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专题0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 09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基础应用篇】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A区域农业比较发达 B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 C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依据农时种植相应的农作物,没有反映出农业的区域化,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农民依据农时种植相应的农作物,表明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故
2、 B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的提倡,故 C 项错误;材料小麦、大豆都属于传统农作物,种类没有明显增多,故 D 项错误。2.(2020天津高考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答案】D【解析】据所学井田制的知识可知,其为土地国有制,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故选 D 项;既然是在井田制的前提下实行的,那么私田也是不允许进行
3、交易买卖的,排除 A项;材料并未提及私田产品的归属问题,从材料“三年一换土易居”的规定中无法看出其收获是否全部上缴国家,排除 B 项;小农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属国有制,排除 C 项。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右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工程是()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答案】B 【解析】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不是灵渠,故 A 项错误;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故 B 项正确;郑国渠是郑国主持修建的,故 C 项错误;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 95 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
4、,因人而名,故名白渠,故 D 项错误。4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 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 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 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答案】C【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古代纺织业发展变迁,故 A 项错误;棉纺织业的进步,不能表明丝织业的地位下降,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南宋始见棉字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表明棉纺织业进步,被大众所接受,可推知民众衣被原料发生变化,故 C 项正确;材料所述为个例,不能推知
5、普遍结论,故 D 项错误。5.一说“china”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A粉彩瓷 B黑瓷 C青花瓷 D白瓷【答案】D 【解析】唐朝,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行销海内外,故选 D 项;粉彩瓷是清代典型的瓷器类型,排除 A 项;唐代黑瓷多见于山西河南一带,如浑源窑、交城窑、鲁山窑,排除 B 项;青花瓷是元代彩瓷的典型瓷器类型,排除 C 项。6.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答案】
6、B【解析】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A、C、D 都不符合史实,故 B 项正确。7.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B绒棉、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答案】A 【解析】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故 A 项正确;绒锦、织金绒、天鹅绒出现在元明时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B 项错误;C 项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元代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7、 D 项错误。8秦汉时期,实行百工长期服役的制度,官府奴婢、刑徒和更卒(官府征发服役者)是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百工番役(轮番服役)和工匠雇借制度。这一变化()A说明工匠对国家依附关系的松弛 B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D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扩大【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工匠长期服役到轮番服役和雇借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的束缚性逐渐减弱,故 A 项正确;由材料可知这一变化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手工业技术及社会分工,排除 C、D 两项。9货币一般被认为是用于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下列有关货币的说法错误的是()A秦
8、朝曾经用图 1 中的货币来巩固其统治 B图 2 中货币最早可能铸于唐朝开元年间 C北宋政府曾经一度推广图 3 中的货币 D他们的使用都有利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铸半两钱统一货币,巩固统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所学,开元通宝唐初就已经铸造,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所学北宋真宗年间,交子获得政府认可,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半两钱实行货币统一、开元通宝确立货币规范、交子开创纸币先河,这些货币都推动经济发展,故 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0.(2020.1浙江高考5)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
9、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答案】B【解析】两宋城市坊市制度瓦解,“更为开放”,突破了空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经营,故选 B 项;A 项只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排除 A 项;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排除 C 项;材料反映出原有“市”的管理没有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因此须要突破原有限制,排除 D 项。11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
10、,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B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C区域之间市场需求有很大不同 D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地方市场【答案】D【解析】题干提及的是商品交换的变化,不涉及区域间贩运贸易,故 A 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及了两个地方的商品比较出名,不能推及为较为普遍,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市场的不同需求,故 C 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景德镇的瓷器远销国内市场,佛山镇的铁锅在全国各地都有销售,说明此时商品交换不再局限于地方市场,故 D 项正确。12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都设
11、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征舶税、收舶货等。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见,宋元时期()A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 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D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据材料“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制定了市舶则法”“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可知政府规范海外贸易,故选 D 项;依据所学,宋元时期放松对于商业的限制,海外贸易发达,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规范海外贸易,未涉及内外贸易是否平衡,排除 B 项;依据所学,唐朝时已设
