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pdf
《中国科学技术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学技术史.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word 格式.专业资料.学习参考 .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 序 游修龄 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出版了,这是中国农史界的一件喜事,本书的作者们要我写篇序言,作为农史界成员之一,义不容辞。因我曾看过本书的初稿,提过一些供参考的意见,我想在序言中就不再谈本书的结构内容、优缺点之类,读者自会有所评价,这里我想就本书的出版所引发的一些感想。一 万 年 的 历 程 人类的历史约已有 200 万年,农业起源于一万余年前,证之我国的考古发掘亦然,所以,人类农业的历史,充其量只占人类历史的 1%。可是这万年前起源的农业,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因为如果没有农业的起源,人类至今仍然在森林或
2、洞穴里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不可能进入此后经历的各个社会阶段,直到今天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人类有农业以来的成就,就世界范围而言,在渔猎、采集阶段,每 500 公顷的土地,只能养活 2 人;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期,同样每 500 公顷的土地能养活 50 人;连续种植的农业,可养活约 1000 人;而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则猛增至 5000 人。农业发展逐步加快,人口相应增加,是由于其他方面的支援和投入。工业革命以后,对农业的投入更多,发展的速度更快,人口的增长犹如脱缰之马,虽然屡经战争、饥荒、水旱、病虫、疫病的折磨,世界人口还是在波折中加速地上升,1996 年已超过 60 亿,并且将加速向 7
3、0 亿迈进,农业的负担也太重了。.word 格式.专业资料.学习参考 .农业越发展,人类从周围环境索取的资源也越多,人口的增殖也越快。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这种索取是安全的,合理的。但是,超越环境荷载力的临界点,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所谓环境荷载力,小至一个封闭的人群聚居点周围,人力所能及的半径,大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最后便是整个地球。局部的,地区的环境荷载力超负,遭到自然报复,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孟子早就指出,齐国东南的牛山之所以“童山濯濯”,即因过度的采伐和放牧之故,孟子以“养”和“用”的关系说明:“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用和养平衡的办法是“数罟(过密的渔网)不入 O
4、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很合乎生态平衡的原理。管子,荀子,淮南子中都有较孟子更详细的论述和主张,这是局部地区的滥砍滥伐,滥捕滥捉所受自然的报复以后,所得出的深刻教训。现代农业获得工业装备和科技推广的支援,产量增加,品质改善,经济效益日益看好,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农业(以及工业)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带来环境污染、农药残毒扩散,通过呼吸、水源或食物链进入人体,还有森林缩小、生物物种资源丧失等一系列问题。早在 1962年时,美国的卡逊(R.Carson)出版了静寂的春天(Scient Spring)一书,书中的标题如“不必要的大破坏”,“再也没有鸟儿
5、叫了”,“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当时不少人都以为是耸人听闻,杞人忧天;又有人驳斥,说依靠科技,人们有能力克服这些问题。可是只不过二十来年,书中的警告,已一一出现在我们身边,再次证明科技是双刃剑的这一譬喻,是很辩证的。二 “三 才”思 想 和 中 西 观 念 的 对 立.word 格式.专业资料.学习参考 .一部中国农学史的核心,是古代的天、地、人“三才”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和运用。三才是哲学,也是宇宙观,古代以之解释各种有关方面,用在农业生产上,是一种合乎生态原理的思想。三才在中国农业上的远用,并表现为中国农业特色的,是廿四节气、地力常新、和精耕细作,这三者便是对应于天、地、人的三
6、才思想的产物。吕氏春秋的上农、任地、辨土和审时四篇,是融通天、地、人三才的相互关系而展开论述的。西汉氾胜之书的“凡耕之本,在于趋时、和土、务粪泽”,可作技术看,亦可视为三才的具体化。这种思想贯穿于后世的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所有农书。到明清时期,三才思想又有了延伸和发展,马一龙从阴阳思想的天象“日为阳,雨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推衍出植物生长的“展伸为阳,敛诎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等,指出阴阳的矛盾对立又和谐。杨双山则把古代“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转换成“天、地、水、火、气”这新五行,称天、地、水、土为“四精”,气则是“精之会”,强调“阴阳交济,五行合和。”中国古代的
