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列举法求概率说课稿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列举法求概率说课稿教案.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三课时)说课稿义务教育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第二十五章第二节用列举法求概率(P146-156)湖南师大附中曾 辉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三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教法分析、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对本节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1 1、内容分析:、内容分析:用列举法求概率是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第二节,本节内容分四课时完成,本次课设计是第三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学习用列表法和树形图法求概率。2 2、地位与作用:、地位与作用: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初中教材增加了这部分内容。了解和掌握一些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是学生初中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是高中进一步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3 3、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列表法或树形图法计算事件的概率。4 4、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列举,解决较复杂事件概率的计算问题。2 目标分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确定以下三方面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用列表法、画树形图法计算概率,并通过比较概率大小作出合理的决策。2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实验、列表
3、、统计、运算、设计等活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事件,计算其发生的概率。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3、情感与态度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交流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3 过程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定为以下五个环节:创设情景,发现新知自主分析,再探新知应用新知,深化拓展归纳总结,形成能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3.1 创设情景,发现新知图 1教材是通过P151P1
4、52 的例 5、例 6教学过程五环节来介绍列表法和树形图法的。例 5(教材 P151):同时掷两个质地均匀的骰子,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1)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同;(2)两个骰子的点数的和是 9;(3)至少有一个骰子的点数为 2。这个例题难度较大,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有36 种。若首先就拿这个例题给学生讲解,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在这里,我将新课的引入方式改为了一个有实际背景的转盘游戏(前一课已有例作基础)。(1)创设情景引例:为活跃联欢晚会的气氛,组织者设计了以下转盘游戏:A、B 两个带指针的转盘分别被分成三个面积相等的扇形,转盘 A 上的数字分别是 1,6,8,转盘 B 上的数字分别
5、是 4,5,7(两个转盘除表面数字不同外,其他完全相同)。每次选择2 名同学分别拨动 A、B 两个转盘上的指针,使之产生旋转,指针停止后所指数字较大的一方为获胜者,负者则表演一个节目(若箭头恰好停留在分界线上,则重转一次)。作为游戏者,你会选择哪个装置呢?并请说明理由。16847【设计意图】选用这个引例,是基于以下考虑: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联欢晚会为背景,创5设转盘游戏引入,能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力,进入情境。(2)学生分组讨论,探索交流在这个环节里,首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探索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图 2 联欢晚会游戏转盘学问题,即:“停止转动后,哪个转盘指
6、针所指数字较大的可能性更大呢?”由于事件的随机性,我们必须考虑事件发生概率的大小。此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看转盘AB动画,同学们会发现这个游戏涉及 A、B 两转盘,即涉及 2 个因素,与前一课所讲授单转盘概率问题(教材P148例 2)相比,可能产生的结果数目增多了,列举时很容易造成重复或遗漏。怎样避免这个问题呢?实际上,可以将这个游戏分两步进行。于是,指导学生构造表格(3)指导学生构造表格A B168457首先考虑转动 A 盘:指针可能指向 1,6,8 三个数字中的任意一个,可能出现的结果就会有 3 个。接着考虑转动 B 盘:当 A 盘指针指向 1 时,B 盘指针可能指向 4、5、7 三个数字中的
