格式教案合集.pdf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课电子表格式教案合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课电子表格式教案合集.pdf(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化课课时教案 第四单元第 1 课时 2009年 9 月 28 日 教学 内容 总第 20 课时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了解本文观点,学会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学 目标 知识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学习分析议论文的论证层次及观点。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 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重点 学习分析议论文的论证层次及观点。难点 本文的论证层次及中心论点。教法 引导合作探究点拨 教具 九上课本资料卡片轻巧夺冠 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板书问题,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2+1=?3+4=?导入本
2、节: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归纳: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布置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过渡句与段中的中心句。个别指导。当堂问题思考:(发放资料)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各自所用的段落?组织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及中心句,归纳文中的主要观点 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 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3 任何人都有创造力。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学生讨论,全班交流(用时 3 分钟)读课文,划出文中各段的中心语句,划出过渡段。小组间交流。思考问题。当堂交流,共同明确本文中作
3、者依次阐述的观点,找出各自所在的段落。(用时 15 分钟)自主阅读,归纳相关的内容,自主进行练习。情景导入,激发学 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探究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中心句及过渡句把握本文依次阐述的观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 学 过 程 点拨学生发言,引导明确:(一)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5-8段)1 引导阅读 5、6 段,归纳创造性思维所需的要素:渊博的学识;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2 点拨采用的事实论据。310、11 段所用的论据,引导明确。四组织学生探究课文各段间的关系,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第 3 个观点。点拨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文章最后
4、,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在资料卡片中划出结构图。当堂练习:轻巧50 页第 4、5 题;五布置作业:1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1+1=?4+9=?5+7=?6+18=?当堂交流问题,共同明确事实论据:约翰 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 7 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 8 段)(11 段)事实论据: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留意细小的想法并反复推敲,不断充实。(10 段)理论论据:是否具有创造力在于自己是否留意,意识到;(用时 15 分钟)共同归纳各段间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与归纳能力。掌握采用的论证方法及证明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5、。板书 设计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观点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 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3 任何人都有创造力。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问题:2(月)+1(月)=1(季度)论据:3(天)+4(天)=1(周)理论论据:引用 事实论据:约翰罗兰 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课后 反思 文化课课时教案 第四单元第 2 课时 2009年 9 月 29 日 教学 内容 总第 21 课时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梳理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 目标 知识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明确事例论据的
6、作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 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重点 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难点 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教法 引导合作探究点拨 教具 九上课本轻巧夺冠 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 过 程 一点评作业完成,从案例导入本节学习。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问题出在哪里呢?组织阅读课文第1 段,提出问题:本段
7、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点评发言,引导明确: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板书关键词。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布置阅读课文 2-13段,划出各段的中心句。个别指导。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结构,当堂完成结构图。个别学生板书。三布置学生探究文中所举的事例及各自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确事例与分论点间的关系。2 5 段:举例:王阳明,证明传明确作业完成,听评案例,个别发言。阅读课文第 1 段,明确问题,个别回答,共同明确中心话题。(用时 8 分钟)明确要求,自主阅读课文,划出各段中中心句,两人合作讨论本文的结构。代表板书结构图,其余点评,共同概括。(用时 15 分钟)找出文中所举的事例,结合上下文来分析要证明的观点
8、,个别作答,其余点评,共同明确。(用时 10 分钟)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 学 过 程 6 12 段:举例:自己,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四问题探究:1“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2 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组织学生自由发言,点拨明确:1“格物致知”出至 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2 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五课堂小结:本文中心论点提出方式开头部分;论证层次:总
9、分总;布置当堂练习:轻巧53 页 6、7 题;个别指导。作业:轻巧53-54页 1、2、8、9、10、11 题。作文:明确问题,找出问题 1所在的段落,提取关键信息来回答,问题 2 自由发言。(用时 8 分钟)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提出方式及论证层次关系,对比 13 课中相关的问题。当堂练习,个别问题质疑。明确课下作业。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掌握本文的论证层次及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板书 设计 应致总提出问题:(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论点)有知分(2 5)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格
10、精分析举例:王阳明 物神问(6 12)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题举例:自己 总解决问题:(13)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课后 反思 文化课课时教案 第四单元第 3 课时 2009年 9 月 30 日 教学 内容 总第 22 课时 15 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 掌握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采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 目标 知识 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重点 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难点“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认识本文先驳后立的论证层次。教法 引导合作探究点拨 教具 九
11、上课本轻巧夺冠 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 过 程 一从五柳先生传中文段的背诵导入本节。问题:“不求甚解”原意是什么?现在的含义是什么?点评导入本节。问题探究:1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2“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3 本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有什么作用?4 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二组织学生当堂交流问题,点拨所在的段落,明确答题要点:1 第四段,有两层;提出自己的观点,点拨论点的提出方式先驳后立;2 好读书是读书会意的前提;3 举例 5、6 段:普列汉诺夫曲解马克思的着作反面;诸葛亮独观大略的读书正面;听读课文,说说词语在文中的原意与现代汉语
12、听意思。明确要求,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资料明确问题,找出在文中所在的段落。结合上下文提取文中关键信息,自主练习。个别质疑。(用时 15 分钟)当堂交流问题,个别发言,共同明确本文的论点提出的方法及采用的论证方法。自主修改答题要点,个别问题质疑。(用时 10 分钟)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学习抓住中心句来梳理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明确事例运用及论证方法,学习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教 学 过 程 三归纳本文的观点读书要虚心;读书的方法不咬文嚼字;组织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主阅读培根的谈读书思考本文中主要观点。个别指导。点拨:读书的正确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读书的方法 读书
13、的益处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四课下练习:1 抄写本文中重点词语,并借助工具书解释其含义;2 轻巧56-57页中 5、7、8、9 题。布置假期作业:完成轻巧中第四单元 13、14课阅读;50 页 6-14题;54 页12-23题;阅读一本好书,整理你认为最精彩的描写或故事,写写你的评归纳本文的主要观点,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中主要观点。探究三个层次,共同明确主要问题。(用时 15 分钟)明确课下作业及练习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学习抓住中心句来梳理文章内容。板书 设计 15 不求甚解谈读书“不求甚解”含义:读书要虚心;读书的正确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读书的方法不咬文
14、嚼字;读书的方法 举例 5、6 段:反面正面读书的益处 对比论证 课后 反思 文化课课时教案 第四单元第 4 课时 2009年 10 月 9 日 教学 内容 总第 23 课时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节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炼文章的观点。教学 目标 知识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文中生词,提炼文章的观点。能力 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 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初步感知本文中作者对于反动论调的批判精神。重点 结合背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炼文章观点。难点 理解驳论文的要点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做为突破口的论证构思。教法 阅读探究点拨 教具 九上课本幻灯资料
15、 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 过 程 一点评假期作业,导入:2008年是“奥运年”,2009年 10 月 1 日是建国六十周年,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 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 导入本节,引导明确题目中的“自信力”的含义,展示资料,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二布置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段中的中心句、文中的过渡句或过渡段;个别指导学生的阅读与圈点。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问题探究:1 作者反驳了某些人的什么错误观点?反驳的理由各是什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找出反驳错误观点所用的段落 1-5段,提取其中的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九年级 第四 单元 电子表 格式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