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pdf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监测方案.pdf(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K2MG-E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与业务能力提升练习与答案 1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哈尔滨南站站农科院站区间)施工监测方案 编制:复核:审核: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2009 年 12 月 20 日 目 录 K2MG-E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与业务能力提升练习与答案 2 一、工程概况.3 1.1 区间隧道工程地质.3 1.2 隧道隧址水文地质.5 1.3 区间隧道施工方案.5 二、监测目的及监测方案编制依据.6 2.1 监测的目的、意义.6 2.2 监测方案编制的依据.7 三、施工监测技术及监测内容.7 3.1 监测方案设计原则.7 3.2 监测的主要内容.7 四、监测方案实施.8 4.1
2、监测项目设计.8 4.2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监测办法.10 4.2.1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10 4.2.2洞内和地表安全巡查.10 4.2.3 隧道内净空收敛量测.11 4.2.4 地表下沉.12 4.2.5 建筑物沉降监测.13 4.2.6 地下管线沉降.13 4.2.7 铁路桥变形监测.13 4.2.8 围岩压力监测.14 4.2.9 钢筋应力监测.14 4.2.10 竖井旁通道变形监测.15 4.3 施工监测步序.15 4.4 监测资料的整编、初步分析及信息反馈.18 4.4.1原则.18 4.4.2 原始监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18 4.4.3 原始监测资料的检验和处理.1
3、9 4.4.4 监测资料的整编.19 Y.21 N.21 N.21 Y.21 4.4.5 对各类监测资料的审核.22 4.4.6 资料的审定编印.22 4.4.7 监测资料的初步分析.22 4.5 监测成果反演分析思路.24 4.6 监测资料的信息反馈.24 五、监测安全预警系统.25 5.1 主要监测项目允许值及警戒值.25 5.2 稳定安全报警系统的组成及技术路线.26 K2MG-E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与业务能力提升练习与答案 3 5.2.1 综合判别方法.26 5.3 稳定安全预警机制.27 5.3.1应急物资储备.27 5.3.2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27 5.3.3应急处理措施
4、.28 六、监测组织机构及质量保证体系.28 6.1 组织机构.28 6.2 监测仪器、人员配置.29 6.3 监测管理体系保证措施.29 七、监测技术方案的保证措施.30 7.1 难点分析及保证措施.30 7.2 质量保证措施.31 7.3 安全文明监测保障措施.31 7.4 服务承诺.32 附录.33 附图 A 周边收敛监测点示意图.33 附图 B 压力盒布置示意图.33 附图 C 钢筋计布置示意图.33 附图 D 地表沉降点布置示意图.33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 施工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位于学府路规划道路正下方,穿越哈南铁路桥,避开了铁
5、路桥桩基。隧道中心线与规划道路基本平行。道路两侧为农科院、农科院试验田、哈达水果批发市场、民宅等科研及民用设施,最近处距区间隧道 30m 以外,正线隧道施工对其影响甚微。1.1 区间隧道工程地质 本区间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粉质粘土(1)、粉质粘土()、粉质粘土(1)、粉质粘土(2)、粉质粘土()、粉质粘土(4)。现将各土层描述如下:1)第四纪全新世人工堆积层 杂填土():杂色,由砖块、碎石、粘性土等组成,松散中密。0.00.5m 多为柏油路面。K2MG-E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与业务能力提升练习与答案 4 该层分布连续,层厚介于 0.304.10m。2)第四纪上更新统哈尔
6、滨组地层 粉质粘土():黄褐色,层状分布,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该层分布基本连续,层厚介于 0.8013.90m。粉质粘土(1):黄褐色,层状分布,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软朔。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为 6.20m。粉质粘土():黄黄褐色,层状分布,钙质呈斑点状或菌丝状出现,摇震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硬朔。该层分布于场地南部,层厚介于0.7018.50m。粉质粘土(1):黄黄褐色,呈透镜体状产出,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软朔。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为 13.20m。粉质粘土(2):黄黄褐色,摇振反
7、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该层分布连续,最大揭露厚度为 15.20m。3)第四纪中更新统上荒山组地层 粉质粘土():黄黄褐色,灰褐色,层状分布,受铁质浸染,并可见铁锰质结核,摇震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该层分布连续,层厚介于0.5022.80m。粉质粘土(1):黄褐、灰褐色,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 6.20m。细砂(2):黄色、土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含少量粘性土,稍湿,中密。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 2.90m。粉土(3):黄色、黄褐色,受铁质浸染,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
