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概述.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概述.pptx(8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灿 烂 的 人 生 性格决定命运 环境改变生活 习惯决定成就 心态影响成功 个性成就自我第1页/共83页第一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第2页/共83页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概述一、健康的定义(一)公元1948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对健康下定义:健康不是无病或不虚弱,它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都处一种完全安宁的状态。第3页/共83页(二)心理健康的广义与狭义概念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
2、调,能适应社会。第4页/共83页(三)心理学家英格西认为: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这种情况下能做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且能充分发展其自身的潜能。(四)精神病医学家麦灵格认为:人们对于环境及其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第5页/共83页(五)社会工作者波孟认为:就是合乎某一种水准的社会行为(六)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第6页/共83页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智力正常。这是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二)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
3、内容有:正性情绪多于负性情绪;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 ;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对生活充满希望。第7页/共83页(三)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第8页/共83页(四)人格完整。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第9页/共83页(五)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
4、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第10页/共83页(六)人际关系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长补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第11页/共83页(七)社会适应正常。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
5、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八)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应具有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第12页/共83页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物因素:人一出世就已经携带了一定的遗传信息并具备一定的生理条件,这些生理因素对以后的心理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1.1.遗传因素:家族遗传的可能性有-精神病、癫痫病、智能低下、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第13页/共83页2.2.素质因素:从遗传学的观点来看,素质作为一种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胎儿环境影响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这些解剖生理特点(素质)
6、是在母亲怀孕期间现成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素质既有遗传因素,也有母亲在孕期的营养、情绪、身体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对他共同的影响。第14页/共83页3.3.分娩因素对个体素质的影响:分娩过程异常将导致个体素质低弱。脑组织最容易受损,尤其对缺血、缺氧最为敏感(各种难产)。生理因素对个体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一:家族病史与心理健康存在着正相关。影响二:生来体质弱的人,大多很难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影响三:由于后天伤害原因。第15页/共83页(二)心理因素:人们面对选择和决定时,便会出现心理内部的动机冲突,为了应付外界事物,人们常常采取固定的行为方式,于是便养成了种种习惯性的防御反应。这种防御反应有积极和消
7、极之分。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影响到认识能力和心理自我调整水平,以及自身潜能发挥。第16页/共83页(三)家庭因素人的最初的行为、观念、言语均是在家庭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氛围、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庭的地理位置、住房条件、经济水平等。1.1.家庭自然结构对心理健康发展的平衡作用。第17页/共83页2.2.从儿童性格障碍类型看家庭教育方式1 1)虚伪型儿童)虚伪型儿童:儿童表现:家庭教育方法:2 2)虚荣型儿童)虚荣型儿童:儿童表现:家庭教育方法:3 3)懦弱型儿童)懦弱型儿童儿童表现:家庭教育方法:4 4)凶狠型儿童)凶狠型儿童:儿童表现:家庭教育方
8、法:第18页/共83页3.3.家长素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 1)思想品德素质:“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模仿的重要性(2 2)文化素质:父母文化水平越低,儿童异常越高。第19页/共83页(四)社会因素人是社会型动物,离开社会环境难以生存和发展。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社区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都对人的心理健康的产生影响。人的行为模式就是在接触这些环境过程中固定下来的。第20页/共83页四、正确理解心理健康:1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2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3行为表现与心理健康不是等同的。4心理是不断发展的,发展存在着差异。5心理健康是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第21页/共83页五、心理健康的判
9、别标准1.统计学的标准:常态分布。2.病因和病状的标准:有些心理异常症状在正常人身上是不会有的,如脑发育不全、吐舌样痴呆等(见后图)3.社会适应标准:4.生活适应标准:5.经验的标准:第22页/共83页第23页/共83页第二节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原则和意义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心理健康教育2、青少年生理与心理发展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第24页/共83页5、情绪与心理健康教育6、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教育7、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教育8、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9、挫折与心理健康教育10、意志力与心理健康教育第25页/共83页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1