7、任意一个,这是列举法的简单情况。当 A 盘指针指向 6 或 8 时,B 盘指针同样可能指向 4、5、7 三个数字中的任意一个。一共会产生 9 种不同的结果。【设计意图】这样既分散了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兴趣,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4)学生独立填写表格,通过观察与计算,得出结论(即列表法)A B1684(1,4)(6,4)(8,4)5(1,5)(6,5)(8,5)7(1,7)(6,7)(8,7)从表中可以发现:A 盘数字大于 B 盘数字的结果共有 5 种。54P(A 数较大)=,P(B 数较大)=.99P(A 数较大)P(B 数较大)选择 A 装置的获胜可能性较大。在学生填写表格过程中,注意向学生
8、强调数对的有序性。由于游戏是分两步进行的,我们也可用其他的方法来列举。即先转动盘,可能出现1,6,8 三种结果;第二步考虑转动盘,可能出现 4,5,7 三种结果。(5)解法二:开始A 装置168由图知:可能的结果为:(1,4),(1,5),(1,7),(6 6,4),(6 6,5),(6,7),(8 8,4),(8 8,5),(8 8,7)。共计 9 种。54P(A 数较大)=,P(B 数较大)=.99P(A 数较大)P(B 数较大)选择 A 装置的获胜可能性较大。然后,引导学生对所画图形进行观察:若将图形倒置,你会联想到什么?这个图形很像一棵树,所以称为树形图(在幻灯片上放映)。列表和树形图
9、是列举法求概率的两种常用的方法。【设计意图】自然地学生感染了分类计数和分步计数思想。3.2 自主分析,再探新知通过引例的分析,学生对列表法和树形图法求概率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两种方法,我选用了下列两道例题(本节教材P151P152的例 5 和例 6)。例 1:同时掷两个质地均匀的骰子,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1)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同;(2)两个骰子的点数的和是 9;(3)至少有一个骰子的点数为 2。例 1 是教材上一道“掷骰子”的问题,有了引例作基础,学生不难发现:引例涉及两个转盘,这里涉及两个骰子,实质都是涉及两个因素。于是,学生通过类比列出下列表。第 2 个1第 1 个123
10、456(1,1)(2,1)(3,1)(4,1)(5,1)(6,1)(1,2)(2,2)(3,2)(4,2)(5,2)(6,2)(1,3)(2,3)(3,3)(4,3)(5,3)(6,3)(1,4)(2,4)(3,4)(4,4)(5,4)(6,4)(1,5)(2,5)(3,5)(4,5)(5,5)(6,5)(1,6)(2,6)(3,6)(4,6)(5,6)(6,6)23456由上表可以看出,同时掷两个骰子,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36 个,它们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由所列表格可以发现:(1)满足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同(记为事件 A)的结果有 6 个,即(1,1),(2,2),61(3,3),(4,4),(5,
11、5),(6,6),所以 P(A)=。366满足条件的结果在表格的对角线上(2)满足两个骰子的点数的和是 9(记为事件 B)的结果有 4 个,即(3,6),(4,5),41(5,4),(6,3),所以 P(B)=。369满足条件的结果在(3,6)和(6,3)所在的斜线上11(3)至少有一个骰子的点数为 2(记为事件 C)的结果有 11 个,所以 P(C)=。36满足条件的结果在数字 2 所在行和 2 所在的列上接着,引导学生进行题后小结:当一个事件要涉及两个因素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通常采用列表法。运用列表法求概率的步骤如下:列表;m通过表格计数,确定公式 P(A)=中 m 和 n 的值
12、;nm利用公式 P(A)=计算事件的概率。n分析到这里,我会问学生:“例 1 题目中的“掷两个骰子”改为“掷三个骰子”,还可以使用列表法来做吗?”由此引出下一个例题。例 2:甲口袋中装有 2 个相同的球,它们分别写有字母A 和 B;乙口袋中3 个相同的球,它们分别写有字母 C、D 和 E;丙口袋中 2 个相同的球,它们分别写有字母 H 和 I。从三个口袋中各随机地取出 1 个球。(1)取出的三个球上恰好有 1 个、2 个和 3 个元音字母的概率分别为多少?(2)取出的三个球上全是辅音字母的概率是多少?例 2 与前面两题比较,有所不同:要从三个袋子里摸球,即涉及到 3 个因素。此时同学们会发现用
13、列表法就不太方便,可以尝试树形图法。本游戏可分三步进行。分步画图和分类排列相关的结论是解题的关键。甲乙AB从图形上可以看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 12 个,即:CA ADA AEA AA AA AC CC CD DD DE E丙H HHI(幻灯片上用颜色区分)H HII IIH HHI IHA AE EI IB BC CH HCB BDB BEB BB BC CD DD DE EHII IIH HHI IHH HIB BE EI I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1)只有一个元音字母的结果(黄色)有 5 个,即 ACH,ADH,BCI,BDI,BEH,所以5P;(一个元音)12有两个元音的结果(白
14、色)有 4 个,即 ACI,ADI,AEH,BEI,所以P(两个元音)全部为元音字母的结果(绿色)只有 1 个,即 AEI,所以P(三个元音)41;1231。1221。126(2)全是辅音字母的结果(红色)共有2 个,即BCH,BDH,所以P(三个辅音)通过例 2 的解答,很容易得出题后小结:当一次试验要涉及 3 个或更多的因素时,通常采用“画树形图”。运用树形图法求概率的步骤如下:(幻灯片)画树形图;m列出结果,确定公式 P(A)=中 m 和 n 的值;nm利用公式 P(A)=计算事件概率。n接着我向学生提问:到现在为止,我们所学过的用列举法求概率分为哪几种情况?列表法和画树形图法求概率有什
15、么优越性?什么时候使用“列表法”方便,什么时候使用“树形图法”更好呢?【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方法的理解,更好的认识到列表法和画树形图法求概率的优越性在于能够直观、快捷、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有利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3.3 应用新知,深化拓展为了检验学生对列表法和画树形图法的掌握情况,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我选择了教材 P154 课后练习作为随堂练习。(1)经过某十字路口的汽车,它可能继续前行,也可能向左或向右,如果这三种可能性大小相同。三辆汽车经过这个十字路口,求下列事件的概率:三辆车全部继续前行;两辆车向右转,一辆车向左转;至少有两辆车向