8、低,稍湿,中密密实。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 3.20m。粉质粘土(4):黄黄褐色,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硬朔。该层主要分布于场地北部,最大揭露厚度 14.20m。4)第四纪更新统下荒山组地层 粉砂():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含少量粘性土,稍湿饱和,中密密实。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 14.40m。粉质粘土(1):黄褐色,层状分布,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 1.00m。粉土(2):黄色、黄褐色,受铁质浸染,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稍湿,中密密实。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 1.1
9、0m。中、粗砂():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含少量粘性土夹层,稍湿饱和,K2MG-E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与业务能力提升练习与答案 5 中密密实。该层分布不连续,层厚度介于 0.6031.20m。粉质粘土(1):黄色、黄褐色,层状分布,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 3.20m。粉土(2):黄色、黄褐色,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稍湿,中密密实。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 1.10m。粉质粘土():黄色、灰黄色、灰褐色,受铁锰质浸染,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朔。该层分布不连续,最大揭露厚度 5.20
10、m。中、粗砂():黄、灰黄、灰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偶含少量角砾,混砾结构,局部含薄层粘土,稍湿,饱和,密实。该层分布不连续,层厚度介于1.0013.90m。1.2 隧道隧址水文地质 本区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冲洪积地层内,水温 1214。含水层主要为孔隙潜水,稳定水位标高约 108.84114.13m,埋深 30.5064.90m。地下水埋藏较深,对区间施工不会产生影响。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地下径流、河流侧渗和大气降水。除此之外,局部地段尚存在上层滞水,赋存在粉质粘土层中,分布不连续。地下水主要由松花江侧渗和大气降水补给,丰水季节水位将有所上升,水位变幅约 2 米左右。根据沿线所取水样的
11、水质分析结果,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对钢结构有弱腐蚀。1.3 区间隧道施工方案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采用浅埋暗挖施工方法。主要施工步骤包括:在区间中部合适位置设施工竖井一座,由施工竖井向两端车站施工区间隧道,区间隧道断面包括单线单洞标准断面和存车线断面,联络通道断面、区间施工通道断面,主要断面施工步骤如下。1)单线单洞隧道 采用台阶法开挖,循环进尺长度 0.751.0m,施工步骤为:施工拱部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环状开挖上半断面、预留核心土,初喷混凝土,架立格栅钢架,安装锁脚锚杆,复喷混凝土。环状开挖下半断面,初喷混凝土,架立格栅钢架,复喷混凝土;待初
12、期支护收敛稳定后,在初期支护背后注浆,使初期支护与地层密贴 在喷射混凝土表面进行砂浆找平,铺设防水层后自下而上灌注二次衬砌。拱部二次衬砌预留压浆孔,保证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密实 K2MG-E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与业务能力提升练习与答案 6 2)喇叭口段隧道 隧道采用交叉中隔壁法,循环进尺长度 0.50.75m,施工步骤如下:施工左侧导坑拱部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开挖支护左侧上、下导坑。施工右侧导坑拱部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开挖支护右侧上、下导坑。待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沉降和收敛稳定后,在初期支护后注浆,使初期支护与地层紧密结合。合理控制拆除步长,拆除洞内临时支护。在喷射混凝土表面进行砂浆找平,铺设防水
13、层后自下而上灌注二次衬砌。拱部二次衬砌预留压浆孔,保证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密实。3)四联拱隧道 四联拱隧道采用双侧壁+中导坑法施工,循环进尺长度 0.50.75m,施工步骤如下:拱部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自上而下开挖左右侧壁及中导坑,初喷混凝土,架立格栅钢架,安装拱部安装锁脚锚杆,复喷混凝土。合理拆除左右侧洞及中洞内临时支护,在喷射混凝土表面进行砂浆找平,铺设防水层后灌注两侧洞及中洞内边墙、拱部二次衬砌及隔墙。自上而下开挖间隔内导航,初喷混凝土,架立格栅钢架,复喷混凝土。待初期支护收敛稳定后,在初期支护背后注浆,使初期支护与地层密贴。架设型钢支撑,分步拆除临时支撑,施作二次衬砌使仰拱、拱部、边墙封
