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文化养生之道简体字.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易学文化养生之道简体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学文化养生之道简体字.pdf(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易学文化与养生之道易学文化与养生之道增禄增禄容提要本文从如下七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易学文化与中医养生之道之间的密切关系:生生不息与贵人重生;阴阳之和与阴平阳秘;天人之和与生气通天;男女构精与神和意感;身心之和与养心为贵;节制养正与全生为上;动静之和与导引养生。周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经典之一,自汉以降历来被尊为群经之首,并称之为易经。从其文化渊源来说,周易乃卜筮之书。战国时期,解释易经的著作 易传又称 十翼将 周易经书哲理化,使之成为集象、数、义、理为一体并着重提醒其义理的一部典籍。汉代以来,人们对周易经、传所作的种种解释,又形成了 易学这一 庞大的学术思想体系。02第 24 页周易六十四卦,是古
2、人通过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对宇宙万物的一种摹本。其中,以借喻、隐喻、暗喻等取象比类的方式所蕴含之易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易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03第 12 页它对包括养生医学在的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易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尤为密切,所谓易医相通。唐代医学家思邈说:不知易,缺乏以言太医。医易义 千金要方大医习业: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大与 太相通,引者注明代,介宾进一步提出医易同原说。因而,易学文化与养生之道,同出一理。在易学中,与养生之道有关的容非常丰富,本文仅就如下七个方面进展探讨。一.生生不息与贵人重生。
3、周易是一 部讲变化 的书。司马迁说:易著天地 阴阳,四 时五行,故长 于-变,是故 易以道化史记太史公自序 。易经的英文意译就是 Thebook of change 变化之书。周易是三才之道、六位成章的学问。三才又称三极者,天、地、人也。人为三才之一,而且,周易谈天论地,其中心是讲人。周易系辞传上:生生之为易。周易系辞传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周易被儒、道两家共尊为经典。东汉成书的道教经典 太平经 曰:人最善者,莫假设常欲乐生,汲汲假设渴,乃后可也;是之事,要当重生,生为第一。以易学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倡导贵人重生、重命养生、乐生恶死的尊生之道,反对无谓的轻生行
4、为。何谓人.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 348 年说:人是 没有羽毛的两脚动物。当时,就有一位名叫笛琴斯的学者把一只退了毛的鸡拿到学园中告诉学生们说:这就是柏拉图的人!而中国的易学家,则历来都认为 人在宇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视人为万物之贵。老子二十三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将人与 道和 天、地并列。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转引自 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三 董仲舒说: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东汉思想家王充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论衡辨祟篇 河上公曰: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17第 14 页唐代禹锡说:天,有形之大者也
5、;人,动物之尤通 优,引者注者也。天论上 黄帝经素问宝命全形篇: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08第 36 页洞玄子:洞玄子曰:夫天生万物,唯人最贵。则,人何贵何优呢.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 年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感知之 知,引-者注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 并强调指出: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西汉学者戴圣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也。礼记礼运 王充说:倮虫三百,人为之长;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篇 ;人,物也。万物之
