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菏泽市巨野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pdf
《2021年菏泽市巨野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菏泽市巨野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 年菏泽市巨野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现代文阅读 I(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 年 1 月 15 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 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 1918 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 年 8 月 14 日
2、,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 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1919 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为了追随罗素,徐志
3、摩于 1920 年 9 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英国的不少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21 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
4、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1922 年 10 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 1921 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 7 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 1923 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
5、“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 年 11 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徐志摩就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
6、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相关链接】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
7、思的一项是 A.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人,与徐申如长远的教育眼光及对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B.徐志摩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追随罗素等,都强有力地证明了他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C.徐志摩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诗文创作等领域颇有建树。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 20 世纪 20 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其影响的广泛程度而言,并不如新月社。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B.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
8、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C.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并非同等重要。D.作为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徐志摩也是著名的散文家,相比之下其诗歌创作更得同时代名家的青睐。E.对徐志摩这样一位思想性格复杂多变的文化名人,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而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3.徐志摩取得人生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和分析。(二)现代文阅读 II(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
9、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
10、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
11、,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
12、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着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着车进去看看。我告别了老街坊,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悲伤也成
13、享受。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选自史铁生作品集)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学、获奖更重要。D.“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5.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
14、么特别的作用?6.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三)现代文阅读 III(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合同的看法。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 2000 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制度沉淀。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周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术制作傅别、书契和质剂三种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
15、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吐鲁番出土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 600 年间买卖、借货、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历史还记载,北宋时为了减少契约纠纷,曾经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統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体现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葳、乡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
16、程度的记载。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丰富多样的契约文本中,这些文本是我们今天了解我国传统契约制度的活化石。由于传统契约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如尺牍双鱼 五车万宝全书等。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署名为信”“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一诺千金”“言必信”是传统社会崇尚的道德品质。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
17、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官府视之为民间细故。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传统社会“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传统社会的乡规民约中也积累了大量对契约争议进行调解的习惯。(摘编自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契约就是今天的合同,其中展现的契约观念,仍影响着现代人对合同的看法。B.传统契约制度存在于我国传统社会中,在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方面都有所体现。C.传统契约往往是由职业代书人书写,因为其
18、有一套格式和内容要求。D.传统契约历史悠久,其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记录了贵族之间的某些财产交换行。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体从传统契约实践的历史、契约制度、契约观念三个方面展开论证。B.文章第二段依据时间顺序叙述了传统契约从西周到南宋的历史发展。C.文章引用尺牍双鱼 五车万宝全书以说明契约精神在明清的显著提升。D.除第一段之外,以下四段均采用总分式结构,使得文章论证思路清晰条理。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传统契约的记载方式不断发展,由青铜礼器铭刻到竹木制作,再到纸质书写和印制。B.北宋时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的出现,减少了契约纠纷
19、的发生。到南宋时期契约已广泛使用。C.只有拥有“署名为信”“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才能保证契约的订立。D.如果发生契约争议,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对此可寻有大量的调解记载。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内侍走马承受举劾一路以钱半给军衣非是,自转运使、郡守
20、以下皆罢。根言:“东南军法与西北殊,此事行之百五十年矣。帅守、监司,分朝廷忧,顾使有罪,犹当审处,岂宜以小奄尺纸空十郡吏哉?”诏皆令复还。洪州失官赐,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大观中,入对言:“陛下幸涤烦苛,破朋党,而士大夫以议论不一,观望苟且,莫肯自尽。陛下毁石刻除党籍与天下更始而有司以大臣仇怨废锢自如为治之害莫大于此愿思所以励敕之”即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根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须匮乏,边备缺
21、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节选自宋史张根传)注貤:通“移”。转移;转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毁石刻/除党籍/与天下更/始而有司以大臣仇怨/废锢自如/为治之害/莫大于此愿/思所以励敕之/B.陛下毁石刻/除党籍/与天下更/始而有司以大臣仇怨/废锢自如/为治之害/莫大于此/愿思所以励敕之/C.陛下
22、毁石刻/除党籍/与天下更始/而有司以大臣仇怨/废锢自如/为治之害/莫大于此/愿思所以励敕之/D.陛下毁石刻/除党籍/与天下更始/而有司以大臣仇怨/废锢自如/为治之害/莫大于此愿/思所以励敕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仕,“致”,获得;“仕”可解释为官职、职位。致仕即获得官职。B.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用来借指帝王住所。C.朋党,指集团,派别,多因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D.诏,皇帝颁发的命令,一般以制式文书的形式发布,称“诏书”或“诏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根很有才华,很有孝心。张根刚满二十
23、岁,就考取了进士;因为家有四亲,张根请求把父母的恩赐改封给祖父祖母,而把妻子的封诰转赠给母亲。B.张根请求减赋,救济流民。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他鉴于当时水灾频发,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C.张根明辨事理,正直敢言。洪州官府中赏赐物品失盗后将上千兵吏逮捕审讯,张根认为这是有关部门不仔细察管的过错,不应该抓捕无罪的人。D.张根触怒权贵,遭到贬谪。张根因触犯了权贵们利益,权贵们罗织罪名,说张根责罚信州监酒官,又说张根诋毁常平法,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顾使有罪,犹当审处,岂宜以小奄尺纸空十郡吏哉?(2)今
24、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须匮乏,边备缺然(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注:这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的一首词。长杨赋:汉扬雄所作。常把扬雄看做怀才不遇的人。14.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一句,“晨飘”与“傲语”对举,表明从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只有凄清萧瑟的景象。这就充分渲染了时代气氛,和词人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应。B.“黯黯”一句,既是实写,也以“长安”借指南宋京城临安。C.诗人想乘着小船归
25、隐江湖,只是担心自己的一卷兵书无人可以托付。D.全诗抚今追昔,今昔交织,回环往复,写得神完气足。15.词中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氓中女子借“_,_”来比喻任何事物都是有界限的,同时也反衬出男子的变化无常。(2)屈原在离骚中用“_,_”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4)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 兰亭集序 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菏泽市 巨野 一中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卷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