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pdf
《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及答题技巧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及答题技巧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一、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文章的主要内容题型题型 1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题型题型 2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答题技巧:答题技巧:()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
2、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格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途径及格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途径及格式:格式格式 1 1:1 1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即谁做了什么。谁做了什么。2 2 表现了表现了(赞美了、赞美了、揭示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3 3 抒发了作者的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的感情。格式格式 2 2:略式:
3、人物略式:人物+事件事件详尽式:详尽式:(时间(时间+地点)地点)+人物人物+起因起因+经过经过+结果结果谁谁+做了什么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结果怎么样谁谁+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结果怎么样谁谁+在什么时间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结果怎么样二、线索二、线索1.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抒情线索贯穿全文。2.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3
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线索展开故事情节。4.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5.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转换为叙事线索
5、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6.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子明线与暗线明线与暗线所谓明线,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它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
6、是主线或副线。所谓暗线,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索。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答题格式:答题格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三、题目的理解三、题目的理解标
7、题的含义和作用:(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 1)把握象征意义;()把握象征意义;(2 2)语带双关;()语带双关;(3 3)作者感情)作者感情的出发点;(的出发点;(4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 5)文章线索;()文章线索;(6 6)文眼;揭示文章)文眼;揭示文章中心;(中心;(7 7)吸引读者、新颖;()吸引读者、新颖;(8 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分析作用。题型题型 1 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XX”的作用。”的作用。题型题型 2 2:题目“:题目“XXXX”的含义是什么?”
8、的含义是什么?题型题型 3 3:文章以“:文章以“XXXX”为题,有哪些好处?”为题,有哪些好处?答题技巧:答题技巧:1 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深层义:(、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深层义:(1 1)把握象征)把握象征意义;(意义;(2 2)语带双关。)语带双关。2 2、题目的作用(好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题目的作用(好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交代了描写对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点明线索;揭示文交代了描写对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点明线索;揭示文章主旨。章主旨。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
9、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四、写景顺序四、写景顺序写景的顺序有写景的顺序有 1 1按方位的顺序写(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往下,则按方位的顺序写(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往下,则前到后等等);前到后等等);2 2按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写(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再写全景);按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写(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再写全景);3 3按时间顺序写(可以是春、夏、秋、冬的不同变化,也可以景物形成的过程按时间顺序写(可以是春、夏、秋、冬的不同变化,也可以景物形成的过程介绍)。介绍)。五、描写景物的角度五、描写景物的角度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
10、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我们在阅读时,要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我们在阅读时,要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面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六: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六: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1.1.文章段落之开头的作用文章段落之开头的作用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对上: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对上: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开门见山
11、,点出文章的主题;本身:渲染气氛;或突出表现了本身:渲染气氛;或突出表现了对下: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下: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照(或相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2.文章段落之中间段落的作用文章段落之中间段落的作用(总括)过渡,承上启下。(总括)过渡,承上启下。(具体)内容上、结构上作答(具体)内容上、结构上作答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结合手法)上承(或照应),下启(或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结合手法)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文章由转为呼应)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
12、文章由转为3 3文章段落之结尾段落的作用文章段落之结尾段落的作用结构上:或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或者使文章前后照应;或者层层深结构上:或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或者使文章前后照应;或者层层深入入,总结全文。总结全文。内容上:内容上:直白类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深化的主旨,强化作者的观点。深化的主旨,强化作者的观点。含蓄类含蓄类-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记叙文 阅读 理解 常见 考点 答题 技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