10、.生理与心理统一的原则2.个体与群体协调原则3.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4.防治与发展并重原则第26页/共83页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一)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二)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三)社会适应能力第27页/共83页四、亚健康状态表现(一)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未达到明显病理性反应的程度。第28页/共83页(二)表现:1.1.人体各器官功能稳定性失调 就是尚未引起器质性损伤。睡眠质量不高,容易疲劳,身体乏力,食欲不振。2.2.社会适应失调 生活质量低、人生目标茫然,生活缺乏动力、生活目标随波逐流,常有无意义感
11、伴随,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懒散与退缩,恐惧失败。第29页/共83页3.3.心理方面:学习工作效率低、注意力分散、感知事物迟缓,思维不灵活,退缩等。(三)如何预防亚健康状态1.适度运动 2.全面均衡适量的营养 3.保持愉快心情4.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戒除不良习惯 5.适时干预 第30页/共83页6.6.健康的生活方式:1 1)不抽烟2 2)喝酒适量或不喝3 3)常运动 4 4)吃早餐5 5)保持适当体重 6 6)生活规律7 7)每天睡眠时间7 78 8小时第31页/共83页五、大学生人生十大发展任务哈维格斯特(19521952)将青年期的发展课题列为十项(一)独立性的发展:1.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
12、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身体;2.从精神上独立于父母或其他成人;第32页/共83页3.具有经济上的自立自信;4.选择职业及其准备;5.作结婚及家庭生活的准备;6.发展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态度;第33页/共83页(二)青年期的同龄集团7.学习与同龄男女之间新的熟练的交际方式;8.学习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任务和角色;(三)人生观发展9.追求并完成负有社会性责任的行动10.学习作为行动指针的价值观和伦理体系。第34页/共83页Egan.GEgan.G(伊根)认为成人期十大发展任务:1.变得更具备能力;2.达到自主;3.发展并实践自己的价值观;4.形成自我认定;第35页/共83页5.将“性”纳入自己
13、生命的一部分;6.结交朋友并发展亲密关系;7.爱与许诺;8.从事初步的工作与生涯选择;9.成为好公民;10.学习并善用休闲时间。第36页/共83页第三节 青少年常见心理异常症状一、焦虑症(一)最早对焦虑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他认为应把焦虑理论放在人格结构理论中进行研究。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当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矛盾冲突,便是焦虑问题的根本原因第37页/共83页(二)什么是焦虑:1.焦虑使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者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第38页/共
14、83页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一种平静的心情受到威胁而被激起的一种情绪状态,由不确定的烦乱及忧惧等感受构成的不愉快体验。2.2.焦虑本身不是一种病态的反应:是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一种情绪反应。第39页/共83页(三)焦虑形成的原因与症状:1.1.原因:第一,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第二,未能学会满足需要的能力;第三,无法处理危险的冲动;第四,难以判断出决定矛盾;第五,先前的创伤再度复发。2.2.症状:(1)情绪层面;(2)生理层面;(3)认知层面第40页/共83页(四)焦虑理论1.1.弗洛伊德把焦虑分成四种类型:(1 1)神经过敏性焦虑:当本我冲动不能被自我所控制时,就会出现类似于恐惧的情绪反应,就是
15、神经过敏性焦虑。(2 2)现实焦虑:当自我感受到外界环境中的危险而又无力应对时,这是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即现实焦虑第41页/共83页(3 3)道德性焦虑:当自我的失控导致不道德的思想出现,这种不道德的思想或行为又面临超我的威胁时,此时呈现的情绪反应便是道德性焦虑。(4 4)社会性焦虑:是在超我发现个人产生为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或同伴所不容许的行为和态度时,此时产生的情绪反应。第42页/共83页2.2.焦虑变量对学习过程及其效果的影响:(1 1)驱力理论:泰勒、斯彭斯以行为主义的S-R理论,提出以一般性焦虑为特征的驱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一般性焦虑对个体具有一种激活效能,是习得性的内驱力。认为个体的内驱力
16、水平处于中等强度的条件时,对学习的效力是最佳的,内驱力水平过低或过高,对学习效力有不利的影响。第43页/共83页(2 2)妨碍理论:是萨拉森提出的,妨碍理论关注的是在考试这种特定的情境中通常会出现两种焦虑反应:一是与作业的完成有关 对作业过程起促进作用;二是与作业无关联 对人的作业过程起妨碍作用,这种妨碍作用的焦虑反应包括躯体的不适感、无力感、过度的身体反应,对惩罚的恐惧、地位丧失感、强烈的逃避感等第44页/共83页驱力理论与妨碍理论使人们看到对学习的影响是受多种条件的制约的,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具有驱力作用,在另一些条件下可能产生有害的结果。如:中小学生的一般性焦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是受不同学科
17、的难易程度、表达特点以及年龄等因素所制约的。第45页/共83页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时数、焦虑水平和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经常误考、旷课、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高焦虑组的学生比学习习惯良好且学习时数较多的焦虑水平相等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偏低。第46页/共83页3.3.斯皮尔伯格的状态特质焦虑理论:(1 1)状态焦虑:是一种暂时的、波动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忧虑、不安等主观体验以及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分兴奋;第47页/共83页(2 2)特质焦虑:是作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情绪状态。焦虑就像一种动机或习得的行为倾向,它有一种似乎预先安排了得对威胁情境的知觉,和似乎是预先安排了得对这些威胁情境的不适
18、当的反映。第48页/共83页(五)焦虑与心理健康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而情绪又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一个人长期生活在焦虑状态中,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焦虑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焦虑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效果。第49页/共83页第50页/共83页二、强迫症(一)强迫症是一种具有极端破坏性的焦虑障碍。患者常体验到严重的广泛性焦虑、反复惊恐发作、无力的回避以及严重的抑郁而且所有这些都会与强迫性行为同时发生。(二)特征:1.1.强迫观念:反复出现并持续的想法、冲动、想象,个体试图去忽略、抑制或压制他们。第51页/共83页2.2.强迫行为:反复出现行为、心理活动,个体感到被迫对强迫观念做出反应。3.
