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论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经济学论文.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课程论文课程论文文章题目:试论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学号:姓名:曾钢院系专业:环境学院环境工程联系电话:2011 年 12 月 23 日试论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摘要:人类活动带来环境问题,作用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加剧环境问题,亟待保护环境,遏制温室效应,稳定气候系统。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环境保护正文: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气候的变化开始相对不规律,气候变化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最突出的就是“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遏制全球变暖,防止气候变化带来更大灾难,人类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一、一、地球在变暖,人类的发展加剧全球变暖
2、:地球在变暖,人类的发展加剧全球变暖: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
3、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 30 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人类气候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本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1750 年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 280ppm。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消耗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不断增长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上升,每年大约上升1.8ppm(约
4、0.4%),到目前已上升到近 360ppm。从测量结果来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部分约等于人为排放量的一半。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评估,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 0 3到 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 10 到 25 厘米。许多学者的预测表明,到下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 560ppm,地球平均温度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 1996 年发表了新的评估报告,再次肯定了温室气体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的变化。依据各种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如果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 增加到 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
5、能上升 15到 4。二、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二、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在今年的气象日致词中说,过去几十年,极地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例如永久海冰在减少,一些冰川和冻土在融化以及河流和湖泊冰在减少等。不少气象学家更是忧心忡忡地指出,如果 1.9-4.6 摄氏度的全球平均增暖持续千年,会最终导致格陵兰冰盖的完全消融,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约 7 米。更为可怕的是,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则全球海平面将升高 60 米;“温室效应”还可能导致全球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发生更加频繁。此外,全球变暖还会加剧洪涝、干旱、荒漠化和热浪等灾害,并使一些生物物种灭绝,破坏生态平衡,人类生存环境将受
6、到极大威胁与挑战。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出现的新变化近百年来我国的气候变化和全球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又有其区域特点。其中,我国出现了两个明显暖期:19201940 年代和1980 年代以后。近百年来我国东部降水量无长期变化趋势,但由 19501970 年代的北方多雨、南方少雨转变为 19801990 年代的北方少雨、南方多雨。我国西部降水量近 20 年明显增多,以新疆最为显著。1950 年以后,无论是年平均温度还是冬季温度,我国大部地区都有明显的变暖趋势。从1986/1987 年的冬季开始,至今我国已经经历了 19 个暖冬(仅 2004/2005 年的冬季为正常)。过去 50 年气温升高最显著的地区是
7、华北、内蒙古东部以及东北地区;我国西部、华南降水呈增加趋势,而华北、东北降水呈减少趋势。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出现了变化。我国的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尤其在1990 年代,极端降水量比例趋于增大。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趋于增加,江淮流域暴雨洪涝事件发生频率增加。我国北方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华北地区近 20 多年来干旱形势不断加剧。1990 年代后期以来华北地区更是连年出现大旱,不少地区连续五、六年遭遇干旱。夏季高温热浪也增多,1990 年代中期以后最高温度大于 35 度的高温日数显著增多。冰川融水是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西北的冰川面积
8、显著减少,预计到 2050 年还可能再减少 27%。对新疆天山乌鲁木齐一号冰川进行的连续观测表明,从 1962 年以来冰川末端的位置逐年退缩,到 1994 年两个原本连在一起的冰川变成了两个独立的冰川。对河流径流的估算表明,除松花江上游和黄河上游的径流有所增加外,其他主要流域的径流量都呈减少趋势。而在湖泊方面,从 1960 年代到本世纪初,全国的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我国西北各大湖泊,除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水量均处于入不敷出状态,自 1950 年代以来,湖泊均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消亡,每年平均有 20 多个湖泊消失。我国的湿地面积也大大减少。东北三江平原 1949 年湿地面积 534 万
9、公顷,2000 年只有 95 万公顷;松嫩平原湿地 1950 年代为 329 万公顷,2000 年重要湿地仅存 65 万公顷。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曾达到 60%,而 20 世纪末仅为 17%。地表植被类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草原和荒漠分布范围向我国西部和高海拔地区扩展。草原面积不断地减少,退化速度不断加快。1970 年代中期退化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 15%,1980 年代中期占 30%以上,1990 年代中期达到 50%以上,到 21 世纪初已增加到 90%。我国山地灾害也十分严重,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灾害强度明显增加,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也呈增加趋势。因为全球变暖,我
10、国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最近 50 年上升的速度是每年 12.5 毫米。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将使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红树林、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也发生了退化,海南和广西海域已发现不同程度的珊瑚白化和死亡现象。赤潮灾害 1980 年代后趋于频繁。三、减缓全球变暖,加强环境保护。三、减缓全球变暖,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等措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通过强化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氧化亚氮排放治理等措施,控制工业生产过
11、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继续推广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和半旱式栽培技术,采用科学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和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等措施,加强对动物粪便、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加大沼气利用力度,努力控制甲烷排放。通过继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农田基本建设等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提高能源开发转换效率。实施有利于节能的经济政策。调整部分矿产品资源税,适时调整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实行节能发电调度的政策,下调小火电上网电价,加大差别电价实施的力度。加强法制建设
12、。修订节约能源法。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中国一直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和公众参与。近年来,国家通过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先进理念,不断引导全社会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全球气候变化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组织集体学习,强调大力提高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环境。国家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学校教育和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利用各种手段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全球环境意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中国长期以来
13、积极参加和支持气候公约和议定书框架下的活动,努力促进气候公约和议定书的有效实施。中国专家积极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工作,为相关报告的编写做出了贡献。中国积极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国外研究机构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研究,内容涉及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减缓和适应、应对政策与措施等方面,包括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农林部门的适应措施与行动、四、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引发的思考四、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引发的思考一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开发是引起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如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滥捕等,严重地破坏了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全
14、球可耕地、森林、草原面积日益减少,物种锐减,土壤退化,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后果。目前,世界森林面积正以每年 1500 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数千物种在灭绝之中,荒漠化正在影响着 8.5 亿人的生活,全世界约有 20 亿人用水紧张。正是人类贪婪导致的环境恶化,促使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频发和灾害强度加剧。二是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然而人类却极度地掠夺着自然,造成环境恶化,加剧成灾强度和频度;诱发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森林火灾等;导致生态系统的承灾能力降低,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更趋恶化;破坏生产力,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导
15、致物种消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日益减少;造成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但人类的积极活动,可以控制和预防自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人类活动是减灾的关键因素。三是保护环境,改善气候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依依据。保护气候系统,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脆弱性,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依据,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我们不能只看该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建设速度,而应科学地分析经济与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现状结合起来,对可持续性进行合理分析。四是保护环境,关心我们的生存空间必须得全民动员。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是每个人的责任,并无国界之分,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也需要全民动员,让每个人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共同参与。五保护环境,控制气候变化是人类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如若我们不加强爱护,无疑是在和我们的子孙争夺资源,破坏他们的生存空间。对此,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保护环境,控制气候变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