6、中知慧者也。论衡辨祟篇 列子朱 曰: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智慧。智虑之所将者,礼义。欧阳修说:人为动物,惟物之灵。转引自11第 174 页概括而言,人之所以为 天下贵,是因为人乃是采天地日月之精华、集阴阳五行之灵秀,并在宇宙万物亿万斯年的历史进化中形成之最优者也;人之所以为万物之优,在于人不仅有元气、有生命、有感知能力,而且还有知识、有道义、有智慧、有区分能力。这种贵人重生的朴素观念,正是中国养生之道的思想根底。二.阴阳之和与阴平阳秘。周易系辞传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视天、地、人 三才之道为一阴一阳之对立统一。宇宙万物之生生不息,是以 阴阳之和为动力的;宇宙大德之生,是以天地阴阳之和为前提的。
7、纯阴不生,纯阳不长;阴阳合而万物生。以天地自然为摹本的 周易六十四卦,就是由象征阴阳的阳爻和阴爻按照三才之道,六位成章*三才各分阴阳组合而成的。这六十四卦,在爻性上,也是以象征纯阳、纯阴的乾、坤二卦为开端的。其餘六十二卦,都是阴阳交合的产物。周易六十四卦,又分为 上经和下经两大局部。在卦序上,上经始于乾、坤,止于坎、离;下经始于咸、恒,止于既济、未济。在义理上,上经侧重于天地宇-宙,下经侧重于男女人事。在象数上,上经三十,下经三十四,数不匀也。及其综之,则上经十八,下经十八,数却相匀。06第 42 页就是说,上经和下经在卦象符号的数量上,都是平衡的。不仅如此,事实上六十四卦在卦爻符号的数量上,
8、也是阴、阳平衡的阴爻与阳爻均为一百九十二。而且,在六十四卦的次序中,自始至终,每相邻两卦之间,非反即复非错即综或亦反亦复亦错亦综,都是一种和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上经首乾坤者,阴阳之定位也。下经首咸恒者,阴阳之交感也。庄子天下篇 曰:易以道阴阳。崇尚和谐,是易学文化的理想境界。周易乾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南宋哲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 年注曰:大音泰,后同。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大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和者,全于已生之后。此言乾道变化,无所不利,而万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以释利贞之义也。周易本义 今通称 大和为太和。当
9、代易学家金景芳等释曰:保为长存,合为长和。保合太和,使太和之气常运不息,永远融洽无偏;万物得此气以生以成。07第 14 页这里所说的 和,指的是阴阳之和。先时期,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各有千秋,但他们在崇尚和谐的思想观念上却大都是一致的。周易中的这一思想,又为后人所继承和开展。阴阳对立统一及其消长变化的关系,在易学和中医学里都占有重要地位。介宾正是由此而提出 医易同原说的。他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经,而变化莫大乎 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又说:天地
10、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易也、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类经附翼医易义 这里所说的 医易同原,专指医与 易在哲学原理上相通无二,其核心在于两者皆以阴阳为纲要。转引自10第 68 页中华养生医学,将人体视为复杂的阴阳构造体。黄帝径素问宝命全形论篇 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09第 36 页并将人体的五臓六腑分为阴阳。所谓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藏府之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黄帝径素问金匮真言论篇,09第 5 页此外,还提出了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黄帝径素问金匮真言论篇,09第 5 页
11、和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黄帝径素问天元纪大论篇,09第 86 页,并由此而对五臓六腑作了相应的划分。09第 5 页易学文化与养生之道,均以阴阳和谐为最高境界。阴阳和谐,既是万物生长的在动力又是万物生化之理想状态,对人体而言,则是阴平阳秘。黄帝径素问生气通天论 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假设春无秋,假设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09第 4 页养生学和医学都将人体中的阴阳和谐视为安康的本质,并用作判别长寿与否的依据。黄帝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阳者生杀之本始。09第 6 页黄帝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生之本,本于阴阳失其所,
