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复习资料.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简答简答):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包括需要的、不需要的或者是有害的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2、环境容量和城市环境容量环境容量和城市环境容量 14:指*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的构造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3、环境和生境:环境和生境:是指*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是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4、利比希最小因子
2、定律和耐受性定律尔福德的原理及容。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尔福德的原理及容。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解释:低于*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生物能忍受生态因子最低量和最高量之间的数量围称为耐性限度。解释: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当其接近或到达*种生物的耐性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5、城市化和城市环境:城市化和城市环境: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作用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是指影响城市人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6、生态幅和生态位:生态幅和生态位:每一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
3、耐受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围之间的围。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包括它发现的各种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在那里的时间。7、驯化:驯化:在自然条件下调整其对*个或*些生态因子耐受围的过程。8、冷害和冻害:冷害和冻害:是指温度在 0 0以上以上对喜温生物造成的伤害。是指0 0以下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细胞和细胞间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9、逆温现象:逆温现象:气温随高度递增的现象。10、温周期现象和光周期现象:温周期现象和光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响。生物的行为对日照长短规律
4、性变化的反响。11、物候现象:物候现象:季节明显地区,植物适应于气候条件的这种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应的植物发育节律。12、种群和植物种群:种群和植物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在一定空间中同种植物个体的组合。13、K K对策和对策和 r r对策对策(kr(kr 区别,简答论述区别,简答论述):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高(r),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种栖息环境,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生物个体较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但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 水平。14、植物化感作用植物化感
5、作用(即他感作用即他感作用):*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阻止其他植物在其周围生长。15、群落和植被:群落和植被:种群的集合体。一个自然群落就是在一定空间生活在一起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一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16、密度和多度:密度和多度: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的个体数目。调查样地上*物种的个体数目,是不同物种个体数目的相对指标。17、盖度和频度:盖度和频度:植物地上局部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个物种在调查围出现的频率,指包含该种个体的样方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18、生活型生活型(地上地下芽地上地下芽)156 和层片和层片: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所形成的外部形态。群落
6、中由一样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物种的集合。19、群落交织区和边缘效应:群落交织区和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交织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效应。.20、植物群落波动和群落演替:植物群落波动和群落演替:是指短期植物群落的年际变化,这种变化不涉及新物种的侵入,是围绕一个平均数的上下波动,是可逆的变化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地域的植物群落发生变化而形成其他植物群落,被其他植物类型所取代的过程。21、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群落的演替显示着群落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发生在人
7、为破坏或自然灾害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性较大,构造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构造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2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甚至倒退到裸地。23、建群种和优势种:建群种和优势种:群落优势层中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对群落的构造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24、先锋群落和顶级群落先锋群落和顶级群落 177:是指演替开场最先建立起来的植物群落。演替后期,演替速度越来越慢趋于平稳,最终形成物种组成较为丰富多样、构造复杂、生态稳定性高的植物群
