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江苏省小高考地理人文地理部分(必修一二)知识点.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完整版)江苏省小高考地理人文地理部分(必修一二)知识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江苏省小高考地理人文地理部分(必修一二)知识点.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必修二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人口变化人口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2.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3.目前,欧洲、大洋洲和北美地区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保持在较低水平,其中德国和俄罗斯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4.人口自然增长的原因: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经济的发展5.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老龄化严重增长过快人口政策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计划生育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65 岁以上人
2、口占 7以上为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1.5)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1即 10为界)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3.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生率高高低死亡率高低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低高低4.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相关。5.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传统型。从总体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6.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原因: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发展计划生育政策
3、。人口的迁移人口的迁移1.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人口迁移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年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原因: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4.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之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80 年代后,受到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差异,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地到沿海吸引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医疗教育生活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备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经
4、济因素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决定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6.美国的人口迁移: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原因:新-1-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因素)7.7.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缓解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加当地收入,促进当地发展不利:劳动力和人才流失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对迁入地,有利:带来丰富的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不利: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就业、交通、住房)人口的合理容量人口的
5、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最大化)的大小受资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影响,其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其中,资源是制约人口环境容量的主要因素。3.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与城市化城市与城市化城市与城市化1.功能区形成的原因: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2.城市功能区类型: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注:功能区之间并
6、无明确的界限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3.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原因:接近最大消费群体交通便利4.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而形成的。布局: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区河流下游靠近河流远离城区(地价低)工业区纷纷向外搬迁的原因:降低成本,保护环境5.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分为: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7.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离市中心远近。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收入、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经济、行政、环境9
7、.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10.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该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局适当的卫生防护带。11.高级住宅区布局的原因:环境优美远离城区交通便利1.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城市人口规模3.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4.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通常是不固定的,也没有明确的界限。5.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少;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6.省会城市的服务范围一般覆盖周围各县乃至全省,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可扩展至全国。7.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资源交通
8、地理位置8.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9.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2-10.同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相互排斥的。什么是城市化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城市用地扩大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城市数量上升。3.城市化水平是由城市人口比重来表示的。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的初期阶段(30以下):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迅速,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
9、恶化等问题。城市化的后期阶段(70以上):城市化水平更高,发展趋势甚至停滞。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城市空洞化。逆城市化的原因:市区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2.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晚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化速度趋于停滞快速发展面临的的问题逆城市化过快城市化郊区城市化3.郊区城市化影响:劳动力过剩 环境质量下降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社会秩序混乱4.城市人口减少问题解决对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5.发达国家大多数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或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级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6.城市化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的影响
10、:热岛现象 生物多样性减少 城市内涝 水循环 水质下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社会秩序混乱热岛现象原因:人口集中,生活排放废热,工业排放废热。7.城市化问题对策: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大城市职能合理规划城市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区位的选择实质上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2.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中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 交通
11、 劳动力 政策 科技气候因素包括: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水热组合(雨热同期)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水文要素包括:流量(气候)、水位的季节变化(气候)、流速(落差)、含沙量(植被)、结冰期(温度)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实例:气候(温室大棚)地形(梯田)水源(水资源的扩流域调-3-配,喷灌滴管技术)市场(扩大)交通(更便捷)4.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分布:澳大利亚、中国珠江三角洲等地(基塘产业)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分布:东南、西南沿海地区.区位条件,自然:气候适宜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社会经济:市场广 交通便利 地广人稀 机械化水平高 政策支持.生产特点:机械化
12、水平高 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优点: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充分利用农时 对市场有很强的适应性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分布:东亚、南亚、东南亚(亚洲季风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集中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区位条件:自然: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社会经济: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 劳动力丰富 饮食习惯 历史悠久.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水利工程量大 小农经营 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水平低 科技水平低 商品率低.合理化建议,问题:水旱灾害频繁 机械化科技水平低生产规模小 工业化城市化占用大量耕地对策:兴修水利工程 加大科技投入 扩大生产规模 保护耕地商品
13、谷物农业(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乌克兰、中国东北地区.区位条件,自然:气候温和 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肥沃 水源丰富社会经济: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地广人稀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先进.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水平高 商品率高 专业化程度高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分布:中部平原区位条件、生产特点(同上)中国与美国区别美国热量充足,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家庭经营为主。大牧场放牧业.分布: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生产特点:商品率高 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水平高 专业化程度高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位条件,自然:气候温和 地形平坦社会经济:市
14、场广阔 交通便利 地广人稀 科技先进乳畜业.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主导因素为市场).区位条件,自然: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平坦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高,市场需求大 饮食习惯-4-.特点:商品率高 机械化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1.工业的区位条件: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水源、工业基础、科技、政策、个人情感2.工业类型:原料导向型工业(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市场导向型工业(啤酒、家具制造业)动力导向型工业(电解
15、铝工业)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服饰工业、电子装配工业)技术导向型工业(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3.相关的污染工业:4.工业之间的工业联系: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5.工业集聚的优势(目的):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降低生产成本 取得规模效益6.工业地域形成的两种情况: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工序上的工业联系)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工序+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7.工业城市形成的条件:内部工业联系比较复杂 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8.工业分散的优势(目的):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地域之间的
16、联系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1.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历史比较悠久 以丰富的煤铁资源为基础 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原料和能源消耗大 运输量大 污染严重-5-2.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煤铁等资源 市场 交通 水源3.传统工业区的问题:产品结构单一 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4.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改善环境 跨区域调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德国鲁尔区.区位条件:水源充足 煤炭丰富 水陆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衰落的原因: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世界性钢材过剩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产业结构单一 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
17、拥挤.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优化环境 跨区域调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辽中南工业区.区位条件:煤炭石油资源丰富 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劳动力丰富.问题:产业结构单一“三废”排放大,污染严重 资源枯竭,水资源严重短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调整工业布局 改善环境 开源节流 加大科技投入6.轻工业的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 以轻工业为主 生产高度专业化 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生产过程分散7.工业小区的优势:有助于加强专业化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8.高科技工业区的特点:从业
18、人员水平高 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高 产品面向世界市场9.高科技工业区一般条件:科技先进 环境优美 交通便利10.硅谷(地中海气候)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气候宜人 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 市场稳定 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交通布局及其影响交通布局及其影响1.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最灵活)水路运输(速度最慢 最便宜)航空运输(速度最快 最贵)管道运输优点运量大 速度快 运费较低机动灵活运量大 运费低速度快合二为一 运量大安全性能高 连续性强缺点短途运输成本高运量小 运费较贵速度慢 灵活性和连续性差自然条件影响大运量小 运费
19、高灵活性差2.交通运输方式正在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3.港口形成的条件,自然:水域为港湾 水深满足条件 风浪小 地形平坦社会经济:交通便利 依托城市 经济腹地广阔发达4.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和线是交通运输的基本要素,受到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5.交通线的意义:促进沿线资源开发 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加强地区间的联系 合理布局路网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边远地区)6.高铁的意义: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发展 促进区域联系 合理布局路网 提高交通运输效率-6-7.一个地区主要交通方式的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新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和衰落会带动空间形态的变化。
20、8.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表现在聚落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9.交通运输对一个地区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的影响: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10.交通运输还会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很多商业网点(如大型综合商场、超级市场)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如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应选择在市中心。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一、.人地关系人地关系阶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版 江苏省 高考 地理 人文地理 部分 必修 一二 知识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