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实用.pptx





《诲人不倦实用.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诲人不倦实用.ppt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章节梳理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本章内容是教育的作用。提问:“性相近,习相远”的“习”指是的什么?为什么“习”会相差很远的?答案:习染。教育可以改变人,让人变得习惯良好、品行高尚,让人变得聪明而富有智慧。第1页/共34页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本章内容是教育的作用。【评析】“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解读:如果不接受教育,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的身份都无法改变的;但接受教育,下等的愚人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孔子
2、这样讲是强调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提问: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他实际上更倾向哪个观点?(五年高考P196)第2页/共34页提问:2、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答案: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
3、。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第3页/共34页1539子曰:“有教无类。”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对象。【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
4、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提问:1、“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答案:“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第4页/共34页提问:2、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五年高考P196)3、“性相近,习相远”与“有教无类”有怎样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五年高考P196)成语有教无类:教育不分贫富贵贱,无论对哪一类人都同样看待。第5页/共34页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内容。【评析】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
5、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第6页/共34页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答案:因材施教。成语: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第7
6、页/共34页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本章内容是教师的素养。【评析】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第8页/共34页提问:怎样理解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答案: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
7、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成语:学而不厌:形容好学。诲人不倦:形容教导特别耐心。第9页/共34页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
8、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内容。提问:陈亢“问一得三”得到了哪三方面的见识?答案:人要学诗,也要学礼,还知道了自己的老师教的知识没有对自己的孩子有偏爱。(“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第10页/共34页提问: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答案: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文献。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
9、诗,更可贵的是不讲鬼神迷信。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他尽管自己博学多识,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第11页/共34页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
10、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答案:启发式(诱发启导)第12页/共34页成语:不愤不启: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悱不发: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反三(一隅三反):从一件事类推知道其他许多事情。第13页/共34页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本章内容是教学的方法和原则。【评析】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
11、体,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提问:这一章,可看出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答案:谈话式(对话式、激励式、讨论式)成语:闻一知十:形容人很聪明逻辑推理能力强。第14页/共34页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本章内容是教师的素养。【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
12、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第15页/共34页提问:通过这段文字,你推知孔子提倡教师要坚守一种什么精神?答案:一生为教,两袖清风;默默奉献,贫贱不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安贫乐道,富而好礼)成语:安贫乐道: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切磋琢磨: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告往知来: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第16页/共34页38子夏问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诲人不倦 实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