12、则折寿而不彰。09第 3 页三.天人之和与生气通天。中国的养生之道,在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讲究的是和于天地之-气的天人之和。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养生之道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天人和一。在中国古代,合与 和通用。三命会通论支元六合篇 曰:夫合者,和也。乃阴阳相合,其气相合。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到底,是主人要 法地则天、效法自然。周易乾文言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主 人要 法天地,象四时。周易系辞传上: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
13、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气聚而成有形之物,有形之物为肉眼可见,故为显、为明。但这只是暂时的,有形之物终归是要毁坏散去、重归于气的。丧失其形体而归于气之后,就不为肉眼所见,故而称之为客,为隐。王充说:人,物也;物,亦物也。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冰释为水,人死复神。论衡论死篇 所以,人生离不开天然之生气。黄帝径素问生气通天论: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同臓,下同,引者注、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09第 3 页中国古代的
14、风水学说,很重视住宅建筑的养生功能。按照风水学说,在建筑选址方面,除了山川形胜、水土质量、自然方位之外,最重要的自然因素莫过于气。古人有所谓风水以气为主的说法。并且,把气聚之处称之为穴。所谓 夫山止气聚名曰之穴雪病篇四 。这些经历性的认识,无论是就住宅建筑的外环境来说,还是就其环境而论,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古人把宇宙天地称之为大宅。后汉书衍传显-志赋曰:游精神于大宅兮,抗玄妙之常操。在风水学说中,有所谓 人在气中游之说。人在气中游,如同 鱼在水中游。在中国文化中,气的含颇广。这里所说的 气或通天之 生气,可以理解为有利于生人即活人之气。用现在的话来说,主要是氧气。在风水学说中,将住宅建筑的门
15、、窗称之为 气口。阳宅大全 曰:门通出入,是为气口。门、窗为住宅之气口,犹如口、鼻为人体之气口。对于人体来说,口鼻皆不通,会导致生命的终止。据有关报道,一般说来,人无粮有水,可以活 50 天;人无水有气,可以活 5 天;人无气,只能活5分钟!对于生活在居室中的人来说,如果门窗皆不通,就意味着污浊空气出不去、新鲜空气进不来,这无異于长期置身于缺氧状态。住在这种房屋中的人,久而久之,轻者会生病,重者会丧命。即便是四肢兴旺、体壮如牛的人,也不例外。风水理论中所谓的 藏风聚气,概括而言,应为避开对于生人有害之风和有害之气,而藏聚对于生人有利之风和有利之气。按照这一原则,中国建筑,在大环境上非常注重住宅
16、外部空间之乾湿气流和当地季风之方位走向现在还有一个人为的空气污染问题,由此而引起的安康问题已经愈来愈为世人所注目,参见13;在小环境上,非常注重住宅部空间的空气质量。因此,中国传统的住宅房屋,在建筑空间方面,格外讲究气的通畅问题。实际上,住宅和服装一样,都是人造的并且是为人而建造的人工自然环境,两者都应当遵守养生之道。否则,对于人体安康是不利的,甚至是有有害的和危险的。近年来,由于国经济条件的改善,室家用电器日益增多,再加上室装饰之风日盛,新的室环境疾病也发生了。诸如,空调病、室电器综合症等等。甚至,由于室空间密封程度之提高,室装饰品所散发出来的有害气体之增加,以及室通风不畅等原因,而导致花费
17、钱财、自招其祸、殃及人命的事件也随之而出-现了。这种违反自然的豪华住宅,无異于一口活棺材。据有关方面的科学调查,在一般情况下,室空气的污浊程度,要比室外严重几十倍。因而,在现代的通风技术中,又有了所谓 室新风的专用名词。新风量成为星级宾馆空调设备的一个重要参数。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各国的报章杂志上频繁出现的以 SBS、BRI、MCS 三种英文缩写的疾病,都与建筑污染相关。SBS 是建筑物综合症 sick buildingsyndrome,这是一种只能确定为由室空气污染引 起 而 尚 未 查 出 具 体 病 因 的 疾 病。BRI被 医 学 界 称 之 为 建
18、筑 物 关 联 症 buildingrelatedillness,这是一种可以诊断其病因并能够直接找到具体污染源的疾病。MCS 是多元化合物质过敏症multiplechemicalsensitivity,是由于人们对室空气中的化合物质产生变态性反响而引起的疾病。室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生物、化学两大类。随着人们对室生物污染源的研究,一门跨学科的新学科屋宇生物学已经应运而生。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吕氏春秋尽数 曾特意指出:人体的安康状况,与水土的质量状况有关。即所谓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尫与傴人。瘿 y ng,音影:俗称大脖子病;尰 zh n
