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精编版).doc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精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精编版).doc(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科学思维 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探究实践会正确使用酒精灯态度责任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教师烧杯、温度计、空心管、胶塞、圆底烧瓶、水槽、气球、铜球、铁圈、酒精灯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
2、上课了。我们将要开始探究温度。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引入(一)用手初步体验比较不同温度的水,认识温度计的作用。1.用手初步体验、比较不同温度的水。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5秒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比较手指的感觉。 2.认识温度计的作用。 我们用手直接感知比较不同水温,有时会存在误差,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准确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用手指初步感知不同的水温,发现存在误差,从而顺势引出温度计及其作用。二、探索(一)学习并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的水温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
3、拿轻放。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3)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2.用温度计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冷水:_摄氏度 温水:_摄氏度 热水:_摄氏度(二)探究热水降温过程的变化规律问题: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还是匀速下降,或是其他?假设:_实验方法:1.安装好测温装置。2.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6次。3.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曲线。实验结果:_(三)了解不同种类的温度计及其用途1.出示图片:电
4、子水温计、电子体温计、干湿温度计、红外线感应温度计2.说说这些温度计的用途和优点。通过介绍并示范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的注意事项。通过学生用温度计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切实感受到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并读数。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热水降温过程中的水温变化规律。通过每隔2分钟测量并记录一次水温,将测得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并绘制成曲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绘制、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经历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全面提升其科学素养。三、研讨小结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四、拓展如
5、果我们继续测量下去,温度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教学后记】2.热涨冷缩【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教师烧杯、温度计、空心管、胶塞、圆底烧瓶、水槽、气球、铜球、铁圈、酒精灯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温度。一、导入(一)感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1.操作:分别将两支温度计放入冷水和热水中 2.提问:观察这两支温度计的变化,想一想温度计是怎么
6、工作的? 通过观察温度计在冷水和热水中的变化,思考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二、(二)研究液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1.要求: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问题:水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假设: 实验步骤: 1.准备一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和配套的瓶子。2.往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4.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5.把瓶子放入冷水水槽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实验结果:(三)研究气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问题: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假设:实验步骤:1.把气球
7、嘴套在玻璃瓶口。2.把瓶子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3.再将瓶子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实验结果:(四)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1.介绍酒精灯的使用。(1)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4)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2.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问题:铜球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假设:实验步骤:(1)观察常温下铜球通过铁圈的情况。(2)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3)铜球冷却后,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实验结果: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设计
8、实验探究固体、液体、气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温度计制作原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热胀冷缩。三、研讨小结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热胀冷缩。四、拓展提问:你能找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进行解释说明吗?【教学后记】3.水受热以后【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到10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科学思维 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探究实践做冰融化实验,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做水沸腾实验,观察并描述水沸腾的过程态度责任安全使用热水加热装置【教
9、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教师烧杯、温度计、空心管、胶塞、圆底烧瓶、水槽、气球、铜球、铁圈、酒精灯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温度。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比较冰、水、水蒸气的异同1.提问:水、冰、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2.交流并总结:水、冰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形
10、态不同。交流冰、水、水蒸气之间的异同点。运用多感官,将冰、水、水蒸气进行比较,发现三者的异同点,同时发现三者间的联系,从而发现水、冰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形态不同。(一)冰的融化1.揭示: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融化。2.提问: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3.设计实验探究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问题:假设:实验步骤:(1)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2)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测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摄氏度时为止。(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绘制曲线图。实验结论:4.提问:(1)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2)冰融化时的温度时多少?(3)冰融化过程中的
11、温度是怎样变化的?(4)冰融化后,温度是怎样变化的?(二)水的沸腾1.提问:你见过水沸腾现象吗?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沸腾时会发生哪些现象?2.设计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情况。实验步骤:(1)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2)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测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记录所得数据并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图。(3)水沸腾后4分钟,停止加热,待水面平静后,观察、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3.交流(1)水沸腾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2)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3)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是否持续上升?(4)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有何变化?做冰融化实验,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
