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孟子》三章-【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df
《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孟子》三章-【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孟子》三章-【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单元 千古江山,人杰辈出。他们或睿智善辩,阐述人生理想;或忠于职守,勇担护国重任;或淡泊名利,追求诗意人生。让我们走进本单元,聆听古人的心声,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胸襟。单元概览 课题 作者 核心内容 主要特点 阅 读 策略 单元尾 孟子 三 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善用排比,富有气势 借 助 注释 和 工具书,整体 感 知课 文 内容大意。多 读 熟读,积累常 见 文言 词 语和;名言警句,提高 文 言文 阅 读能力 写作:表达要 得体 综合性 学习:身边的 文化遗 产 课外古 诗词诵 读 富貴不能淫 孟子借批驳景春的观点,阐
2、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通过列举事例,论述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理 愚公移山 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意志 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 周亚夫军细柳 司 马迁 记叙汉文帝巡视细柳军的故事,展现了周亚夫的“真将军”风范 详略得当 诗词 五首 饮酒(其五)陶 渊明 通过描绘田园生活,表现诗人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春望 杜甫 描述了安史之乱中诗人因守长安时的所见、所感 触景生情,意境深沉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意象新奇,画面鲜明 赤壁 杜牧 借
3、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 借物兴感,以小见大 渔家傲 李 清照 写梦中海天迷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表达对自由、光明的渴望 风格浪漫豪放 阅读 23孟子三章 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题目 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能施行仁政的君 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富贵不能淫 题目的意思是富贵不能使其迷惑。这是大丈夫所应具备的品质。以此为题,意蕴丰富,富有气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题目的意思是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以此为题,有点明中心的作
4、用。2.知识链接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孟子简介 孟子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磚,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基础知识 1.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
5、同“叛”,背叛)(2)往之女家(“女”同“汝”,你)(3)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4)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5)人则无法家拂士(“拂”同“粥”,辅佐)2.一词多义 天时不如地利(形容词,有利)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三里之城(名词,内城)城 城非不高也(名词,城墙)然而不胜者(连词,表转折,但是)而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连词,表顺承)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寡助之至(动词,到)之 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戒之日(代词,指出嫁的女子)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舜发于畎亩之
6、中(介词,从)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行拂乱其所为(动词,违背)拂 人则无法家拂士(动词,同“弼”,辅佐)目 了解孟子及孟子,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背诵课文。标 学习运用排比句式进行论辩的写法,品味文章气势恢宏的语言。导 感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航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发 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3.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震慑)(4)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7、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使动摇,使屈服)(6)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指犯错误)(7)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受到 震撼)4.古今异义(1)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5)与民由之(古义:遵从。今义:缘由。)(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今义:敌对的国家。)5.特殊句式(1)判断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非.也”表否定判.断)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表
8、判断)(2)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发”“举”在这里都有被动的意思,指被任用)(3)倒装句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心困,于虑衡,而后作”)课文研析精解读 文本解读原文译 注 文句解 读 1 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2“三里”“七里”言其小而易攻,“环而攻之”说明攻势猛烈,“不胜”指出攻方失败的结果,引出下文的议论。3 选取攻城的例子,以进攻一方的失利来阐明“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4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运用四个双重否定句组成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
9、方地理条件的优越,为下文结论做铺垫。5 选取守城的例子,从防守一方的失利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6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排比。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7 如何理解此处的“得道”?“得道”实际上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8 本文结尾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深化了全文主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得道”,即“得人心”的重要: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主旨。考点:对比论证及其作用 9 景春为什么称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景春是从
10、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的。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大权在握,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候,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在景春看来自然可称得上“大丈夫”。10 连用两个问句,不仅仅是对景春的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街、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子未学礼乎”,点明景春的错误在于考虑问题不合乎礼义之道。11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是“妾妇之道”。男子行冠礼,接受父亲的训导;女子出嫁,接受母亲的劝诚,对夫君言听计从,不敢有半点忤逆。像这样一味顺从、不知进言劝谏的做法,就是“妾妇之道”。在这里,孟子是把公孙衍、张仪看作此类人,包含着辛辣的讽刺。12 阐述“大丈夫”应有的做法,要合乎礼义之道,要堂堂正正地立于天地
11、之间,与“妾妇之道”形成鲜明对比。13 交代“大丈夫”应有的处世态度,从“得志”与“不得志”两个方面来说明。14 指出“大丈夫”应有的操守,不管面对怎样的处境,都要坚守自我。三个“不能”,语气坚决,富有气势。15 作者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何作用?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练,又都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貴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这就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6“故”字领起下文,表明由前面六例归纳出后面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17“必先”一词,突出下面所说的这些是造就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18 作者认
12、为人要成才必须经历一些磨难,这些磨难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行为(行拂乱其所为)三个方面。19 这里运用排比手法有何好处?从不同角度生动地描写了担当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磨难,句式短促有力,富有表现力。20 改正错误,战胜挫折,必须经过一番苦心焦虑,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21 这句话从正面说明忧困、挫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并由古代贤人推论到一般人。22 这句话从反面论证。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从反面说明了安乐无忧的弊害。22 谈谈第段的论证思路。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证国家没有旗鼓相当的对
13、手和外患就会灭亡的道理,最后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疑难探究 1.应该怎样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政”“民本”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顺应民心。这一观点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而且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也有借鉴作用。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主张,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 有时代的局限性。2.怎样理解富贵不能淫中“大丈夫”的深刻内涵?孟子眼中的“大丈夫”,不是以地位、权势、财富等外在条件为评判标准,而是与内在的品性相关联。孟子借“妾妇之道”
14、,暗讽公孙衍、张仪之流只知顺应君主,不顾仁义,为了达到目的而背信弃义。在孟子看来,这样的人哪怕身居高位,也算不得“大丈夫”。而真正的“大丈夫”,必以仁义道德为本,行事合乎规范,做人不容有缺,且不管身处何种境遇,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正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一种铮铮铁骨,这是一种浩然之气。孟子的“大丈夫”之说,闪耀着思想和人格的光辉,在历史曾鼓舞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教材解读 第六 单元 第二十三 教材 解读 2022 2023 学年 人教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351819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