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1古代中国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明清时期出现了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由内地人门向边疆迁移的反转,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变迁B区域分工的出现C人口政策的调整D高产作物的传入2欧洲文明十五讲中提到,中世纪日耳曼人南迁、西迁的同时,阿拉伯人、匈奴人也流入西欧,西班牙一度成为阿拉伯的西方重镇。这反映出当时西欧()A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B已具有开放的全球视野C自给自足经济体制解体D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3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东欧平原的古印欧人,
2、开始沿黑海西海岸西迁并南下,他们渡过了多瑙河,穿越喀尔巴阡山脉,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改变了该地的区域文化,以下属于其文化成就的是()掷铁饼者编年史几何原本荷马史诗ABCD4东北地区作为清朝“龙兴之地”,清政府长期以封禁政策阻止汉族移民迁居,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这一变化是由于清政府()A意图增加政府收入B加强边疆治理C希望缓解人口压力D防备外来侵略5自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大批华人移居南洋,同时也带去了汉字文化。虽然由官方派出的“遣唐使”时断时续,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却从未间断。这可以说明()A宗藩体制下的中外关系B东亚文化圈的逐
3、步形成C海上丝路助推经济发展D官方交往影响民间往来6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下列历史现象的出现与之相关的是()波斯帝国的灭亡中国北方形成民族大交融罗马帝国的建立日耳曼人建立一系列王国ABCD7“到了公元前500年,欧亚范围内大规模印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终于渐渐平息,而此时的欧亚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整个欧亚大陆从此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这说明古印欧人的迁徙()A推动了东亚区域文化的发展B促进了欧亚大陆共同市场形成C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D影响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发展8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记载,罗马帝国“行省的居民已习惯于同士兵
4、生活在一起,并且乐于同他们往来,而事实上也有许多平民已经同士兵成了朋友并且结了婚,同时长期服役的士兵也爱他们所熟悉的旧营地,把它看成是他们自己的家乡了”。这一记载可以作为研究()A“战争与地域文化演变”的文献史料B“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史料C“殖民活动与文化霸权”的口述史料D“人类迁徙和文化交融”的一手史料9自秦汉开始,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再到宋元及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随着人口不断迁徙、流动,促进了我国民族的融合、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从而影响了我国经济格局的变化。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是()A由边疆向内地迁徙B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迁徙C由北方向南方迁徙D由长
5、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迁徙10公元前2000年前后,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使用青铜武器,乘着马拉战车从小亚细亚等地来到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他们完全接纳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岛文明。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A统一了希腊和北非的文明B加速了游牧民族的文化消亡C促成了希腊化世界的诞生D扩大了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11古印欧人的大迁移对欧亚大陆产生重要影响。古印欧人大迁移()A推动亚欧大陆中东部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与发展B使印度进入以雅利安人为主要居民的新时期C推动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D迫使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12日耳曼人攻入罗马后,对罗马的城市、工商业、文化等采取“一概排斥”“付之
6、一炬”的态度。与此同时,日耳曼人的入侵推翻了罗马的奴隶制,在西欧逐步确立了封建制。这反映出日耳曼人的迁徙()A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B造成了先进文明中心的暂时倒退C导致古典文化在西欧的全面消失D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劳动技术13下表是据清实录记载和清朝户部记录所做的民数(人口数)统计。此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段起始数(万人)增加至(万人)年均增长率乾隆六年至三十九年143412210310.2乾隆四十年至五十九年26456313288.9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十七年31328361698A社会矛盾缓和B赋税制度改革C对外贸易发达D农业经济繁荣14学者蓝琪认为,印欧人离开草原向外
7、迁徙,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为印欧人的第一次大迁徙,从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为第二次大迁徙,从公元前7世纪至5世纪为第三次大迁徙。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攻陷罗马城,属A印欧人的第一次大迁徙B印欧人的第二次大迁徙C印欧人的第三次大迁徙D日耳曼人反抗罗马统治的正义战争15波斯人能征善战,曾经建立了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其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到爱琴海和色雷斯,北至亚美尼亚、南达尼罗河第一瀑布。历史上的波斯人主要源于A印欧人的早期迁徙的一支B蒙古人东征的一支C海上民族的一支D匈奴民族的一支16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性往往取
8、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下列最能体现该观点的史实是A蒙古三次西征引发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B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C明清时期玉米从陆、海两渠道传入内地D1905年,张謇在江苏建立了南通博物苑17阅读材料,回到问题材料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是印欧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使得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冲击并开始走向衰落,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间进行了融合。印欧人的第二次大迁徙因公元3世纪起匈奴人的西进而引发。难民们冲破罗马帝国边境,并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全线崩
9、溃。占领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广袤领土,各自据地为王。蓝琪印欧人种的第二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欧游牧民族的两次大迁徙的不同原因,并简要分析这两次大迁徙分别对亚欧政治版图带来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徒,史称“五胡内迁”。“五胡内迁”加速了各族社会的文明开化,不但各“胡”族大量吸收了汉族的农业文明,而且以自己的草原文明影响着汉人,从而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自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罕见的“北人”南下的现象。当时, 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
10、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 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摘编自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三)材料二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目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摘编自
11、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目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胡内迁”和日耳曼人迁徙共同的积极影响。1D【详解】根据材料“出现了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由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的反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为明清时期,人口迁移与当时的人地矛盾有关,另外高产作物的传入,也使人们能够够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开展农业生产,D项正确;自然环境在这一时期没有较大的变化,排除A项;区域分工不会影响人口迁移,且区域分工早已出现,排除B项;明清时期人口政策没有较大调整
12、,排除C项。故选D项。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欧洲和亚洲的各民族迁徙,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反映出当时西欧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欧洲和亚洲的各民族迁徙,“开放的全球视野”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体制变化情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当时西欧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并未体现西欧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东欧平原的古印欧人,开始沿黑海西海岸西迁并南下,他们渡过了多瑙河,穿越喀尔巴阡山脉,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改变了该地的区域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演变为后世的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360434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