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7的形成与数数.pdf
《大班数学教案:7的形成与数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数学教案:7的形成与数数.pdf(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练习,培养幼儿对数的兴趣。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主动性。3.学习 7 的形成数数,知道 6 添 1 是 7,认读数字 7,并理解 7 的实际意义。活动准备 1.课件:7 的数数 2.课件:趣味练习请拼凑成 7,1-67 按照线写数字 3.图片小蘑菇、小圆片、小萝卜、小花若干。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以招待客人的口吻,引出课题:教师:今天小兔子要来做客,我们给小兔子准备好吃的萝卜和蘑菇好吗?二、展开 1、幼儿操作,用对应比较法学习 7 的形成。教师以游戏口吻引导幼儿进行操作练习。(1)请小朋友拔 6 个萝卜排成一队,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2)再请小朋友采 6 个蘑菇排成一
2、队,并于萝卜找好朋友,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3)你拔了几个萝卜?萝卜和蘑菇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讨论:怎样把 6 个萝卜变成 7 个?6 添 1 是几?(4)幼儿复述:6 添 1 是 7。2、课件演示,操作验证。(1)出示 6 个苹果,幼儿点数 出示 6 个桃子与苹果一一对应,幼儿点数。(2)苹果和桃子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思考:怎样将 6 个桃子变成 7 个?6 添 1 是几?3、利用课件认读数字:7 (1)引导 7 个桃子用数字几来表示?出示数字“7”幼儿认读。(2)讨论字形:7 像什么?(7 像镰刀)。4、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1)7 除了能表示 7 个桃子、7 个萝卜外,还表示 7 个什么?
3、激发幼儿想象许多能用数字 7 表示的物体。(2)小结:7 可以表示所有数量是 7 的物体。5、趣味练习:请拼凑 7 在方框里贴上还是数量的贴纸,使总数量是 7。三、结束 讲评:表扬课堂上积极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的幼儿。扩展阅读 活动目标 1、学习 7 的加减,并进行 7 以内数的加减运算。2、进一步巩固对加、减法算式及其含义的理解。3、爱动脑筋,能积极参与加减运算活动。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加减算式(2-99)2、教具图片一张幼儿用书,幼儿人手一支笔。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小猴们旅行回来了,我们去看看它们吧。1、出示图片:小猴在哪里?它们都在干什么?请幼儿说一说每个小猴子的位置,以及
4、它们正在做什么?如:1 只小猴子,6 只大猴子 2、教师:你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吗?引导幼儿列加法或减法算式,并说一说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如:1+6=7 表示 1 只小猴子和 6 只大猴子合起来是 7 只猴子。再如:71=6 表示 7 只猴子中,有一只小猴子剩下的都是大猴子。3、继续引发幼儿的思考:你还能列出和刚才不一样的算式吗?二、幼儿操作活动。1、看图按特征标记列算式。请幼儿观察画面上的实物有多少?它们的颜色和其它特征是怎样的?然后,列出 7 的第一组加法或减法算式。2、观察连续的三幅图,讲述图片的含义,列出加减算式。3、带领幼儿分别打开幼儿用书第 12、13 页,引导幼儿练习 7的第二组
5、、第三组加减运算。(也可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本活动只完成一页练习,其它练习放在日常或区域中进行。)三、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看特征列算式”的活动,鼓励幼儿说出每道算式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大班数学教案:趣味统计与分类 设计意图:数学活动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比较抽象、枯燥的活动。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幼儿已渐渐不满足于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满足于教具与学具的操作、不满足于学习 10 以内的数、不满足于有章有节地学习数学、不满足于在活动室内学习数学等等,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老调动不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我开始思考:如
6、何让幼儿在生活中与游戏中轻轻松松地学习数学;如何变“传授为主”为“以幼儿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幼儿真正地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我尝试设计并实施了以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活动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活动准备: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活动过程:(一)复习巩固:1、你能从 1 数到几?数数看。2、更快的数数方法:5 个 5 个地数,10 个 10 个地数。3、100 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
7、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二)联 系生活: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 5 个或 10 个记录一次,然后 5 个 5个或 10 个 10 个地数;列表统计等)(三)提出任务: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
