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案_1.pdf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案_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案_1.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5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重点难点 1 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 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来指导学生评点课文。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
2、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 陈风 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
3、的诗,不胜枚举。2/5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 罗摩衍那。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
4、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第1 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
5、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 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本文 3/5 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第2、3、4、5 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 小节是一个过渡,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五 年级 语文 下册 故乡 明教 _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