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2.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2.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 / 30【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二语文精选高二语文 3 3 月月考试题月月考试题 2 2语文试题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试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答题区域内。第第 I I 卷卷 阅读题(分)阅读题(分)一、现代文阅读(24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2、,每小题 3 分)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 2 - / 30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
3、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 ,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 (李攀龙唐选诗序 ) ,那就太过分
4、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 (古诗选五言诗凡例 ) ,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张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 ,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 3 - / 30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
5、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杜甫石壕吏 )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颦” (杜甫哀江头 ) ,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杜甫洗兵马 )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
6、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 4 - / 30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
7、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 ,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
8、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 5 - / 30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车马炮丁肃清德欣说:“你这匹死马,我暂不吃你。 ”他说着攻小卒,又攻,再攻残局上的小卒已是兵临城下。德欣洋洋得意地看着红棋憋在仕脚里的那匹马,确是瓮中之鳖,自己的老将一崴就吃了,可他不吃,他
9、要叫对方输得心服口服。杨喜良就剩下车马炮了,而且那马还是匹死马,这使得他捉襟见肘,但仍耐心寻找着机会。德欣是车务段段长,杨喜良是老调度,两人私交甚密,他们什么话都能说,一边下棋一边说着车务段的事情。旁边还有一位观棋者,叫李来顺,李来顺观棋不语。几十天的春运,搞得焦头烂额,难得老朋友一聚。杨喜良说:“你看咱仨,像是这棋,你段长是车,我是这炮,都还厉害,来顺像这匹马。 ”德欣和杨喜良都笑了。李来顺不笑,只静静观棋,在车务段,三十年前是个兵,三十年后还是个兵,尽管他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也卖力气,却没有提升,真的就像憋在仕脚的那匹马。可李来顺没有怨言。- 6 - / 30德欣段长说:“稍停,我
10、去撒尿。 ”德欣撒尿去了。杨喜良说:“德欣的棋厉害。 ”李来顺说:“我不尿他。 ”杨喜良说:“你吃亏就吃在了这个脾气。 ”论关系李来顺和德欣段长不错,不错,才没有客套,有人没人,不喊段长,就叫他德欣,他想,这才是哥们儿。可当了领导,谁没有个自尊心啊。杨喜良说:“德欣工作还是有水平的。 ”李来顺又说:“我不尿他。 ”德欣撒尿回来了,继续下棋。李来顺说:“我也去撒尿。 ”趁李来顺撒尿的工夫,杨喜良对德欣说:“咱们段里,数来顺最冤,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有他,你可该提拔提拔他。 ”德欣说:“我快退了,我不想管。 ”说得杨喜良不高兴, “啪”地一声敲得很响, “将!”杨喜良在车的后面安上了炮。德欣的将想躲
11、,却躲不了,往哪儿躲都在那只死马的脚下。德欣“哎呀”了一声,没想到这盘棋输到了这匹死马上。李来顺回来了,大喊:“输得好!我早就看出你要输这一招儿。”棋散,仨人叙话。李来顺说:“咱仨,你们都混得好,是车,是- 7 - / 30炮,我是这死马,可死马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候。 ”德欣略有感慨:“来顺啊,我对不起哥儿们,可也怪,咱仨人怎么就这么好呢?”李来顺说:“咳!这怪啥呀?都吃过苦,你不记得你当司机,我和杨喜良当司炉,从阳泉跑石家庄,四个钟头要填十二吨的碳,那累呀,我和杨喜良都不想活了,是不是呀喜良?”杨喜良说:“是,苦是咱们的根本。 ”德欣似有感悟:“这样吧喜良,趁我还没有退,是该把来顺提拔一
12、下,也算了却心事一桩。 ”李来顺“哈哈”地大笑起来:“错了,错了!谁稀罕你那个提拔,倒找我钱我也不干。 ”德欣瞪大了眼睛:“此话怎讲?”李来顺说:“这么讲吧,俺李来顺是神仙日予,每天五点起床画画,然后跑步,再然后看日出,看完日出早饭喝一两小酒儿。 ”“咳呀!”杨喜良似悟道:“你李来顺让我想起一句话,袖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神仙、神仙!”德欣无话,又来了下棋的雅兴, “再来一盘!”他愣拽着李来顺下棋,结果连输三盘。李来顺不下了,说德欣段长臭棋篓子。德欣还不甘心。李来顺说:“要下,就此一盘了,我让你车马炮。 ”德欣段长扰豫了一下说:“好吧。 ”棋子儿的敲击声又响了起来- 8 - / 304下列对小
13、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务段段长德欣虚荣、狭隘,棋艺最差而不自知,杨喜良比李来顺处世更谨慎,懂得在让棋的过程中迎合领导的感受。B小说讲了车务段三个人下象棋的故事,下棋过程情节起伏,引人人胜,棋局的输赢始终作为主要悬念吸引着读者阅读。C小说作者擅长运用语言描写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下棋者、观棋者的对话虽然简单,却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与性格。D段长与调度在是否提拔李来顺的问题上起初态度不同,但他们后来发现后者生活悠闲、平静,有着洒脱淡泊的人生追求。5小说在刻画李来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6 分)6小说为什么以“车马炮”为标题?请
14、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54 分)(一)文言文阅读(2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9 题。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与李嗣源战于山北,身中嗣源七矢。拔矢而战,反中嗣源。屡败,乃降嗣源。嗣源谓其壮士,以为养子。从战,数立功。庄宗闻其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9 - / 30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
15、自新。 ”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 ”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讨之。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璟。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
16、,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 。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市。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 10 - / 30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节选自新五代史元行钦传)【注】明宗:李嗣源。7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B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C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D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8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18、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古代君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后来“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11 - / 30B “断发”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此处指元行钦想保全生命。C “刺史”是中国古代官职名, “刺” ,有检核问事之意,主要负责对地方政府进行监察。D “先皇帝”是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经去世的父亲,这里用“先”表示对已经亡故君主的尊敬,也用来区别现任皇帝。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元行钦作战勇敢,不惧危险。与李嗣源作战时身中七箭,他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庄宗被梁军包围,元行钦匹马击退敌军。B
19、元行钦忠心为君,深受宠信。庄宗曾抱着元行钦哭着说:“富贵和你共享!”赵在礼在邺城谋反,元行钦没有攻下,也并未因此受到斥责。C元行钦颇有谋略,眼光长远。在和明宗李嗣源合力讨伐赵在礼时,他预见到李嗣源兵变,率军撤退至卫州,并上奏皇帝李嗣源谋反一事。D元行钦誓死报国,但晚节不保。形势危急时,他和众大臣断发发誓,以死报主;唐庄宗遇害后,他却仓皇出逃,后被捉拿,斩于洛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 12 - / 30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
20、,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 ”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 ”乃行,军中遂安。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
21、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13 - / 30(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
22、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
23、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C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D “署”表示授予官职, “兼” “领”均表示兼任官职, “行” “守”均表示代理官职, “权”则表示暂代官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4 - / 30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
24、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C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D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二)古代诗歌阅读(18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 14 题。衡阳与梦得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月月 考试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