8、落类型。25、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食物链彼此交织连结,形成一个网状构造。26、植被和城市植被植被和城市植被 181:*一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城市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植被类型。2727、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和景观: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种空间组织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28、正反响和负反响正反响和负反响(简答论述简答论述)231:正反响较少见,生态系
9、统中*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响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负反响是比拟常见的一种反响,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到达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响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29、生态平衡生态平衡 228: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局部的构造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中。简答题和论述题局部容: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根本特征?种群: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根本特征:种群数量和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种群的性比:雌雄两性种群的
10、年龄构造:增长衰退稳定种群的空间格局: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2、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如何构成为生态系统?生物局部:1 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2 消费者: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大型食肉动物;3 分解者:微生物。非生物局部:1 能源:太阳能及其他能源;2 基质和介质:岩石、土壤、水、空气等;3 气候因素:光照、温度、降水、风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通过食物链连接在一起共同组成食物网。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自身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并把固定的能量和物质传递给消费者,分解者把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多余物质和能量分解为无机物。生物局部和非生物局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
11、传递形成一个可持续开展和稳定的生态系统。3、什么是群落?生物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群落:种群的集合体。一个自然群落就是在一定空间生活在一起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主要特征: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有规律地.共处。具有形成群落的环境功能。具有一定的外貌和构造。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4、简述生物种间竞争的概念、类型及高斯原理。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各方都力求抑制对方,结果给对方带来不利影响。种间竞争和种竞争,种间竞争包括:一是一个物种完全挤掉另一物种;第二是即生态别离;种竞争包括直接干预型(干扰性竞争)和资源利用
12、型(利用性竞争)高斯原理:一个稳定的环境,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一样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另一个被淘汰。5、简述 k 对策者与 r 对策者的特点。特征r-对策k-对策气候不稳定,多变,难以预测稳定,较确定,可预测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比拟有规律,密度制约制约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高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时间上稳定;通常接近 K低于环境容量 K种种间竞争多变,通常不紧经常保持紧选择倾向发育快,增长力强,提早发发育缓慢,竞争力强,延迟育;体型小,一次繁殖生育;体型大,屡次繁殖寿命短,通常短于一年长,通常长于一年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率6、
13、什么是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请比拟二者的异同。原生演替:原生演替是指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也称为初生演替,是生物从未定居并导致顶级群落对该生境的首次占有。如在乱石窖上开场的演替就是初生演替,此外在沙丘上、火山岩上、冰川泥上以及在大河下游的三角洲上所发生的演替都是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过。引起次生演替系列的外力有火灾、并从还、严寒、长期水淹、冰雹打击等自然因素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人类的破坏是最主要和最严重的。如森林的采划、放牧、开荒、开矿、水利建筑等。区别:原生演替的基质条件恶劣严酷,演替的时间长。且是在生物从未定居过的裸地上;次
14、生演替的基质条件较好,如有机质丰富、土壤层身后并遗留少量的生物残体、种子、或孢子等,所以演替经历的时间短。且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过。7、比拟阴生叶与阳生叶的特点?阳生叶:叶片厚而小,角质层较厚,叶脉密,叶绿素较少,气孔分布较密,栅栏组织较厚或多层。阴生叶:叶片薄而大,角质层较薄,叶脉疏,叶绿素较多,气孔分布较稀,海绵组织较丰富。8、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主要因素:水热条件,即水分和温度。纬度主导温度条件,形成纬向地带性:纬度温度降低,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北方针叶林苔原。经度主导水分条件,形成经向地带性:我国,湿润森林