16、左转。随堂练习(1)是一道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交通问题,可用树形图法来解决。(2)在 6 张卡片上分别写有 16 的整数,随机地抽取一张后放回,再随机地抽取一张,那么第二次取出的数字能够整除第一次取出的数字的概率是多少?通过解答随堂练习(2),学生会发现列出的表格和例1 的表格完全一样。不同的是:变换了实际背景,设置的问题也不一样。这时,我提出:我们是否可以根据这个表格再编一道用列举法求概率的题目来呢?为了进一步拓展思维,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在前面的引例中,转盘的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你能把它改成一个公平的游戏吗?【设计意图】以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
17、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3.4 归纳总结,形成能力我将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方面来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要求每个学生在组内交流,派小组代表发言。【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感受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增强自信,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依据。3.5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促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在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里作如下安排:(1)必做题:书本 P154/3,P155/4,5(2)选做题:请设计一个游戏,并用列举法计算游戏者获胜的概
18、率。研究性课题:通过调查学校周围道路的交通状况,为交通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等。【设计意图】通过教学实践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把动脑、动口、动手三者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协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4 教法分析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过程中特别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励、启发、引导学生在探索和研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例如:1 1、情境激智法:、情境激智法: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2 2、自主探究法:自主探究法:从发现问题、探究方法、解决问题到归
19、纳总结,很多环节都是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自主活动;3 3、以用促学法:、以用促学法:从引例、例题、练习、思考题到课题研究,无一不体现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学。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参与活动。4 4、设疑求新法:、设疑求新法:设立“选择哪个装置呢?”、“游戏规则公平吗?”等疑问,要求学生设计游戏规则和提出合理建议,激励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参与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生动地呈现图片和游戏过程,加强课堂的趣味性以及生动性。同时及时、完整地展示了解题过程,既加大课堂信息量,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我非常重视运用神态、手势和语言对学生进行即兴评价,让他们在充分自信的状态下完成学习过程。5 评价分析(1)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以发展思维过程为主线,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思维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引导训练,随堂训练、拓展训练,把问题逐步引向更高的深度和广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很好地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3)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重视概念的提取过程,知识的形成、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获取新知识和新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认真贯彻了国家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浅认识,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各位老师的指导,谢谢大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