8、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 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70 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 100 以内的数数)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2、要求:合理分工与合作;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3、幼儿执行任务
9、,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活动记录与反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
10、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观察小记:(一)第四组汇报员李琰小朋友先跑过来汇报:“黄老师,我们组完成任务了,电脑 37 台,办公的老师 17 个,5 个长头发,5 个短头发。”黄老师:“5 个长头发,5 个短头发,共有几位老师?”“10 位”黄老师:“那么 17 位老师中,其他的老师头发怎么样?”“啊?”整组小朋友又冲向电脑室(孩子们已经意识到分类统计时出错了)。第二次汇报时说:“黄老师,看长头发、短头发太难了,老师们有的坐在很后面,有的一直走来走去的,我们都数乱掉了,还有一位长头发的老师说我们吵死了,我们只好下来了。”(是啊,这一分类难度太大了,况且长
11、头发、短头发要以什么标准来判断都不确定,我本是有意试试,可是孩子们却是如此认真。我的过失是:没有事先与电脑室的老师通个气,更没有交代孩子们到了电脑室应如何处事,以致出现了“吵死了,只好下来”的结局。)黄老师:“你们小组谁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跟老师们说我们是在学习,不是吵”;“我们讲话要小声点,不要影响老师办公”;“我们每人数一排”;“头发超过肩膀就是长头发,没有超过就是短头发”。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第三次上了电脑室 (二)第一组汇报员苏菲楠小朋友说:“黄老师,车棚里的摩托车有 19 辆,自行车有 3 辆。按颜色数,我们一直忘了这个数字的车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再数数看。”(孩子们认真地在
12、执行任务,只是碰到了困难,可是他们并不想放弃。)过了一会儿,又来汇报了:“黄老师,摩托车 19 辆,11 辆黑色的、6 辆白色的、2 辆红色的;自行车 3 辆,1 辆绿色的、2 辆白色的。我们是用水彩笔做记号的,这样就不会乱掉了。”(这一群小家伙想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且统计得非常准确。)(三)第二组汇报员杜倩云小朋友说:“黄老师,我们完成任务了,第二个任务是什么?我们可以到别组去数数看吗?等一下就可以看看是他们数得对还是我们数得对。”(孩子们对此活动如此热情,有继续执行任务的欲望,并向老师提出了他们想执行的任务,多么有主见的一群孩子呀。)此活动选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学习
13、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案例点评:此活动选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学习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到充分地发挥,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和重要。)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图形的方法,测量面积,比较面积大小。2、培养幼儿主动探索、尝试的精神,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3、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品质。活动准
14、备 1、画有坐标点和花园的作业纸每人两份;铅笔、橡皮每人一份 2、正方形图形若干;小动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教师:小朋友看看这是谁?(出示小猪)小猪在这块土地上建造了一个大花园,(出示花园)老师要来做回设计师,帮小猪把这个花园打扮的漂亮一些。二、学习活动 教师:花园铺好了,漂亮吗?那么这个花园有多大呢?这个花园是有多少个正方形合起来呢?1、小朋友点数正方形(默数)2、师幼齐数(老师一个个拿下来数)3、教师:用什么方法不容易出错 小结:这个花园有 18 个正方形合起来那么大。三、引导实践 1、教师:我们用什么方法知道了花园的大小?(数正方形)可是这样一个一个的放上去,再一个一个地拿下来
15、数是不是太麻烦了,你们还有其他更简单更方便的办法吗?2、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鸡、小兔、小猴、还有小羊的花园,我们来试试算算他们的花园都有多大?3、幼儿尝试。通过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得出花园的面积有多大?并把结果记录在()里。4、讨论、交流 (1)你算的花园有多大?你用什么好办法知道的?(2)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才不容易出错?(3)你觉得谁的办法最好?(做标记、标数字)5、再次尝试:用一边数一边做记号或标数字的方法,准确得出花园的大小。6、总结:原来他们的花园虽然形状不一样,可是他们的大小都一样。四、比较大小 1、教师:小兔和小公鸡看到小动物们都设计了一样大小的花园,又给自己的花园做了修改,还铺上了漂
16、亮的颜色,你们想不想看看?(教师出示两个相同个数三角形、不同个数正方形的花园)可是他们却吵了起来,小兔说:“我的花园大。”小公鸡说:“我的花园才大呢!”小朋友我们来给他们帮帮忙,到底他们俩的花园谁的更大一些呢?2、说说两个花园与刚才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多了三角形)3、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呢?(分别数出正方形的个数和三角形的个数填在相应的()里 4、幼儿猜测谁的面积大 5、教师验证结果。老师将正方形和三角形拿下来,放成上下两排做对比,得出小公鸡的花园要比小兔的花园大。6、给小公鸡的花园打上,给小兔的花园打上。五、幼儿练习 (引导幼儿算出正方形和三角形个数都不一样的花园面积)1、教师:小公鸡得
17、知了这个消息后,可不服气了,它又悄悄地在自己的花园上加了两个三角形,它想:小兔只比我多了一个正方形,现在我比你多两个三角形,这回我的花园肯定比小白兔的大了!小朋友,小公鸡的花园真的比小白兔的大吗?请你们赶紧仔细想一想。2、幼儿回坐位操作练习后猜测大小 3、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引导幼儿得出两个三角形的大小等于一个正方形的大小)4、给小兔也加上一个五角星。设计意图:刚要指出: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眼睛观察感知比较量的差异。