7、天、地、人三才思想,至此完成了传统农业时期所能到达的理论最高水平,迎来了现代西方自然科学的挑战。三才思想与西方的宗教哲学是针锋相对的,旧约创世纪说:“大地厚生,生生不息,满载于世,征服它罢,努力去支配海中之鱼,空中之鸟,以及在地球上走动的一切生物。”这与孟子的“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甘地的名言“自然可以满足人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的贪婪。”不是针锋相对吗。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这一豪言壮语,成为鼓舞人心的极大驱动力。两百年来,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国家.word 格式.专业资料.学习参考 .“努力去支配海中之鱼,空中之鸟,以及地球上一切走动的生物
8、”,把旧约的这段指示发挥得淋漓尽致。落后的国家,正以美国为目标,努力追赶!去争取现在已所剩无几的“未开垦的处女地”。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写信给印第安人,提出收买印第安人的土地,印第安人无法抵抗,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回信给富兰克林,试看其中的几小段:“总统从华盛顿捎信来说,想购买我们的土地,但是我们熟悉树液流经树干,正如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芬芳的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山岩、草地、动物和人类全属于一个家庭。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必须记住,这如同空气一样,对我们所有人都是宝贵的你们会教诲自己的孩子,就如同我们教诲自己
9、的孩子那样吗?即土地是我们的母亲,土地所赐予我们的一切,也会赐予我们的子孙。我们知道,人类属于大地,而大地不属于人类人类所作的一切,也影响到人类本身。因为降临到大地上的一切,终究会降临到大地的儿女们身上。”这封复信的内容,简直就是“三才”理论的最佳注释,同时也是送给现代工业社会一面最清澈忠实的镜子。其实,推想中国古代“三才”思想的原始内容,对人与自然之间,富有深厚的感情,相信必也类似印第安人信中所叙说的那样。这些从原始农业继承下来的朴素内容,经过提炼,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形成了“三才”的理论。印第安人是两三万年前从亚洲东北经过白令海峡陆桥,迁徙到北美洲去的,以后又向南美洲分布,创造了古代的美洲文
10、化。印第安人的图腾柱上雕刻的头像,很象良渚文化玉器上的饕餮图像,印第安人称之为.word 格式.专业资料.学习参考 .Totem,汉语音译为“图腾”,非常近似“饕餮”的发音,是否也是一个旁证?印第安人驯化了玉米、马铃薯、烟草、向日葵、木薯、南瓜等作物,是带给美洲和世界的一大笔遗产,似乎已被世人所遗忘。一个农业处于原始阶段的善良的印第安民族,担当起传教士和教师的职责,给文明的美国,上了一堂天人合一的生态课,真是人类历史的莫大讽刺和悲剧。三 自 然 变 化 与 农 牧 消 长 联系中国农学三才思想的发展,要从自然(天和地)的回顾开始。由于地球板块运动而隆起的西藏高原,阻隔了来自印度洋的季风和雨水,
11、使得广大的新疆、青海、甘肃一带形成温差大,雨水少,雪水多,气候干燥的自然环境。茫茫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以及环绕片片绿洲开发起来的粮仓,生机盎然。但这只能是有限时间的有限农耕格局,在这一段时期里,表现出人类征服自然的胜利感,过后,则是绿洲慢慢萎缩、消失,沙漠化开始蔓延扩大,反过来抑制了农牧业和人口的增长。黄河流域的农业环境直到秦汉时期,仍然是森林密布,湖泊众多,黄土肥沃,从而孕育了古代灿烂的文明。考古发掘显示的地下宫殿、墓葬气魄、都城结构,以及令人惊诧不已的随葬品,说明了这一点。对照今天的沙尘蔽天,黄土裸露,湖泊消失,水源短缺,西北农民生活的艰辛,怎么也想象不出那么辉煌的文明是怎样创造出来
12、的。历史上每隔三、四百年的温度冷暖交替变化,在华夏大地上左右着畜牧和农耕交错地带的相互消长,也是导致游牧族和农耕汉族屡次战争的重要因素之.word 格式.专业资料.学习参考 .一。现代研究认为,年平均温度每下降 1C,北方草原将向南推延数百里。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这段三百多年里,北方年平均温度较现在约低 1.5C,北方草原日渐萎缩,鲜卑拓跋大举南下,成功地建立起北魏政权,同时也陷入强大的汉族农耕文化里,不得不采取恢复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这就是齐民要术成书的背景。反之,年平均温度每上升 1C,象汉唐时期,强大的汉族向塞外发展,蚕食草原,改牧为农,成功地开发了大量屯田
13、。但最终的代价是沙漠化的扩大,剩下一些当年的地名,聚居地痕迹,留给后人考察、追思、凭吊。从历史地图上可以看出,几千年下来,西北农牧的界线,大体上在长城内外拉锯。由于气候的干燥化已成为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农耕向北扩展的成就,总是有限,而畜牧业的多次南下,则不断同化于汉族,农牧之战终于不再重演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转向以前被视为荆蛮之域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气候冷暖变化在农耕范围内部,表现为人力对动植物引种布局的改变和适应。总的趋势是喜温的动植物逐渐南移,如蚕桑生产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南移,南方初发展蚕业时还得请北方蚕农指导。孔子说“衣乎锦,食乎稻,于汝为安乎”,汉书云“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科学技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