15、半干旱草原干旱荒漠。垂直地带性:海拔每上升100 米,气温下降0.55。降水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到达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降低、9、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综合性(光照度的变化必然引起大气和土壤温度湿度的改变)、非等价性(春化作用)、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见下 1 题)、阶段性(春化作用中的低温、鳗鲡生殖生活阶段对盐分的需要)、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东西向高大建筑的南北两侧生态环境差异很大)。10、简述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对生物体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又称同等重要定律。etc:植物缺硼.结实率下降、植物缺镁缺绿症补偿作用:多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时,由于*因子在量
16、上的缺乏,可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Etc:光照缺乏,要多施有机肥,使土壤中二氧化碳浓度提高。11、从裸岩和湖泊开场的群落演替分别经历了哪些阶段?旱生演替(裸岩):地衣阶段(地衣先锋群落、持续时间最久)苔藓阶段(积累更多土壤创造更有力条件)草本植物阶段(郁闭度增加土层增厚蒸发减少、微生物小型动物增加)灌木阶段(鸟类哺乳动物增多)乔木阶段(阳性灌木草本消失、大型动物定居、群落构造稳定)水生演替(湖泊):裸地阶段(浮游生物)沉水植物阶段(泥沙冲入湖、小甲壳动物)浮水植物阶段(湖底垫高动物种类多样)挺水植物阶段(耗氧量少的动物存活)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沼泽积水塘)森林群落阶段(湖泊填平
17、过程)。12、种群的存活曲线有几种类型?大多数植物属于哪一类型?具有什么特点?型,凸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接近于生理寿命之前,只有个别的死亡,即几乎所有个体都能到达生理寿命。如人类和大型哺乳动物。型,对角线型存活曲线:表示各年龄期的死亡率是相等的。大多数生物属此。如水螅、鸟类等。型,凹型存活曲线:幼体期死亡率很大,存活曲线骤然下降,但在度过此期以后,死亡率就低而稳定,如鱼类、牡蛎、寄生虫等属此。大多数植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III 曲线凹型。13.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 三向地带性“三向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不同植物群落类群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地球
18、外表的热量随纬度位置而变化,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热量呈带状分布。水分则随距海洋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特点递变,在经向上不同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也发生有规律性变化,植物物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14、请比拟一下演替系列和顶极群落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落。演替系列:在同一地段植物群落演替过程所经历的顺序出现的群落系列成为演替系列。15、请比拟一下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场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太阳能的固定。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局部呗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局
19、部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而包括呼吸消耗在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16、什么是生物多样性“那些因素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于进化时间有关,进化时间越长,且环境条件稳定的物种多样性高。物理环境越复杂,或叫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群落的复杂性也高,生物多样性就越大。气候越稳定,变化越小生物多样性越高。物种之间的竞争是物种进化和别离的动力,所以竞争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越高,生产的食物越多,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整个区域物种多样性
20、就越高。人为因素。17、城市植被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原理?以群落为根本单位的原则、地带性原则、生态演替原则、以潜在植被理论为指导的原则、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景观多样性原则、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18、能量是怎样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场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就称为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能量只是单程流经生态系统,是不可逆的。能量在生态系统流动的过程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当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时,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代活动(呼吸
21、)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量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的空气中。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过程中,把较低质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较.少的高质量能量。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以食物链为主线。19、为什么高山植物常常矮化且花色鲜艳。海拔高地区紫外线辐射较大,消除控制细胞分裂和增大植物生长素的效应,使植物矮化。植物产生保护色素,通过花青苷素来保护细胞,所以花色鲜艳。20、建立防风林带时应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疏透构造防风效果最好?防风林带构造、防风林带的高度、防风林带的宽度、与风向的交角。疏透构造林带具有较均匀的透光空隙,透风系数为,疏透度为30%50%,大约有 50%的气流从林带部透过。21、园林植
