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6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6篇】.pdf(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 6 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教学难点 课文 2、3 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 FLASH 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情感,创设氛
2、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 1925 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3、)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奔(bn)丧(sng)差(chi)使(shi)狼(lng)藉(j)簌(s)簌(s)妥(tu)贴(ti)踌(chu)躇(ch)迂(y)蹒(pn)跚(shn)箸(zh)拭(sh)琐(su)屑(xi)晶(jng)莹(yng)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 段、4-5 段,6
4、 段,7 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 段齐读。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教学内容和步骤: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
5、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讨论讲解全文。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论讨讲解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分析 祖母死了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
6、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分析 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情念旧事,思念父亲。板书惦记背影 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
7、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分析 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板书悲哀之泪 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板书感动之泪 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板
8、书不舍之泪 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板书伤心之泪 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 6、7 两段,那么 2、3、4、5 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分析2、3 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4、5 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
9、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2、思考课后第一题。课后心得:1、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2、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
10、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2 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
11、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 l、2 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 l、2 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总说和分说的结构。3、体会课文说明语言
12、的多样性。教学重点:1、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清说明顺序。2、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制订的读书方法。3、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教学难点: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州的园林。二、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 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三、简介苏州园林: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
13、,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四、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的把握。(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提示:(1)默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2)同桌、小组讨论完成结构层次划分;(3)全班订正。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
14、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五、布置作业: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二、新授:(一)课堂小
15、测:1、点名说出说明方法的种类。2、点名说出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二)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作比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打比方:“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三)揣摩语句
16、,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精读 4、5 两节: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1 句、2-3 句、4-11 句,总分式。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5、“雷同”能否用“相同”替换,为什么?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三、总结: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
17、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四、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三、四。2、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三 11、中国石拱桥 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1、掌握重点词语,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 1189 到 1192 年间。桥长 265 米,由 11 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 16 米到 216 米。桥宽约 8 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 11 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
18、,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1)本段的说明对象是_,它是典型代表之一。(2)、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桥长 265 米,由 11 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 16 米到 216 米。()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3
19、)、“桥宽约 8 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约”“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4)、你还知道哪些桥?写出其名字及桥的特点。6、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7、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需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他写下来。拓展学习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
20、色的乐曲。(2)为了生动的说明水有各种各样的语言,很多地方运用了的修辞方法。(3)说明了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A;B;C。(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拓展学习 6、选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太和殿的?第五段用数字“28”、“2380”是想说明什么?7、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8、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9、请你当导游:假设你带的旅游团从神武门进入故宫,你该怎么向他们介绍故宫?10、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需要与同学共同探讨?拓展学习 新集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
21、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学习研讨 6、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这样有什么好处?7、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将你喜欢的一句摘抄下来,并分析其作用。例句:分析:拓展学习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文房四宝 纸、墨、笔、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由于它们在运用于书画艺术创作上具有特殊的功能,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而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则又是这“四宝”中的名品。宣纸是唐代(公元 618907
22、 年)制造于安徽省泾县,曾被朝廷封为贡纸。由于它历来集散于泾县附近的宣城,故得名“宣纸”。宣纸蜚声海外由来已久。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 17961820 年),宣纸制品曾远销欧洲,引起许多国家重视。英国的一个贵族,竟以 70 个基尼金的高价,在伦敦买下了一束用宣纸扎的花。楮片(檀树皮)和稻草是宣纸的原料。它的制作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这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的宣纸,按厚度分单宣、夹宣、三层以至四层;就吸水性能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吸水性强,多用于写意画,工笔画则一般使用“熟宣”。由于宣纸具有抗老化、不易破碎等优点,所以我国不少古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真迹能够长期保存下
23、来。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是在烟灰中加胶调剂,而后置铁臼里捣研制成。质量高的墨还在原料中加入麝香、冰片等香料和十几种中药,有的还掺入黄金。这样的墨研磨起来香气馥郁,书写后色泽乌艳,墨迹见水不化。古时制的墨往往有“轻胶万杵”或“十万杵”的字样,意思是料精功到。徽墨的制造始于唐末。相传河北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庭珪避乱南徙,看到黄山附近的歙州松多质好,就定居在此制墨为生。以歙州古松烧烟制成的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再加上奚庭珪钻研技术,改进捣烟、和胶等方法,墨的质量具有“光泽如漆”“其坚如玉”的优点。文房四宝中的笔,指的是毛笔。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监筑长城时,偶然看到城墙上粘有一撮羊毛,随手扯下,拾取枯
