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教案.pdf
《拟行路难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行路难教案.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
2、路”的理解和感受;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二、知人论诗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
3、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 439,鲍照 20 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 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
4、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 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 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
5、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补充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
6、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领悟诗歌主旨: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三、领悟情感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
7、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
8、的沉郁了;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总结: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
9、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四、赏析技巧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五、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路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