22、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减少粉尘污染: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树叶外表多绒毛,且能分泌粘性油脂,吸附大量飘尘。吸收有毒气体:对二氧化硫的净化,最好的树种有:樟树、小叶榕等。杀菌作用:植物吸滞粉尘,减少细菌载体;许多植物能分泌出杀菌素,这是一种由芽、叶和花所分泌的挥发性物质,能杀死细菌、真菌与原生动物。减弱噪声: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作用,当形成郁闭的树木或绿篱时,则犹如一道隔声板,可以有效反射声波和声吸收,对降低噪音有一定的效果。增加空气负氧离子:太照射到植物枝叶上会发生光电效应,且植物释放芳香类挥发物,促进空气发生电离。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植物光合作用。吸收放射性物质:植物不但可以阻隔放射
23、性物质辐射的传播,而且具有过滤和吸收作用。22、分析城市绿地保持水土的作用原理。a.根冠截留:林冠截留降水,能减弱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b.地被物层吸水:枯枝落叶铺在土壤外表,构造疏松,通气良好,减少了地表径流,同时促进水分缓慢下渗。c.土壤下渗:绿地土壤构造好,孔隙度大,土壤孔隙度比裸露地高,更利于下渗。d.对融雪的调节:绿地温度变化比外部小,速度慢,时间长,利于土壤吸收和融雪水的渗透,减弱地表径流。23、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以人为主体,人在其中不仅是唯一的消费者,而且是整个系统的营造者;人工生态系统,其能量和物质运转均在人的控制下进展,居民所处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都已经过
24、人工改造,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生态系统,系统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许多输入物质经加工、利用后又从本系统中输出。24、什么是生态系统平衡?试分析论述生态系统平衡是如何实现的。一个生态系统能长期保持其构造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比拟持久地没有明显地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接近相等,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通过反响机制及自我修复能力来维持自身的平衡的。a 反响分为正反响和负反响。负反响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响使系统偏离加剧。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负反响的自我调节机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系统会保持自身的平衡。b 自我调节能力,因为每个营养级都会
25、受到食物源和捕食者的限制。另外,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还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生态系统的这种维护和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条件和限度的。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其复杂性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构造越复杂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25、试述城市环境光、温度、水、土壤、大气的特点以及对园林植物在改善城市环境中的作用。26、什么是温室效应?请谈谈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地球的大气层允许短波辐射直接透过,而吸收大局部的长波辐射,并以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地球,减少了因地表辐射的太空的能量损失,使地表温度不会长波辐射而大幅度下降。人们将大气层对地球的这种温度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
26、应。海平面上升。气候带移动:气候变暖,将使地球上三分之一的森林生态系统将发生变化。这将加剧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对农业、林业的影响:两个方面:一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且气候变暖使作物生长季延长,提高产量。二是,假设气温升高而降水量不增加或增加缺乏,.会加剧干旱;北方冬季不冷会造成病虫害流行,夏季炎热会引起家禽、家畜传染病的流行。对人类安康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流行于湿热地区的流行病扩散加剧。绪论绪论1、生态学开展简史:生态学开展简史:萌芽期(公元前 16 世纪,自然现象观察,24 节气)建立时期(17-19 世纪,生物多度分布规律,1859“物种起源“)稳固时期(20 世纪
27、初-50 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萌芽期国“齐民要术“本草纲目“,国外“博物志“。2、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开展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当前的高生产、高消费政策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排除大量的废物破坏城市环境;不能合理利用土地与空间,减弱了城市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功能。第一章第一章1、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大气圈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区域环境、生境、微环境和体环境(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且不为外环境影响)。3、城市环境的特征: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城市环境的空间特征:呈现一定的平面和立面特征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城市环境