14、闭成环,在拱部二次衬砌预留压浆孔,保证初期支护与二衬之间密实。二、监测目的及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2.1 监测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工程的监测工作,可以达到以下的目的:1)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由于土体成分和结构的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及不连续性决定了土体力学性质的复杂性,加上自然环境因素的不可控影响,人们在认识上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必须借助监测手段进行必要的补充,以便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地铁区间隧道稳定安全,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新的工程将出现新的困难、新的问题和结果,这些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先进的、准确的、可靠的手段来加以认识。2)验证设计、指导施工。客观的说,目前隧道工程的设计尚处于半经验
15、半理论的状态,通过K2MG-E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与业务能力提升练习与答案 7 监测可以了解周边土体的实际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为施工步骤的实施、施工工艺的采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的意见。3)保障业主以及相关的社会利益。在施工中,通过对周边土体和建(构)筑物的全面系统监测调整施工参数,确保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有利于保障业主以及相关的社会利益。4)分析区域性施工特征。通过对围护结构、周边建(构)筑物以及周边土体等监测数据分析、整理和再分析,了解监测对象的实际变形情况以及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分析区域性施工特征,为类似工程积累宝贵的经验。2.2 监测方案编制的依据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
16、施工图设计 S199920-201-S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TB10121-2007;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GB50308-200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99-1999(2003 年版);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 CJJ/T76-98;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03 国家其他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三、施工监测技术及监测内容 3.1 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本监测方案制定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2)可靠性原则;
17、(3)与结构设计相结合的原则;(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5)与施工相结合的原则;(6)经济合理原则。3.2 监测的主要内容 对于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的监测项目的内容包括:(1)地表及支护状况观察(2)管线沉降监测;(3)地表沉降监测;(4)建筑物沉降及倾斜监测;(5)轨高差监测;(6)股道沉降监K2MG-E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与业务能力提升练习与答案 8 测;(7)铁路桥桩基沉降监测;(8)拱顶下沉监测;(9)水平收敛监测;(10)围岩压力监测;(11)钢筋应力应变监测;(12)隧底隆起监测。四、监测方案实施 4.1 监测项目设计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地面车流量大、交
18、通繁忙,施工干扰大;地下施工范围内各种管线交错布置,周边建筑密集,施工环境十分复杂。因此,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城市的正常生活。为此除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外,还须对其进行施工监测与反馈工作。本监测主要对象有:周围环境(包括建构筑物、管线、地表等)、支护结构(包括暗挖衬砌)、围岩地质体(包括围岩土体)。包括:重要建筑物、各种雨污水管线、暗挖衬砌支护结构、隧道周边土体。K2MG-E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与业务能力提升练习与答案 9 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隧道监测项目表 表 4-1 序号 监测项目 仪器和工具 精度 测点布置 观测频率 备注 1 地质及支护观察 观察、描绘-开挖后、初支后、二衬完成后 随时
19、观测 2 水平收敛 YD-SL-1 钢尺收敛仪 1.0mm 纵距5m,每个导洞一条测线 5B时,1 次/7天;基本稳定以后,1 次/月。3 拱顶下沉、DSZ2 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纵距5m 4 地表沉降 DSZ2 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沿隧道中线设置纵距5m;在代表性地段设置横断面 5 建筑物沉降 DSZ2 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1.0mm 结合地表沉降布设,建筑物的四角 6 地下管线沉降 DSZ2 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结合地表沉降点布设,管线接头 7 围岩压力 钢弦式压力盒,XP02 型振弦式频率接收仪 0.5%FS 初支与围岩