19、3.自己无法控制:认识到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是过度的或不合理的,但是自己无法控制。4.干扰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功能或人际关系:这些想法、冲动或者行为导致了明显的痛苦,每天的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第52页/共83页(三)原因早期经验让这些人相信,有些想法是危险的和不可接受的,如果这些想象的可怕事情真的发生,他们会因此承担责任。这些经验将导致有关强迫性障碍的特殊心理易感性的最终形成。第53页/共83页(四)心理防治1.1.药物治疗2.2.系统脱敏疗法让他们逐渐系统地暴露在那些让他们感到害怕的想法或情境中,并有效的阻止它们的仪式性行为,同时要求他们继续完成手中的任务。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不论他是否进行
20、这些仪式都不会受到伤害。第54页/共83页三、学习障碍(一)概念第55页/共83页(二)症状表现1.虽然她的智商分数高于平均水平,但是却存在着明显的阅读、数学或书写方面的困难。2.需要这些技巧的学业表现及日常社会行为明显受损。第56页/共83页3.如果伴有感知缺陷,那么学习障碍将是确定无疑。4.理解力比较差,不能记住所读过的大多数内容。第57页/共83页(三)原因1.1.遗传基因:学习障碍与6、15号染色体存在关联。然而需要注意,学习障碍种类很多,它们受到生物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共同的影响。2.2.各种微细脑损伤会造成学习障碍。学习障碍者的大脑具有结构性和功能性的差异。第58页/共83页(四)心理
21、防治1.1.教育干预: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视、听觉材料的技巧。2.通过对听说、读写、理解和记忆进行常规教育而改善其认知技巧的措施。3.3.教给学生行为技能,来弥补学生在阅读、数学或者书写表达方面可能存在的特殊问题。如如何勾划重点,如何做笔记。如何使用磁带录音,在坐车或闲暇时放给自己听。第59页/共83页4.4.神经系统功能训练:感觉整合训练、视觉训练、心理语言训练、神经反馈治疗。5.5.生化与药物治疗:适合于轻微脑功能失调、大脑半球优势受损、脑结构异常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病理问题引起的学习障碍。可以限制饮食;服用维生素,补充锌、铜等微量元素或者服用兴奋剂等。第60页/共83页四、神经衰弱(一)
22、神经衰弱:神经症一种。精神易兴奋和易疲劳,常伴有烦恼、紧张、易激惹和心理和生理症状。第61页/共83页(二)症状表现:1.1.精神容易兴奋:易后悔、以伤感、疑病倾向。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不由自主的回忆与联想增多。2.2.脑力活动减弱:指向性思维吃力,而非指向性思维活跃,自制力减弱。3.3.入睡困难,情绪烦躁:易紧张、易烦恼、易发脾气。4.4.生理反应:头痛、头昏、眼花、耳鸣、心悸、气短、阳痿、早泄或月经不调、消化不良。第62页/共83页(二)原因1.长期处于超负荷的体力或脑力劳动环境中。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紊乱,是导致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2.经历挫折或失败。如失恋、学业失败、上下
23、级级同学间关系紧张、意外打击等事件引起情绪的波动和紊乱。第63页/共83页(三)心理防治1.1.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焦虑剂和协调兴奋与抑郁之间平衡的药物。2.2.多样化活动治疗:即每天从事多种活动,每种活动时间不要太长。3.3.心理教育:可以使用放松疗法和催眠暗示疗法。第64页/共83页五、抑郁症(一)抑郁症:神经症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相,病程迁延,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第65页/共83页(二)症状表现1.1.心理障碍:多愁善感,情绪极端消沉、沮丧、忧郁、焦虑、紧张情绪、有自责、自罪以及厌世观念,因此,常常企图自杀;对人、对事都缺乏应有的兴趣;终日沉溺于自己的创伤性体验。2.2
24、.躯体障碍:如头疼头晕、食欲不振、动作迟钝等。3.3.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恶梦不断。第66页/共83页儿童抑郁症的反应与成人不一样。成年人:忧郁时,可能会目光呆滞,或长久失神地注视着某一个地方。儿童:1 1)不愿与人交往、孤独、离群是其典型特征。对待同伴和周围发生的事情很冷漠,对任何事物无兴趣。2 2)自我责备、自我贬低。认为自己很笨、很差,同时又很敏感。第67页/共83页3 3)具有周期性的喜怒无常:固执,烦躁不安,易发脾气,而且发作没有前兆,爱挑衅,有破坏行为和攻击性行为。4 4)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身体症状 如头痛腹痛、失眠、食欲不好、消瘦、全身游走性疼痛或瘙痒等。5 5)对学习活