28、的污染特征:热岛效应等。4、城市气候的主要表现:气温高、湿度低、风速小、太阳辐射弱、能见度差、降水多。6、三种典型特征空间:建筑空间、道路空间、绿地空间。8、我国城市的环境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城市水体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城市噪声污染9、生态因子按性质分类:气候因子(温度湿度光)、土壤因子(土壤构造、理化性质、土壤生物)、地形因子(地面起伏,山的阴/阳坡)、生物因子(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生物发生巨大影响,如污染等)。13、园林植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分为:生态适应、趋同适应、趋异适应。14、生态型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生态型。第二章光第二章光1、光的
29、主要波长围是 1504000nm。其中人眼可见光的波长在 380760nm。波长小于 380nm的是紫外光,波长大于 760nm 是红外光。紫外光0.38um 可见光 0.76um 红外光。在全部太阳辐射中,红外光 5060,紫外光 1,其余是可见光 39%-49%。2、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吸收【臭氧(平流层)吸收紫外线、CO2 水汽(对流层)吸收红外线】选择性反射【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夏季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无选择性散射【分子散射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十字路口的指示灯不用蓝色】选择性、散射【粗粒散射】无选择性。共性:削弱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3、地表的光照变化:空间变化:光
30、强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如在低纬度的热带荒漠地区,年光照强度为 200 大卡以上;而在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年光照强度=70 大卡。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强:如在海拔1000 米可获得全部入射日光能的70%,而在海拔0 米的海平面却只能获得50%。坡向、坡度: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山的南坡承受的光照强度平地北坡。植物:照在植物叶片上的光,约70%被叶子吸收,20%被叶面反射,通过叶片透射的光为10%左右。时间变化:夏季光照强度最大,冬季最小;中午最大,早晚最小。4、不同颜色被植物吸收多少:橙光吸收最多,蓝紫其次,绿光最少。绿光是“生理无效光5、根据植物开花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
31、日照、日中性植物。根据植物对光强的适用,将植物分为:阳性、阴性、中性植物(耐阴性植物)。6、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A合成有机物 B能量的转换和贮存C 释放氧气、净化空气。7、根据植物光合作用中CO2 的固定与复原方式不同,将植物分为:C3 植物(卡尔文循环),主要类群大多数木本;C4 植物,少,局部被子植物;CAM(景天酸代),多浆。8、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光饱和点:光照强度到达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9、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合成胡萝卜素,导致叶片发黄。10、光污染的类型:人造白昼污染:夜间照明,加大夜空的
32、亮度;白亮污染:强烈人工光,.玻璃幕墙反射光和聚焦光;彩光污染:荧光灯霓虹灯灯箱广告等。第三章温度第三章温度1、温度变化规律:温度变化规律:纬度: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高度角减小,太阳辐射量随之减少,温度逐渐降低。海拔: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较强,但由于风的作用和大气密度下降,热散失快接收地面热辐射减少,所以温度较低。坡向:北半球南坡承受的太阳辐射多。海陆分布: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封闭谷地和坡地:白天谷中气温高,晚上下低上高,逆温。时间变化:冬季均温低于10,春秋季均温 10-22,夏季高于 22。凌晨最低 13:00-14:00 最高值。2、逆温按成因分类:逆温按成因
33、分类: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3、温度三基点:温度三基点: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可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6、贝格曼规律: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7、阿伦规律: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局部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8、有效积温:有效积温:指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一发育阶段,有效温度即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的差值的总和。9、霍普金斯定律:霍普金斯定律:在其他因素一样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纬度每向北移动1 度或经度向东移动 5 度或海拔上升 1
34、24m,生物的物候期在春天和夏天初各延迟4d,而在秋天物候则提前4d。第四章水第四章水1、水环境特点:水环境特点:弱光、缺氧、温度变化平缓、溶解有各中无机盐类。2、城市水环境:城市水环境:城市降水量大、径流量增加、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水污染。2、水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水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水是生化反响的溶剂;水是生物新代的直接参与者和光合作用的原料;水能调节生物体和环境的温度;水还可以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度;水还可以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控作用。3、城市水污染类型:城市水污染类型:水体富营养化、有毒物质污染、热污染、需氧物质污染。4、植物净化水体的途径:植物净化水体的途径:植物通过体能降解转
35、化为物质除去,这类污染物主要是有机化合物;植物吸收富集到体能,然后通过人工收获植物除去,这类污染物主要是矿质营养和重金属元素。5、水圈:水圈:地球上和环绕地球大气圈中的各类型的水统称。6、水生植物的生态适应:水生植物的生态适应:1通气组织兴旺,以保证对氧的需求。2具有兴旺的排水器官。3水生植物具有独特的形态:根系退化、株体柔软等。4生殖方式多样性:金鱼藻、苦草具有特殊的有性生殖器官,红树林的胎生现象。第五章大气第五章大气1、臭氧层的作用:臭氧层的作用:吸收各种紫外线。2、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到达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开展,对人