12、立对外贸易的机构,排除 C项。13.(2020江苏高考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 4 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答案】D【解析】“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 4 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表明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选 D 项;“
13、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表明农村出现雇佣劳动现象,但是无法得出基本普及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排除 B 项;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材料没有涉及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排除 C 项。14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 1000 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 280 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 188%。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答案】A【解析】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 280 余
14、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 188%,表明盐商经济实力增强后,对教育投资,谋求社会地位的提高,故 A 项正确;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B 项错误;士贵商贱观念在清朝前期依然存在,故 C 项错误;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D 项错误。15福建浦城仙霞古道号称“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是唐朝以来浙、闽间的商旅要道,宋元时期渐趋衰落,明清时期转为兴盛。这源于()A闽浙赣三地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手工工场的出现推动南北交流 C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倭患的严重 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措施的影响【答案】D【解析】由材料及所学,可知这条道路是闽浙通商之用,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可以从海上贸
15、易,而明清实行海禁,只能再从陆上进行了,故选 D 项;A 项与“宋元时期渐趋衰落”矛盾,排除 A 项;闽浙地区均属于南方,不存在南北交流问题,排除 B 项;“倭患”在明朝时最为典型,清朝无此类问题,排除 C 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6 题 16 分,第 17 题 24 分,共 40 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 分)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材料二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
16、本身就是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6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10 分)【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
17、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营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6 分)(2)表现: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4 分)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6 分)【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列举商业发展的表现事例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结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绝,思想上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外文化交流少,仅限于知识分子和传教士;第二小问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
18、学归结即可。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材料一 阶段 对外贸易的主要表现 第一次经济 繁荣时期 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海路处于萌芽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横穿欧亚大陆,成为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西汉对外开放以后,石榴、葡萄、苜蓿等十几种植物从西域引进,中国的冶铁、凿井等技术也被传到西方 第二次经济 繁荣时期 唐宋时期,朝贡贸易具有强烈的经济色彩,“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宋朝统治者一直把海外贸易看作利国利民的大事,我国古代以丝绸之路为主的陆路对外商道逐渐让位于东南海道 第三次经济 繁荣时期 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绝唱,从康熙时期以后,只有广州一地准许接待外商,陆上
19、丝绸之路不再畅通。明朝遵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往往赏赐数量惊人,清政府继续坚持这种理念 据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整理 材料二 英国商人开拓海外市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5 世纪末,世界贸易路线的变迁让英国的商港猛增,西欧各国商人在此云集,这些商港贸易主要掌握在冒险商人公司手中。16 世纪 50 年代以后,在英国政府战争和外交手段的积极支持下,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北美等市场,形成了一个世界市场网络。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使英国从印度获得的资金在 1 亿英镑到 10 亿英镑之间。英国人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民地的原材料和木材,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获利甚巨。到 17 世纪末,
20、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出现。摘编自李新宽英国重商主义经济体制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6 分)(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 1517 世纪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10 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8 分)【答案】答案:(1)变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由以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由以经济目的为主到以政治目的为主。(6 分)(2)不同:中国严格限制,英国鼓励、扶植;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萎缩,英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属于区域性贸易,英国的对外贸易属于世界性贸易;中国通
21、过和平方式进行贸易,英国通过暴力殖民方式进行贸易;中国是为了维护朝贡贸易体系,英国是为了发展本国的海外商业势力。(6 分)主要原因: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英国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发展迅速。(4 分)(3)共同影响: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各个地区间的联系;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丰富人们的生活。(8 分)【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成为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西汉对外开放以后中国的冶铁、凿井等技术也被传到西方”“唐宋时期,朝贡贸易具有强烈的经济色彩”“我国古代以丝绸之路为主的陆路对外商道逐渐让位于东南海道”“只有广州一地准许接待外商,陆上丝绸之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09 古代 中国经济 基本 结构 特点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