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汉文班,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汉文班,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汉文班,含解析).doc(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 37【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汉文精选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汉文班,含解析)班,含解析)高二汉文班语文试卷高二汉文班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
2、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2 / 37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
3、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 ,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 (李攀龙唐选诗序 ) ,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 (古诗选五言诗凡例 ) ,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 ,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
4、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杜甫石壕吏 )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杜甫哀江头 ) ,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3 / 37在破竹中” (杜甫洗兵马
5、) ,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有删改)1.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B.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
6、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 ,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C.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D.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2.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B.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4 / 37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C.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D. 两者
7、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B.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C.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D.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为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答案】1. B 2. A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关于古体诗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5 / 37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前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一段。A 项, “逐渐走向衰微”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故“逐渐走向衰微”属于无中生有。C 项, “更似绝句律诗”错误,于文无据。文章第一段只是说“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
9、多以七言为主体” 。D 项,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错误,因果关系不当。原文中各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系,故选 B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 项, “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文中说的是“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 ,选项变成“有
10、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 ,这是无中生有,且更无“继承”的说法。【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6 / 37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 项, “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错误,从文中来看,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
11、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
12、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7 / 37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13、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后母的三巴掌从 6 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
14、活了 30 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第一巴掌是我 8 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偷的。 ”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8 / 37又干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第二巴掌是我 10 岁那年。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
15、:“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阿巧” ,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 “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有。 ”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嗯?”后母揭开席一怔。 “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 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
16、了。“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9 / 37里就找不着道儿了。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 “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第三巴掌是我 14 岁那年。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借人求人多难。 ”我吃饭时说。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
17、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 文章以“后母的三巴掌”为线索,表现了后母对“我”的无限的爱。B. 文章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心理描写。C. “腿肚儿直转筋” “直蹦高” “直钻心”等词语描绘出“我”挨打后的痛苦感受,表明了后母给“我”的教训之深刻。D. 文中后母对“我”的教育方法虽然严厉,但“我”并没有埋怨她,10 / 37依然理解并感激她。5. 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以及三巴掌分别带给“我”的深刻教益。6. 简析文中“后母”的性格特征。【答案】4.
18、B 5. 三件事:偷瓜。藏钱。不想念书。深刻教益: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帮助他人的含义。念书的重要性。 6. 爱子心切。教子严厉。爱憎分明,乐于助人,重视教育。【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B 项,错在“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心理描写” 。本文描写人物用的最多的是语言描写。【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以及三巴掌分别带给“我”的深刻教益。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上下文,分析出后母打我的原因,然后谈教益即可。三件事分别是:“我”同伙伴从卖甜
19、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这件事,后母说“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11 / 37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偷瓜这件事是要“我”记住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 ”因藏钱这件事后母打“我”是要“我”知道帮助他人的含义。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所以“我”不想念书被后母打这件事是后母希望“我”能够
20、记住念书的重要性。【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简析文中后母的性格特征。 ”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结合后母对打我巴掌的情节来分析后母的性格特征即可。比如:文章以“后母的三巴掌”为线索,写了三件事:偷瓜、藏钱、不想念书。这三件事给“我”的深刻教益是: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帮助他人的含义;念书的重要性。表现了后母对“我”的无限的爱,教子严厉,爱憎分明,乐于助人,重视教育的高尚品格。文中后母对“我”的教育
21、方法虽然严厉,但“我”并没有埋怨她,依然理解并感激她。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12 / 37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
22、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 。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比如本题,可以抓住神父的表现来分析其特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
23、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13 / 37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 。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
24、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 ,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与其说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素养。读书的“有用” ,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当然, “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选自 2017 年 1 月 17 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材料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汉文班含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