36、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3、大气污染类型:大气污染类型:温室效应、酸雨、雾霾、光化学烟雾。4、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栽培指示植物监测法植物群落监测法利用动物个体的异常反响利用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利用微生物监测污染病症监测法地衣、苔藓监测法树木年轮监测法5、防风带:防风带:以疏透构造林带有较好的防风效果。防风效果还与树高成正比,愈高愈好。6、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紫外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响生成二次污染物。7、酸雨:酸雨:由自然排放和人为活动等释放到大气中的SO2 或 NO*通过氧化反响 气相或液相反响,生成硫酸
37、或硝酸和亚硝酸,附在凝结核上降落到地面上pH 值降到 5.6 以下的降水8、酸雨的影响与危害:酸雨的影响与危害:损害水生、陆生生物:如鱼类和森林;对人体安康影响:使有毒重金属溶入饮用水中,危害饮用者;腐蚀建筑材料、金属构件、油漆以及名胜古迹。9、我国哪些地区算沉降严重,为什么:我国哪些地区算沉降严重,为什么:西南地区。重工业密集;盆地地形闭塞;降雨多。.第六章土壤第六章土壤1、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组成:固体成分 50%(矿物质、有机物质)、液体成分、空气。2、土壤分类:土壤分类:3 大类 12 质地。沙土类、壤土类(最适)、黏土类。3、土壤颗粒构造:土壤颗粒构造:微团粒构造、团粒构造(最宜生长)
38、、块状构造、核状构造、柱状构造、片状构造。团粒构造:团粒构造:土壤中腐殖质将矿物土粒互相粘结成直径为0.25-10mm 的小团块。4、土壤水类型:土壤水类型: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5、田间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到达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悬浊水。6、萎蔫系数:萎蔫系数:植物因缺水而萎蔫,如果萎蔫后即使改善水分状况也不能恢复,这种状态称永久萎蔫,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即。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有效含水量:田间持水量与萎蔫系数之差。7、土壤空气和近地面大气组成的差异:土壤空气和近地面大气组成的差异:土壤空气中 CO2 含量大气O2土壤空气含有较高量的复原
39、性气体。8、土壤在 pH6-7 的微酸性条件下,养分有效性最高,最植物生长最适宜。9、土壤动物分类:土壤动物分类:根据体型大小分:小型巨;按系统分:脊椎节肢环节线形原生10、节肢动物对土壤的作用节肢动物对土壤的作用:对转换有机质有重要作用,穴道增加了土壤空隙度和空气透水性。11、盐碱土:盐碱土:盐土碱土及各种盐化碱化土的统称。盐土:盐土: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而使大多数植物不能生长的土壤。盐化土:盐化土:土壤中虽然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盐分,阻碍一般植物生长,但盐分的积累对植物的限制尚未到达真正盐土的程度。碱土:碱土:含盐量并不很高,但由于土壤胶体上吸附有大量的代换性 Na+,使土壤呈强碱性;或土壤中
40、盐分以碱性钠盐为主。碱化土碱化土:具有碱化特征,但尚未到达碱土程度。第七章植物种群第七章植物种群1、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出现地区: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出现地区:均匀分布(人工栽培植物种群)、随机分布(生境条件对很多种的作用差不多或*一主导因子呈随机分布,新地区初期)、集群分布(自然条件下)。2、生命表: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根据*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分布的调查,根据其结果而编制。动态生命表:即同时观察一群同时出生的生物存活的数据来编制生命表。3、种群增长的根本模型:种群增长的根本模型:种群的指数增长:种群在无限制条件下呈指数增长,是种群增长的最简单形式。逻辑斯谛增长: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
41、受到食物、空间和其它资源的限制,增长曲线呈现“S型。K 为环境容量。4、生态对策及类型:生态对策及类型: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迁移对策、避敌对策、体型大小对策、r 对策和 K 对策等。5、最后产量衡值法则: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围,当条件一样时,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都是一样的。6、3/23/2 自疏法则:自疏法则:如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和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株的继续生长,种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进而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了,于是种群开场出现“自疏现象。其斜率为-3/2。7、种间关系互相作用分析:
42、关系互相作用分析:中性作用彼此都不受影响、竞争-直接干预型直接相互抑制、竞争-资源利用型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偏害作用1 受抑制 1 不受影响、寄生作用1 寄生者得利 2 猎物受控制、捕食作用1 捕食者得利 2 猎物受抑制、偏利作用1 共栖者得利 2 宿主不受影响、原始合作12 都有利不发生依赖关系、互利共生双方都有利。第八章植物群落构造第八章植物群落构造1、最小面积:最小面积:包括群落绝大多数种类并表现出群落一般构造特征的最小面积。2、面积曲线法:面积曲线法:在按一定比例增加取样的同时,记载与面积相应的植物种类、统计新出现的种类和植物种累积数,直到随面积增加植物种类增加极少或不变为止。3、种
43、类的个体数量指标:种类的个体数量指标:密度多度盖度显著度频度高度长度重量体积胸径。4、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 D=S/N。辛普森(Simpson)多样性指数。香农维纳(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 均匀度指数。5、生活型分类:生活型分类: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地上 25 以上)、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地上,25.以下,多为灌木草本)、地面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冬季地上局部全部枯死,地下局部存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芽(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一年生植物)。6、植物群落的垂直构成:植物群落的垂直构成:乔灌草分层。7、岛屿效应:
