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pdf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新教材.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 月是故乡明 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课题 月是故乡明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 16 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教学 重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教学 难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 16 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
2、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2.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7)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 1】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学生欣赏新学堂歌,互相交流读诗的感受。3.教师评议并小结: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学生齐读课题。4.(1)你对“月是故乡明
3、”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2)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评议、小结。)想到季羡林老人的文章月是故乡明的主旨应该是“思念家乡”。想到了与月亮相关的其他诗句,如李白的古朗月行等等。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1.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3】季
4、羡林(1911 年 8 月 6 日2009 年 7 月 11 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体味吧。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新课 教学(31 )分钟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1)认读生字。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
5、词语。【出示课件 6】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蒙湖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耄耋 燕园圣地 点缀 指名多个学生读,指名学生领读,齐读。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2)学习多音字“燕”y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yn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举例:a.我现在已经年近老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鼓励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积累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理解词语: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对文
6、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 7】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月是故乡明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4.教师总结:(1)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解释。(2)第二部分(第 24 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3)第三部分(第 56 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4)第四部分(第 7 自然段)是对前面的
7、呼应,也是作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五、图片展示,欣赏故乡的明月。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课文内容,【出示课件 11】学生用感官来感受“月是故乡明”,朗读字幕。既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也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在读中感悟文章的语言的特点。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这一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进行阅读,和同学进行分享。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以提高
8、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一读,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在烟波浩渺(mio mo)的海边,我们点起篝(gu gu)火。听着海浪声,看着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萌(mng mng)发。抬头望去,那澄(dng chng)澈(ch c)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2)那位耄(mo mo)耋(di d)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缀(zu zhu)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二、给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2)我曾幻想
9、,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3)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三、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烟波浩渺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相映成趣 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巍峨雄奇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答案】一、(1)mio gu mng chng ch(2)mo di zhu 二、(1)陪衬(衬托)不可胜数(不可计数)(2)大概(可能)(3)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三、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
10、有趣味,很有意思。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别让眼睛老去 一夜之间,一场雷电引发的山火烧毁了美丽的“森林庄园”,刚刚从外祖父那里继承了这座庄园的保罗经受不住打击,闭门不出,茶饭不思,眼睛布满了血丝。一个多月过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获悉了此事,意味深长地对保罗说:“孩子,庄园成了废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已经失去了光泽,一天一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能看得见希望”保罗在外祖母的说服下,一个人走出了庄园。在一条街道的拐弯处,他看到很多人。原来他们正在排队购买木炭。那木炭让保罗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一线希望。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他
11、雇了几名烧炭工,将庄园里烧焦的树木加工成优质木炭,送到集市上去卖。结果,木炭被抢购一空,他用这笔收入购买了大批新树苗,几年后,“森林庄园”再度绿意盎然。别让眼睛老去,才不会让心灵荒芜。(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获悉:_。盎然:_。(2)用“_”画出短文中一组相互照应的句子。(3)“森林庄园”为什么能再度绿意盎然?(4)读了短文,你怎样理解“别让眼睛老去,才不会让心灵荒芜”这句话?【答案】(1)知道,得知;浓厚的样子,文中指庄园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样子。(2)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一天一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能看得见希望 别让眼睛老去,才不会让心灵荒芜。(3)因为保罗听了外祖母的劝告,没有
12、再继续消沉下去,看到了存在生活中的希望,想到了拯救庄园的办法,使庄园再度绿意盎然。(4)生活中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眼中不再对生活中的事情充满希望,你的眼睛不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样,你的内心充满失望,心灵不再有活力,只要你能正视生活中的不如意,你就能发现希望,你的心灵就不会荒芜!【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2)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
13、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故答案为:(1)知道,得知;浓厚的样子,文中指庄园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样子。(2)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一天一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能看得见希望 别让眼睛老去,才不会让心灵荒芜。(3)因为保罗听了外祖母的劝告,没有再继续消沉下去,看到了存在生活中的希望,想到了拯救庄园的办法,使庄园再度绿
14、意盎然。(4)生活中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眼中不再对生活中的事情充满希望,你的眼睛不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样,你的内心充满失望,心灵不再有活力,只要你能正视生活中的不如意,你就能发现希望,你的心灵就不会荒芜!【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2)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草地夜行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
15、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支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就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儿?”他问我。“金寨斑竹园!听说过吗?”“啊,斑竹园!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就是从你们那儿搞起来的。
16、我在那儿卖过帽子。”一点不错,暴动前,我们村里来过几个卖帽子的人。我记得清清楚楚,爸爸还给我买了一顶。回家来掀开帽里子一看,里面有张小纸条,写着“打倒土豪劣绅”。真想不到,当年卖帽子的同志竟在这里碰上了。我立刻对他产生了敬佩的感情,就亲热地问他:“同志,你在哪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鬼。”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了一大段。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
17、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
18、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1)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我为什么对迎面走来的战士产生了敬佩之情?(3)“小鬼”是在什么情况下碰到老同志的?(4)“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真的有这条光明道路吗?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答案】(1)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
19、过草地的时候,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名小战士过草地而壮烈牺牲的故事,赞扬了老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2)热情开朗,关心同志,舍己为人。(3)“我”是在没有干粮的恶劣的环境下遇到老同志的。(4)战友的话鼓起了我前进的勇气,让我看到光明的前途。【解析】【分析】(1)意思相近即可,不要求一模一样。(2)老红军为了“小鬼”最后牺牲了自己,只要意思相近即可。(3)课文“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4)意思相近即可。【点评】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认真阅读文章不难找出正确答案。4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
20、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的左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 chun()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额头上。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
21、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母亲又递给乞丐 20 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来的工钱。”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向母亲深深地 j()了一躬,就上路了。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 20元钱。我不解地问:“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
22、后地搬来搬去。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老板用一只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今天我才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独臂老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里的人,过好日子。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为什么?”“因为我们家人人都有两只手。”老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母亲笑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气 chun
23、()如牛 j()了一躬 西装革履()衣袖()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高贵()慷慨()3.造句 气度非凡 美中不足 4.母亲为什么不直接对那个可怜的乞丐给予施舍?5.文中的“我”对母亲让乞丐搬砖头这件事特别不理解,母亲却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母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6.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7.如何理解“高贵的施舍”这个标题?1.喘 鞠 l xi 2.低贱 吝啬(小气)3.略 4.她要教会乞丐凭自己的力气挣钱。5.如果“搬”等于把握一个机会,让他有可能认识到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劳动生活,唤醒他的自尊;如果“不搬”就会失掉一个认识自己,可以克服自
24、身残疾的机会。6.母亲是个有同情心,懂得尊重别人,并且很有骨气,自尊自立的人。7.“高贵”的本义是气质高雅或地位优越;“高贵的施舍”这里指给予别人不同寻常的,激励人自强、自立、自尊的特别的教育帮助。5 改变一生的闪念 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
25、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勿忙忙地赶了过去。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下册 故乡 表格 教案 教学 设计 新教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