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阅读 丨 专题一课标古诗词鉴赏(40首).ppt
《第二部分 阅读 丨 专题一课标古诗词鉴赏(40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 阅读 丨 专题一课标古诗词鉴赏(40首).ppt(2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专题一一课标课标古古诗词鉴赏诗词鉴赏(4040首)首)1.1.关雎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全诗以关雎的叫声起兴,进而写出了对倾心之人的情思。B.“悠哉悠哉”,以感叹的语气着意表现了难耐的相思之苦。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愿望终成现实时的热闹情景。D.全诗运用重章叠句的方式表达情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篇写
2、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全诗抒写了一位贵族少爷看中一位贵族小姐,从倾心爱慕到刻骨相思的情感变化。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忧思。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生动写出男子用琴瑟、钟鼓尽力取悦女子的场面。4.
3、全诗描绘的“淑女”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美丽、勤劳。5.这首诗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示例一:运用了比兴手法,如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示例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吟咏,递进地加深内容,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2.2.蒹葭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4、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2.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蒹葭写一位男子倾心于一位女子。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
5、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为全诗营造了一个欢快追求“伊人”的氛围。C.蒹葭中兴的特点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着而细腻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手法:托物起兴(比兴)。作用:展示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晚秋画面,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主人公所思不见的忧伤惆怅之情。4.这首诗在结构形式
6、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5.“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的“长”“跻”“右”分别突出了道路怎样的特点?在诗中反复吟咏有什么作用?示例:突出道路的漫长(遥远)、高峻(险峻)、曲折。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与艰险,侧面烘托对意中人的执着不变的追寻,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忧伤惆怅之情。3.3.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
7、,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2.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家中有阿谁”表现出老兵在归途中急切盼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B.“松柏冢累累”,得到的回答与老兵的热望形成对比,家破人已亡。C.“不知贻阿谁”以饭熟不知给谁,说明家乡已成寂寥无人的荒村。D.结尾两句以细
8、致的动作描写,表现出老兵的神情恍惚和内心痛苦。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首五言古诗,揭露了汉代兵役制度的野蛮和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B.从十五到八十,六十余年未着一字,而着重写“归”,可谓匠心独运。C.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以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多艰。D.诗句语言平实无华,情调悲怆幽远,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十分成功。4.“十五”“八十”是夸张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5.简要概括诗中主人公老兵的形象。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4.4.观沧海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
9、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动荡不安的特征。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2.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东临”两句既点明“观”的位置,又有“君临天下”的气势。B.“水何”两句既有大海的动静相称,又勾勒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10、。C.“树木”四句虚写山岛与海水的景象,表现其不息的生命活力。D.“日月”四句想象大海吞吐星辰的景象,表现诗人旷达的胸襟。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1、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5.5.饮酒(其五)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明南山的暮景
12、;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D.诗歌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2.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没有隐居在深山,而是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心远”一词,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迷惘的情形,也表达出诗人因辞官归隐后淡泊的忧伤。3.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
13、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4.“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简要赏析。示例一:“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体现出物我合一的境界。示例二:“见”字表明诗人看到南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南山的形象无意中闯人眼帘,体现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6.请联系首句中的“人境”,说说“心远地自偏”所包含的哲理。示例:这句诗道出了感觉(心境)与处境(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是否离开人群。只要心志高远、心情闲适,超尘脱俗,身处
14、“人境”也如同居深山幽谷。6.6.木兰诗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对文中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B.“朔气传
15、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2.对诗歌最后一节品析正确的一项是(A)A.以巧妙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的赞美。B.以巧妙的比喻,对木兰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一事进行善意的嘲讽。C.以巧妙的比喻,对木兰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一事进行正确的解释。D.以巧妙的比喻,说明木兰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原因是总在行军、从未停顿。3.“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
16、,与家人团聚。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边塞的夜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5.简要分析木兰的形象特点。示例: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 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7.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
17、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2.“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不必、无须,诗句表达了诗人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
18、谊的思想感情。3.“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请简要分析。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8.8.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中的“古人”和“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B.“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的宽阔衬托孤寂之感。C.“独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的感慨,抒发了
19、凭今吊古的思想感情。9.9.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B.颔联实写船上所见景色,江面广阔浩渺,大江直流,波平浪静。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时序交替、新旧更迭的哲理。D.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2.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B.
20、“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 一联也是对仗的。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
21、照应。C.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4.“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意思是停留,“乡书何处达”中的“书”是书信、信件的意思。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所蕴含的哲理。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或“日月流转,时序交替、新旧更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生机”)。6.请写出“潮平两岸园,风正一帆悬”的象征意义。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10.10.使至塞上使至塞上 王维单
22、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春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2.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单
23、车欲问边”中“单车”一词的出现,流露出作者失意的情绪。B.颔联中“征蓬”呼应首联的“单车”,说明作者尽管负有使命,却仍免不了感慨万分。C.颈联中的“孤烟”,既是在描绘沙漠的自然景象,又把作者愉悦的情绪巧妙地融入其中。D.诗歌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表达了作者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面对大漠雄浑景象而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开篇点题,交代了作诗缘由,“单”字奠定全诗情感基调。B.颔联“征蓬”和“归雁”是边塞诗中寄寓作者情感的常见景物。C.颈联以传神洗练的笔墨描绘了“大漠”“长河”奇特壮丽的景象。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边塞将士的赞美、对边塞生
24、活的热爱。4.诗歌颔联对塞上景物“征蓬”“归雁”进行描写的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奉命出使、漂泊在外的孤寂情怀。5.颈联中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6.这首诗叙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作者出使慰问戍边将士,记录沿路所见。11.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题目中“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
25、龙标县尉方写此诗。B.“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点明了暮春时令,营造伤感的气氛。C.后两句将月亮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D.此诗歌内容是即事写景,体现了李白诗的现实主义风格。2.“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3.题目中的“遥”字,与诗中的“过五溪”“直到夜郎西(或“五溪”“夜郎西”)。”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关心与牵挂的感情。4.这首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关怀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