44、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容纳生物种数越多。8、MacArthurMacArthur 的平衡说:的平衡说:岛屿上物种数目是迁入和消失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不断有物种灭亡,也不断有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补偿灭亡的物种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而变化动态平衡:灭亡种不断被迁入的种所代替随岛距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大岛比小岛能“供养更多的种。第九章植物种群动态第九章植物种群动态1、群落波动产生的原因:群落波动产生的原因: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如多雨年与少雨年、突发性灾变、地面水文状况年度变化等;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如种子产量的波动大小年、动物种群的周期性变化及病虫害爆发等;人为活动影响,如放牧强度
45、的改变等。2、人布植物:人布植物:是指随着人类活动而散播的植物,如农作物和杂草等,也包括人类有意或无意引入、后来逸出野化了的植物,也称归化植物。3、三种有关顶级群落性质的演替学说的区别与联系。三种有关顶级群落性质的演替学说的区别与联系。联系:三种理论单元顶级学说、多元顶级学说、顶级格式假说都认同群落演替趋向于“稳定化这一观点。区别:单元顶级学说认为一个气候区植物群落最后只趋向稳定于气候性顶级;多元顶级学说对群落的稳定性和区域气候的代表是分别考虑的,依据稳定性规定顶级群落,气候顶级只是一个地区几个稳定群落的一种,是这个区域广泛分布的群落类型;顶级格式假说在多元顶级学说根底上,更加强调环境因子的综
46、合作用及其梯度变化对植物群落的影响,认同群落的个体性观点,认同群落是多生物种群对环境的综合反映,随环境格局和变化形成相应的顶级群落格局。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1、自然群落分类的一般原则:按群落外貌分类、群落构造、植被区系成分类、物种优势度、生态条件、群落演替动态、群落外貌生态。2、何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有何相关性?水平地带性: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向从高到低的有规律分布。垂直地带性:随纬度升高温度有规律变化。植被类型在山体垂直方向上的成带分布和地球外表纬度水平分布顺序有相应性。垂直带与水平带上相应的植被类型,在外貌上也根本相似
47、。纬向带的宽度较垂直带的宽度大得多。纬向带是相对连续的,而垂直带在是相对连续的。虽然纬度带、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分布顺序的相似性但,植物种类成分和群落生态构造有很大差异。2、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一样或相似,同时与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3、群系:但凡建群种或共建种一样的植物群落联合。4、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根本单位。第十一章第十一章1、林德曼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渐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是循环的。3、一个透明封闭的玻璃球体,此生态系统中除小鱼和水藻外,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此球参加细菌的作用是充当分解者,不放细菌
48、结果生态球生物死亡。4、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对*一动物而言,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种生物所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总是差一级。5、如果一个人食物有 l/2 来自绿色植物,l/4 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 来自羊肉,假设传递效率为 l0,则该人每增加1 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280 千克。6、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沉积型循环、气体型循环。7、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萤火虫闪光。化学:性外激素、狗小便。.行为:昆虫舞蹈。8、信息传递在生物中的具体作用: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展。如莴苣的种子必须
49、承受*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由昆虫的体表腺体所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引诱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尾。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第十三章第十三章2、景观根本特征:系统整体性、景观的时空尺度性、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景观构造镶嵌性、景观的文化性、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景观的多重价值。3、景观的斑块-廊道-本底模型。斑块-廊道-本底模型将景观要素按其空间形态特征归纳为斑块、廊道和本底三类景观构造成分,景观就是由这三类构造成分以一定的空间格局镶嵌配置而成的。1 斑块:是景观部属性、构造、功能、外貌特征相对一致,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的块状空间地域实体或地段。最小景观单元2 廊道:指与两边的景观要素或本底有显著区别的带状地段。3 本底:面积最大,连接度最高且对景观功能的控制作用最强的景观要素类型。4、城市景观构造要素特点斑块:主要指各呈连续岛状镶嵌分布的不同功能分区。廊道:城市廊道可以分为两大类: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前者是以交通为目的的铁路、公路和街道等,后者有以交通为主的河流以及环境效益为主的城市自然植被带等本底:城市的本底是由街道和街区构成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