20、之间、内衬与初支之间 8 钢筋应力应变 钢弦式钢筋计,XP02 型振弦式频率仪 0.5%0FS 初支钢架、二衬钢筋,支座、跨中、拱腰部位,间距 15m 9 轨高差 DSZ2 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结合地表沉降点布设 10 股道沉降 DSZ2 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结合地表沉降点布设 11 铁路桥桩基沉降 DSZ2 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结合地表沉降点布设 12 隧底隆起 DSZ2 水准仪(配测微器),铟钢尺 1.0mm 纵距5B 时,1 次/周 注:B 为隧道断面宽度 K2MG-E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与业务能力提升练习与答案 10 4.2
21、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监测办法 4.2.1 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1)水平位移监测主要技术要求 该项目水平位移监测的精度等级确定为二级。其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如下。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 4-2 等级 相邻控制点点位 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主要作业方法和观测要求 3.0 150 1.8 1/70000 按三等三角测量进行 测量采用二等水平位移标准测量,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3mm。2)沉降变形监测技术要求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等有关规范的要求,沉降监测观测方法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
22、业,按照先控制后加密的原则作业,沉降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沉降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 4-3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之较差(mm)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1.0 0.30 0.60n 0.8n 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 注:n 为测站数。4.2.2 洞内和地表安全巡查 土质隧道施工中的安全巡查目的是:了解和预测开挖面前方的土层的地质条件和变化;为判断土质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提供地质依据;根据地表开K2MG-E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与业务能力提升练习与答案 11 裂情况,掌子面附件喷混凝土层表面
23、状态及锚杆的工作状态,分析支护结构的可靠程度。安全巡查内容主要包括工作面地质描述、支护结构的支撑效果和地表开裂沉降情况。对每个施工工作面设置专职安全员,在每次隧道开挖后,立即观察情况及有关现象,按要求及时记录整理。1)隧道工作面土性参数、隧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观察和描述,以表格和素描形式记录。2)工作面附近初期支护状态观察和已成洞的支护效果观察包括:初期支护完成后对喷层表面的观察以及裂缝状况的描述和记录;有无锚杆被拉脱或垫板陷入围岩内部的现象;喷混凝土层是否产生裂隙或剥离,要特别注意喷混凝土是否发生剪切破坏;有无锚杆和喷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钢拱架有无被压屈现象;是否有底鼓现象;锚固效果,喷
24、层开裂部位、宽度、长度及深度,模筑混凝土衬砌的整体性,防水效果等,以表格和素描形式记录下来。观察中,如有发现异常现象,详细记录发现时间、距开挖面的距离以及附近测点的各项量测数据。4.2.3 隧道内净空收敛量测 隧道周边位移是隧道围岩应力状态变化的最直观的反映,量测周边位移可为判断隧道空间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信息;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机;指导现场设计与施工。隧道内水平收敛、拱顶下沉以及隧底隆起观测点的布置与地表沉降观测点在同一断面上,断面间距 5m。测点加工时应保证测点与量测仪器连接光滑密贴。埋设时保证测点锚栓与围岩或支护稳固连接,变形一致,并统一编号,做好明显警示标
25、志,防止人为损坏。测点尽量靠近开挖面布置,隧道开挖后,应及时埋设测点,以测得开挖后的变形,离开挖面不得大于 2m,在每环初次支护完成 24h以内,在下一循环开挖前,记录初次读数,以三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读数。水平收敛采用 YD-SL-1 钢尺收敛仪进行量测,拱顶下沉和隧底隆起采用精密水准仪结合铟钢尺量测,量测精度为 1mm。K2MG-E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与业务能力提升练习与答案 12 4.2.4 地表下沉 浅埋隧道开挖时会引起地层的沉陷而波及地表,因此对浅埋隧道地表沉降的观测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观测了解:(1)地表沉降的范围以及沉降量的大小;(2)地表沉降隧工作面推进的变化规律;(3)地表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轨道 交通 地铁 区间 监测 方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