19、g,音肿:肿腿;躄 b,音辟:两腿瘤;疽 j,音拘、痤 c,音措:二者都是毒疮;尫 w ng,音汪:鸡胸;傴y,音雨:驼背。意思是:水轻的地方,多出秃头与大脖子病的人;水重的地方,多出多出肿腿和不能走路的人;水甜的地方,多出仪容端正和美丽漂亮的人;水辣的地方,多出长恶疮的人;水苦的地方,多出鸡胸和驼背的人。此说虽是经历之谈,却不无合理之处。现代科学研究说明: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通过新代-与周围自然环境不断地进展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有人通过对人体血液组织进展分析研究,发现人体血液组织中有60 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地壳和海水中一样元素的分布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自然环境中与人体相关的*些化学元
20、素的含量过多或过少,以至于超出了人体固有的调节能力,都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甚至会造成对人体安康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地方病和流行病如:甲状腺肿病,克山病,氟骨症,大骨节病等等。参见 13,1316 页四.男女构精与神和意感。马克思说: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01第 72 页明代易学家来知德 瞿唐曰:乾坤者,万物之男女也。男女者,一物之乾坤也。06第 1 页乾为纯阳,坤为纯阴。纯阳不生,纯阴不长。阴阳和而万物生,夫妇合而子女生。易学非常重视男女交合对人类繁衍开展的意义。诸如,周易系辞传下: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
21、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周易中,作为 下经之首的 咸卦,就是关于男女交合的专卦。咸乃无心而感,其卦体兑上艮下,上柔而下刚,上体三爻与下体三爻皆相对应,阴阳交互感应之象。它说明了人类正是在阴阳互补、阴阳交合之中得以生生不息的。与此相应,中国古代开展起来的房中养生术,讲究通过正常的两性交合而到达男女双方延年益寿之目的。主:夫妻之间,应效法天地阴阳之和,进展和谐的性生活;两性相交,要情投意合、神和意感、以和为贵。并认为:和谐的性生活可以养性延年,不和谐的性生活则能够伤神夭寿。因而,主在性交之前,应先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对此,在有
22、许多房-中养生术的著作中,均有详细论述,诸如,尽情嬉戏、亲吻拥抱、互相爱抚等等。洞玄子:人之所上,莫过房欲。法天象地,规阴矩阳。语其理者,则养性延龄,慢其真者,则伤神夭寿。玉房要指:祖曰:交接之道无复他奇,但当沉着安*,以和为贵,。道人京曰:凡御女之道,务欲先*嬉戏,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交接。千金要方养性 也指出:交接之道应该*嬉戏,使神和意感,尤不可 高自投掷,颠倒五藏。即整个交接过程,都应防止过分的剧烈和癫狂。洞玄子:假设男摇而女不应,女动而男不从,非直损于男子,亦乃害于女人。素女经 主:在 男欲接而女不乐,女欲接而男不欲,二心不和、精力不感的情况下,不要进展性交。此外,在玄女经、思邈 房
23、中补益、玉房秘诀七忌、素女经、长生秘诀色欲部、混俗颐生录、记故人病 等房中之术书籍中,均有诸多房室禁忌和色欲之戒方面的记载。此外,房中养生术还认为:对于男女性交,既不可禁也不可纵;性放纵和性压抑,均有害而不可取的。晋代家洪曰: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假设欲纵情恣欲,不能节室,则伐年命。人闻黄帝以千二百女升天,便谓黄帝单以此事致长生,而不知黄帝于荆山之下鼎湖之上,飞久丹成,乃乘龙登天也。黄帝自可有千二百女耳,而非单形之所由也。凡服药千种,三牲指牛、羊、豕,引者注之养,而不知房中之术,亦无所益也。是故古人恐人轻恣情性,故美之为说,亦不可尽信也。玄素谕之水火,水火煞人而又生人,在于能用不能用耳。
24、大都知其要法,御女多多益善,如不知其道而用之,一两人足以速死耳。祖之法,最其要者。其他经烦劳难行,而其为益,不必如其书,人少有能为之者。口诀亦有数千言耳,不知之者,虽服百药,犹不能长生也。抱朴子微旨 意其思是:人不可以没有两性交-合,否则就会招致疾病。如果放纵情欲,不能节制,则会伤害身体、减少寿命。有人听说黄帝御一千二百女人升天,便说黄帝仅仅靠房中之术而长生了,而不知黄帝在荆山之下鼎湖之上,炼成九转金丹,才乘龙登天而去。黄帝能够长生,不单是由于御女一千二百。即便是服药千种,而且有三牲的营养,而不懂得房中之术,也无济于事。所以,这恐怕是古人耽心人们会放纵情欲,便夸张了房中之术的作用,对此不能全信
25、。玄女、素女都曾将房事比喻为水火,水火能杀人,也能救人,关键在于能不能正确地运用。一般人都知道与之相交的女子越多越好,如果不依其道行之,一两个女子,就足以使人速死。祖的房中书籍,是诸多书籍中最重要的一本。其他的书,都烦劳难行。如果要得益,也不必按照书上说的去做,也很少人能够照书上说的去做。祖养生经 的口诀有上千言,如果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就是服用很多的药,也未必能够长生。洪此说提出了房中养生的三个根本观点:(1)两性交合之事,既不能制止,也不能放纵,要有所节制。否则,就会招致疾病,乃至伤身害命。(2)养生之道,不能仅仅依靠房中之术,还要兼顾服药。否则,难以收到延年益寿之效。(3)通过婉转地否认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易学 文化 养生之道 简体字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