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莆田五中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pdf
《2021年莆田五中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莆田五中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 年莆田五中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现代文阅读 I(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 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还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转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每一个人都诞生并生活在一定家庭之中,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风。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和行为传授等随时消失的无形部分,有形的部分以家训、家谱等为载体,固然有助于家族文化的传递和弘扬;无形的部分如长辈的言谈等虽
2、然往往随生随灭,但它多半留在后辈心中,对家族成员的成长和家族风气形成同样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观念,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家国同构理念,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价值观念等高度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毋宁说,众多家训、家谱所传
3、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与传家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清代宰相张廷玉作王氏族谱序说:“故君子之用心,必将使人知族人之成本于一气,则孝弟亲睦之意,油然自生。而婚姻洽比之风,因之可以浙及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风俗之美,教化之成,未尝不由于是。此谱牒之设所为深有功于世道,而君子详慎之不敢忽也。”社会风俗之美,正是通过“由一
4、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的形式,逐步改善并蔚成风尚。以家训、家谱为主干的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内涵相异,但两者的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谈论的中心都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兴家立业等问题,而得出结论或者说给出的答案,又十分相近。君子文化为什么能够沉入并浸透历代家训家谱而成为普通百姓广泛认同的价值导向?为什么历代世家望族的家训、族谱等总是以君子文化为主调凸显家族文化特色?其原因和奥秘都在这里。(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家风通常可以理解为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积淀并形成的某种价值
5、观念和德行风尚。B.不同时代、不同家族的家谱家训,虽然形式各具自己的家族特色,但宣扬的具体内容基本一致。C.在家谱家训中,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等教导的建立基础都是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D.家族文化之所以能够与君子文化融合,是因为家族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核心理念源自君子文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家谱家训与君子文化的密切关系为立论基础,提出家谱家训可以传承君子之风的观点。B.文章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意在强调家风中的无形部分对家风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C.文章第三段基于“家国同构”理念,阐明了家与国之间、优良家风与君子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D.文章第四段
6、通过引用文献资料进一步阐释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作用,说服力较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文化可以浸透家谱家训,使传统伦理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B.对于如何立身处世,君子文化和家族文化所给的答案都是励志勉学和精忠报国。C.世家望族的家谱家训以君子文化为主调而凸显家族文化特色,这种情况并不罕见。D.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君子文化,未来还将潜移默化地滋润中华儿女的心田。(二)现代文阅读 II(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
7、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
8、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 84 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 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烟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
9、情、胸怀和作为。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
10、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 年 5 月 13 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
11、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
12、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6.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现代文阅读 III(15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
13、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
14、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
15、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
16、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适得其反。(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吟诵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
17、;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B.吟诵是一种律动,它先于文字。诗人需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只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才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的。C.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这是因为文字不同。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变化了,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D.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的不同,自我调控声音的高低快慢。但是据其变化,吟诵的抑扬顿挫要大体一致。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两段首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接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前提做了具体的论
18、述。B.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C.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作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D.文章围绕“吟诵”,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紧凑,论证严密。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吟诵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利于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和感应,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有利于对读诵节奏平仄的把握。B.中国吟诵最初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停顿;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是
19、单音独体。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音节,中国吟诵也是如此。C.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它需要根据个人理解,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吟诵出来。D.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它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这一工作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司隶、益州并命郡举孝廉,辟司空
20、掾,皆不就。阳嘉二年,有地动、山崩、火灾之异,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固到,遣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臧秽。赐等惧罪,遂共重赂大将军梁冀,冀为千里移檄,而固持之愈急。冀遂令徙固为泰山太守。时泰山盗贼屯聚数年,郡兵常数千人,追讨不能制。固到,悉罢遣归农,但选留任战者百余人。以恩信招诱之。未满岁,贼皆弭散。迁将作大匠。及冲帝即位,以固为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时太后以
21、比遭不造,委任宰辅,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而梁冀猜专,每相忌疾。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固与文、鲔共为妖言,下狱。门生渤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斧锧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时年五十四。(节选自后汉书黄琼李固传)【注】不造,不幸。指汉顺帝死后,冲帝、质帝都只作了一年皇帝就死了之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 B.于是贼帅夏密
22、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 C.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 D.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徒,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西汉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三公。东汉时改称司徒。B.坟籍,三坟 五典相传为我国最古老的书籍,后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C.阳嘉,东汉顺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
23、由汉武帝首创,始创年号为武帝。D.门生,东汉时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东汉中后期,渐与宗师形成私人依附关系,门生要以君臣父子之礼事宗师。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固好学多识,让人仰慕。他幼年时非常好学,深入研究典籍,结交英雄豪杰。四方有志之士,多仰慕他的风采,来向他学习。B.李固不畏权贵,刚直不阿。他上奏揭发南阳太守高赐等人贪赃枉法的事,梁冀为此事派人急行千里传送赦免高赐等人的公文给李固,而李固追究这件事越发紧急。C.李固忠于职守,治贼有方。他在泰山任上,派遣官吏慰问境内百姓,赦免那些盗贼以前犯下的过错,让他们重新开始。D.李固很有名德
24、,遭人忌恨。他作宰相时,匡正朝弊,多被采用,深得民心,却遭到了梁冀的猜忌,梁冀借机诬陷他,把他投入了监狱,最终把他杀掉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司隶、益州并命郡举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2)固到,悉罢遣归农,但选留任战者百余人。以恩信招诱之。未满岁,贼皆弭散。(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书陆放翁诗卷后(节选)林景熙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注林景熙是南宋的遗民。镜曲:镜湖边。镜湖在陆游家乡绍兴。盟鸥沙:与鸥鸟为
25、友,指过隐居生活。月氏(ru zh);古西域国名。汉书.张骞传载匈奴破月氏国,把国王的头做饮器。此以月氏代指金国。青山一发,源于苏轼“青山一发是中原”(澄迈驿通潮阁)。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都赏花,建溪饮茶.让人感受到陆游宦游生活的自在和心情的舒畅。B.陆游在太平时代担任官员,未能战场建功,晚年隐居,令人叹惋不已。C.“蒙蒙”情景交融,远处青山蒙蒙,引发哀愁,借此表达了陆游的情感。D.本诗抒发了读陆诗的感触,林景熙借陆放翁的经历,抒发自己亡国之痛。15.诗中的陆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6.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莆田 中高 语文 期中考试 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