18、大班的幼儿观察力、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他们乐于思考,愿意动手探究并解决疑问。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问题,他们会利用目测去进行判断,也会用手、脚、辅助物进行比较,有了初步的测量的经验与愿望。大班幼儿的测量是自然测量,即利用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学习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本节活动符合幼儿数学发展的需要。活动目标: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尝试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进行测量。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结果也不同
19、。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活动重点:学会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活动难点: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同,结果不同。活动准备:1、地面上八条长短不一的线段。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吸管和冰棍棒。3、记录表、笔。活动过程:一、用目测的方法测量地上的路段。二、探索使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 1、幼儿自由选择路段,进行测量,师提醒首位相接的进行测量。2、幼儿示范并小结测量的方法(平铺、交替或做标记)。三、幼儿选择测量工具,两人一组进行测量 1、介绍记录表格:记录表上的数字和图案都是什么意思?2、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分别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3、交流测量结果。
20、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结果越大。四、延伸活动 1、测量班级的桌子的边长。2、区域活动中投放相关材料进行测量。设计意图:大班幼儿对排序(即序列)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很有兴趣地或按颜色或按形状有规律地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穿木珠,玩积木,拼搭玩具等。为了引导幼儿将这些经验加以统合整理,使幼儿对物体按规律排列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初步 的逻辑思维,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多元的排序材料,引导孩子自己动手给材料排队,学习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促进幼儿观察、比较、思考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
21、的思维水平。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学习自由排序,让幼儿在自由的探索活动中,尝试和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并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2、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3、了解排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学习将排序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活动准备:排序材料:积木、几何图形、吸管、数字卡、玩具等等。日常用品:有关排序图案的衣服、杯子、帽子、项链、毛巾、建筑物等等。活动过程:一、玩“给物品娃娃排队”的游戏,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自由探索,尝试不同的排序方法。1、教师向 幼儿介绍各种物品娃娃,并请幼儿给物品娃娃玩排队的游戏。2、幼儿自己选择物品娃娃进行排队,自由探索排序的方法。二、交流排序结果,
2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方法。1、提出问题:你是怎样跟物品娃娃排队的?2、根据幼儿的操作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教师小结:排序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按物品的大小、形状、颜色、数量、长短等特征来排队,排序的规律也有很多,如:abab、a a、abcabc 三、引导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同一材料创造出不同的排序方法。1、教师根据幼儿实际情况,提出如下问题:除了上面这些排法,还有其它不同的排法吗?谁想到了?除了横着排,还可以怎样排?2、幼儿自己选择物品,探索同一材料创造出不同的排序方法。3、教师巡回观察,鼓励幼儿排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4、交流探索结果 教师小结:原来同一种的物品可以按
23、不同的规律排出很多不同的排法。四、谈谈排序跟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地方会运用到排序的方法?(如:舞蹈的动作编排、昼夜的更替、服装的装饰)五、延伸活动:装饰服装。设计意图:题材来源于生活,和幼儿的生活贴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家庭有辆车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儿,车子已成为幼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他们几乎每天接触到车子,虽然不会开车却天天坐车,马路上各种各样的车子让人应接不暇。一方面,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另一方面,从平时的观察中可以看出幼儿们对汽车非常感兴趣,去汽车充满好奇。车牌是车子的一部分,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班 数学教案 形成 数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