24、木一枝,将羊毛束在一端,造出了我国第一支毛笔。传说后来蒙恬曾在浙江吴兴县的善琏镇住过,当地人奉他为“笔祖”,在镇上修建了“蒙恬祠”,并开始制造湖笔。湖笔是用上等山羊毛(羊毫)、山兔毛(紫毫)、黄鼠狼尾毛(狼毫)经过梳、结、装、择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湖笔书写、绘画,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挥毫泼墨,刚柔相济,得心应手。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端溪,据记载,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出现砚石的坑洞星罗棋布于端溪两岸的斧柯山上。端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雕刻、配盒等四道工序。用端砚磨的墨经久,还极耐冻。传说晚唐时,端州梁举人赴京会试,时值隆冬,人家的砚台都结了冰,
25、只有此公砚上的墨水不冻,于是中了进士,因而人们也称端砚为“神砚”。(摘自人民画报)(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四宝”中的名品各有什么特点。(2)体会本文的行文特点。一课一得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四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三、学习方位词。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
26、。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四、教学时数: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金銮(lun)殿蟠(pan)龙鎏(li)金玉玺(x)妃嫔(Pn)湛(zhn)蓝 上谕(y)傀儡(kuli)翊(y)坤宫修缮(shn)击罄(qng)诏(zho)书 2、解释加点的字: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
27、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前朝-太和殿;内廷-养
28、心殿)3、研读 5-8 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讨论:(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师生讨论后明确:写太和殿:5 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6 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7 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8 段:写殿的作用
29、,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及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4、研读 17-18 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
30、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文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观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
31、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3、课文 2、21 段以及 4、11 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明确:2、21 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4、4、11 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写。11 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
32、分明晰。6、课堂练习:(1)在()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规模(宏)大庄严肃(穆)大肆挥(霍)重重殿宇举世(闻)名(焕)发光彩烟雾(缭)绕腐朽昏(庸)龙凤(呈)祥池馆水(榭)名词短语动词短语 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
33、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3)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板书设计:总:位置、整体布局、总体特点 故宫博物院分:具体说明故宫主要建筑的布局及特点 总: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点 教学后记:学生对故宫的博大雄伟有较好的理解,但对本文使用的空间顺序理解得还不是那么透彻。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五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故宫博物院的大致布局和结构特点,可以运用总分结合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的写作思路,体会重点突出,详略的得当的写作方法,形成描写复杂事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获得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说
34、出故宫的布局特点和行文思路。教学难点:掌握事物说明文空间顺序的写作特点,并体会故宫的建筑美。三、教学方法 游览参观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平时在影视作品中对故宫的印象,增强本课的带入感。(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1、文中是首先写了故宫哪些宫殿呢?2、这几座宫殿的顺序是怎样的?伴随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找出文章描写宫殿的句子,从中发现文章的书写顺序:“中轴线”“南向北”。(三)深入研读 在大致了解故宫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导游”带我们去看看故宫为大家讲
35、解课文中提到的这些宫殿,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故宫结构,同时很好的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1、教师继续引导发问:“如果你去故宫你会选择那些宫殿去参观呢?”明确:太和殿。2、大家为什么想去这个地方参观呢?明确:发现文中主要写的事物。引出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描写这样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如果面面俱到那么肯定是无法写出亮点来抓住读者眼球的。体现了作者在写作时的重点突出。板书:详略得当。3、范读:(1)“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2)“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3、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此时是站在什么角
36、度去写故宫的呢?明确:作者是在远处和近处去描写的。教师总结概括:作者是站在远处整体的总写,从近处上详细的分写,将事物的整体和局部充分的展示于读者的面前。板书:总分结合。(四)拓展延伸 作者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景山上会看到哪些景象并谈谈你的感受。(五)小结作业 以“我与故宫”为主题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利用学到的“总分结合”的手法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字数不限。例如: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 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故宫
37、博物院课堂练习及答案 1、下列画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矗立(ch)琉璃(li)B、湛蓝(zhn)藻井(zo)C、击磬(qng)金銮殿(lun)D、蟠龙(pn)中轴线(chu)2、解释画线的字:矗立:。湛蓝:。肃穆:。蟠龙:。3、依课文填空:故宫博物院,坐落在,是我国现存的、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年历史了。这是两代的皇宫,当时叫。可看作一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作者的参观路线基本上是由到的中轴线。4、指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宫城呈长方形,占地 72 万平方米。()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参考答
38、案:1、下列画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B(藻 zo)2、解释画线的字:直立、高耸深恭敬蟠曲 3、依课文填空:北京的中心最大最完整五百多明清紫禁城 解说词空间顺序南北 4、指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说明方法:作诠释列数字打比方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在确定探究方向时,注意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充分走进文本之后,思维活跃,主动质疑,老师整合问题,确定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39、不足之处:文章 58 节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六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
40、“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教学时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 段)。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41、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 1
42、902 年夏末至1906 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 1926 年 10 月 12 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
43、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指导预习。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
44、,提示要点。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1)绯(fi)红:鲜红。(2)宛如:好像。(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4)遗民:留下的在国外的人;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6)陌(m)生:不熟悉。(7)畸(j)形:不正常的形状。(8)不逊(x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9)匿名(n):不具名或隐藏真名。(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11)杳(y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12)瞥(pi)见:很快地看一下。(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14)喝(h)彩:大声
45、叫好。(15)决意:拿定主意,。(16)发髻(j):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3)变换了三个地点:“我”在东京;“我”在仙台;“我”离开仙台后。(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 38 段):第一部分(第 13 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
46、 436 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 3638 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2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
47、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 3 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五、布置作业。1 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3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