25、动不感兴趣 缺乏热情,读书成绩下降,思维迟钝,难于完成任务。第68页/共83页(三)原因抑郁症是在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以情绪低沉、忧郁、沮丧和自责自罪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病。1.1.人格因素:忧郁症患者一般具有忧郁性人格障碍。其特征是情绪低落、寡言少语、喜欢思考、精神不足,凡事看得悲观,回忆过去、责备自己,展望未来缺乏信心,面对现实则困难重重等。第69页/共83页2.2.社会心理因素:如夫妻的争吵、离异、亲人的分别、意外的伤残、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的紧张、严重的躯体疾病等因素。由于患者过分担心,焦虑等特征,以致发生抑郁、苦闷、沮丧消极情绪。3.3.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如由于学
26、业成绩不佳,生理不理想,自我评价不高而产生一种失落感。第70页/共83页4.不良性格的影响:这类患者大多表现出孤独离群,性格过于内向,这就使得他们适应集体生活困难,交朋友也困难。5.家长的影响:如果父亲或母亲有抑郁症也会引起儿童的抑郁症。第71页/共83页(四)心理防治1.1.支持疗法:多给以关心、安慰,倾听患者讲述,给患者以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2.2.行为疗法:3.3.增强自信心:是由于自尊心受到损伤而引起的,因此,要想方设法帮助患者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这样可以抵制抑郁状态的产生。第72页/共83页1 1)改变认识。抑郁是由于自己对自己不满而引起的,而这个不满意的标准是一个理想化的标准,当
27、不能达到这个标准就会引起抑郁。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尝试改变这些标准,使之能付诸实现。2 2)运用正强化法。要善于发现患者的长处,并让他充分发挥出来,使他获得别人的称赞帮助树立自信心。4.4.药物治疗:第73页/共83页六、社交恐惧(一)社交恐惧第74页/共83页(二)症状表现1.1.害怕与异性交往:2.2.害怕与陌生人视线接触:3.3.害怕涉及个人情感的人际交往:在涉及个人情感的人际交往,如同学聚会,一对一的交谈,在家里接待客人,到朋友家做客,当自己成为主角时,就会产生不安感,感到头晕、恶心、发抖。第75页/共83页(二)原因1 1个人因素:(1 1)自卑:个体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自我
28、评价太低、非常自卑、不敢或不想和别人交往。(2 2)在社会交往中曾经有过强烈的挫折体验。(3 3)适应不良:个体原本人际关系良好,但是在转换环境时,没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造成社交恐惧。第76页/共83页(4 4)缺乏交往技巧:开口伤人,没有涵养。(5 5)缺少真实的情感体验: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和任何人建立实质性的感情关系。通常更满足于沉浸在主观臆想的关系之中。第77页/共83页2.2.家庭因素:(1 1)家庭经济或社会地位特殊:如果家庭条件太优越或太差,个体把这种条件当成自身的个人品质的东西,就有可能出现人际关系问题。(2 2)家庭教养方式问题:父母过高的要求以弥补自己的失意,会使孩子因达不到要
29、求而自卑。第78页/共83页(3 3)独生子女: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的机会,不会忍让,人际交往会出现问题。3.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重视智育而不重视人文关怀,忽略了学生的内心需求。第79页/共83页(三)心理防治1.1.了解个体生理发展的状况:生理对心理的影响2.2.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3.3.掌握交往技巧和知识第80页/共83页4.4.改善自己的性格:害怕社交的人一般比较内向,可以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去掉害羞、恐惧感、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5.5.可以使用暴露疗法、系统脱敏法、合理情绪想象法。第81页/共83页本章作业:本章作业:1、你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2、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3、试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4、简要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任务和作用。5、内蒙古近年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6、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估价7、试述心理异常及其评价标准。第82页/共83页感谢您的观看!第83页/共83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