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案例).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学案例).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5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主题词:自主 合作 探究 方法 能力 案例摘要: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言,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整理 57 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本文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园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2、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3、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
2、绘的理想境界。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文范读录音。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 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整理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
3、得品味。教学过程:2/5 一、导入课文,教给“钥匙”。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为什么说它是“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阅读提示,了解常识。1、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2、整理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41 岁时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三、教师引领,诵读课文。1听课文朗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断句、节奏,标记生词。落实下列加点字词的读
4、音:俨然 豁然开朗 阡陌交通 垂髫 怡然自乐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2)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1请小组长朗读全文。教师要纠正读音、节奏错误。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让学生发言提出疑难或者自由上讲台直接将疑难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乃不知有汉乃大惊: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桃花源记 教学 案例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