12、的过程,知道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建立融化的概念。通过分析温度变化曲线图,认识冰融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实验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沸腾前后水面、温度和气泡体积的变化。这个实验要得出全面的结论,需要学生准确的实验操作和细致地观察。三、研讨小结在一般情况下,给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水的沸点。四、拓展水烧开后的现象及原因提问:满壶的水烧开后会产生哪些现象?为什么?会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三态变化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五、练一练3.水受热以后一、选择题1.水在温度不断升高时可能会发生( )。A.融化 B.凝结 C.沸
13、腾 D.液化2.水结成冰以后( )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了固体。A.物质 B.形态 C.颜色 D.气味3.下列关于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A.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B.在一般情况下,水沸腾的温度是100C.水沸腾以后,继续加热,温度会继续上升D.水沸腾后温度会保持不变4.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A.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B.加热完成后,用嘴吹灭再盖上灯帽C.不能用燃烧的酒精灯去点另一个酒精灯D.酒精灯中的酒精要保持满瓶才可使用5.兰兰在室温为24的实验室里倒了一杯62的热水,两个小时后这杯水的温度可能是( )。A.82 B.62 C.24 D.0二、判断题1.水沸腾以后,
14、在停止加热前,水的温度持续上升。( )2.可以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3.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 )4.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 )5.给水加热,水的温度会一直上升。( )参考答案1.C 2.B 3.C 4.C 5.C1. 2. 3. 4. 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4.水遇冷以后【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探究实践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态度责任安全使用冷冻装置【教学重点
15、】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温度。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 导入二、 猜谜导入,初步了解露水的形成1.猜谜:小珍珠,真可爱,花儿草儿身上戴,太阳公公已一出来,急急忙忙都躲开。(露水)2.提问:你见过露水吗?什么时候见过?那
16、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3.小结:露水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清晨或傍晚。4.露水的形成:傍晚或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草叶上的小水滴,称为露水。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什么时候见过露水,初步了解露水形成的条件和原因。二、(一)探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1.设计实验(1)用铝箔纸包住装有温水的烧杯口,在纸上开一个小洞。(2)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3)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2.提问:玻璃棒上流下来的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3.小结: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三)探究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和体积的变化。1.设计实验(1)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
17、,再记下水面的位置。(2)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读取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摄氏度时为止。(3)观察试管中冰面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2.绘制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3.交流:(1)水开始结冰时温度时多少?(2)在水结冰过程中,温度是怎么开始变化的?做水蒸气遇冷实验,观察并描述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通过讨论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知道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建立凝结概念。三、研讨小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四、拓展水是在自然界中唯一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
18、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创设情境,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凝结和凝固现象,知道水在自然界中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从而得出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水蒸气遇冷以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下列现象不属于凝结的是( )。A.凌晨看到露水 B.装冰的瓶子外壁有小水滴C.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 D.冬天遇到的雾天2.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壁时( )成了水珠。A.融化 B.凝结 C.蒸发 D.升华3.冬天,挂在阳
19、台上的衣服结了一层冰,太阳下冰融化成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和水都是无色、透明的B.冰和水都会流动,都有固定的形状C.冰和水状态不同,不是同一种物质D.冰和水的体积是不变的4.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 )时,水会结冰。A.100 B.10 C.1 D.05.水结冰时,体积会(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一定二、判断题1.水蒸气遇冷后会从气态变成固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水蒸气是气态的水,露是液态的水,冰是固态的水。( )3.夏天时,野外草叶上的露水多出现在一天中温度较高的时候。( )4.冬天戴眼镜进入室内,镜片上会出现白雾,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水珠
20、。( )5.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 )参考答案1.C 2.B 3.A 4.D 5.A1. 2. 3. 4. 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科学思维 了解生活中与“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事实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探究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态度责任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地
21、球是球体【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地球是球体。【教学准备】教师PPT、地球是球体演示仪、小船模型等。学生地球仪、小红旗、橡皮泥、红线、蓝色气球、陆地板块贴纸。【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了解下地球。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出示微信开启画面截图,这个大家熟悉吗?画面中的是什么?地球。对,就是地球。我们知道地球是球体。我们能够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天文望远镜、卫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
22、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如果没有高科技,我们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状?二、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同学们,谁能说出最初古代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像一个方形的棋盘,并且把天空看成是一个倒扣着的巨大的锅,是半圆的;就提出了“天圆地方说”,也称为“盖天说”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出港时则相反。由此,人们开始认为海面不是平的。到这里,人们已经不再认为地球是平的了。后来随着虽然人们对地球研究的深入,有什么变化吗?谁知道?我国汉代的张衡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认为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 苏教版 四年级 下册 教案 2023 精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