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工程原理实验指导书.pdf
《过程工程原理实验指导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程工程原理实验指导书.pdf(1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过 程 工 程 原 理 实 验 讲 义 南昌大学化工原理实验室 2011 年 3 月前 言 过程工程原理是化工、制药、高分子、食品、应化等相近专业学科的核心课程,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以工业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按其操作原理的共性归纳成若干“单元操作”。过程工程原理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高校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对工科本科化工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提出了以下指导意见:1、实验内容在下列实验中至少选做 67
2、 个(流体力学 2 个,传热 12 个,传质 3 个),即:直管摩擦系数和局部阻力系数测定;离心泵的操作与性能测定;过滤常数测定;导热系数测定;传热实验;蒸发实验;精馏塔性能实验;吸收系数测定;干燥速率曲线测定;萃取实验及板式塔流体力学性能实验等。2、每个实验应包含实验预习、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四个环节。3、实验教学还包括理论教学、演示教学和实物教学等。4、实验应单独考核。本实验指导书系根据上述精神和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有关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要求编写的。实验内容包括流体力学实验 6 个,传热实验 3 个,传质实验 4 个,其中综合性实验 10
3、。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训练编写了计算机仿真实验 7 个。各专业可根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实验内容。限于编者水平和经验,本实验指导书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编者 2011 年 3 月 目 录 前 言.错误!未定义书签。目 录.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部分 演示实验.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一 雷诺实验.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二 流体流动过程机械能的转换.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三 喷雾干燥实验.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部分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四 流体管内流动阻力测定.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五 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六 流量计
4、校核.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七 恒压过滤常数测定.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八 干燥速率曲线测定.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九 转盘塔液-液萃取.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十 膜分离实验.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十一 筛板塔精馏操作及效率的测定.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十二 传热综合实验.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十三 填料塔吸收实验.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部分 计算机仿真实验.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十四 管路阻力.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十五 离心泵操作.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十六 流体流动型态的观察.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十七 柏努利方程演示.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十八 传热.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十九 吸收.
5、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二十 精馏.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二十一 干燥.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 化工原理实验中常用数据表.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资料.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部分 演示实验 实验一 雷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管内流体质点的运动方式,认识不同流动形态的特点,掌握判别流型的准则。2、观察圆直管内流体作层流、过渡流、湍流的流动形态。二、实验内容 1、以红墨水为示踪剂,观察圆直玻璃管内的水介质,作层流、过渡流、湍流时的不同流动形态。2、观察流体水在圆直玻璃管内作层流流动时的速度分布。三、基本原理 流体流动有两种不同型态,即层流(或称滞流,Laminar flow)和湍流(或称紊流,T
6、urbulent flow),这一现象最早是由雷诺(Reynolds)于 1883 年首先发现的。流体作层流流动时,流体质点作平行于管轴的直线运动,且在径向无脉动;流体作湍流流动时,其流体质点除沿管轴方向向前运动外,还作径向脉动,从而在宏观上显示出紊乱地向各个方向作不规则的运动。流体流动型态可用雷诺准数(Re)来判断,这是一个由各影响变量组合而成的无因次数群,故其值不会因采用不同的单位制而不同。但应当注意,数群中各物理量必须采用同一单位制。若流体在圆管内流动,则雷诺准数可用下式表示:duRe (11)式中:Re 雷诺准数,无因次;d 管子内径,m;u 流体在管内的平均流速,ms;流体密度,kg
7、m3;动力粘度;Pas。工程上一般认为,流体在直圆管内流动,Re2000 时为层流;Re4000 时,圆管内形成湍流;当 Re 在 2000 至 4000 范围时,流体流动处于一种过渡状态,可能是层流,也可能是湍流,或者二者交替出现,这要视外界干扰而定,一般称这一 Re 数范围为过渡区。层流转变为湍流时的雷诺数称为临界雷诺数,用 Rec表示。式(11)表明,对于一定温度下的流体,流体性质(和)一定,在特定的圆管内流动,雷诺准数仅与流体流速有关。本实验即是通过改变流体在管内的速度,观察在不同雷诺准数下流体的流动型态。四、实验装置及流程 实验装置如图 11 所示。主要由玻璃实验导管、流量计、流量调
8、节阀、低位贮水槽、循环水泵、稳压溢流水槽等部分组成,实验主管路为220mm 硬质玻璃管。1 2 6 3 7 4 8 9 5 图 11 流体流型装置及流程 1红墨水储槽;2溢流稳压槽;3实验导管;4转子流量计;5循环泵;6上水管;7溢流回水管;8调节阀;9储水槽 实验前,先将水充满低位贮水槽,关闭流量计后的调节阀,然后启动循环水泵。待水充满稳压溢流水槽后,开启流量计后的调节阀。水由稳压溢流水槽流经缓冲槽、试验导管和流量计,最后流回低位贮水槽。水流量的大小,可由流量计和调节阀调节。示踪剂采用红色墨水,它由红墨水贮槽经连接管和细孔喷嘴,注入试验导管。细孔玻璃注射管(或注射针头)位于试验导管人口的轴线
9、部位。注意:实验用的水应清洁,红墨水的密度应与水相当,装置要放置平稳,避免震动。五、演示操作(1)层流流动型态 实验时,先少许开启调节阀,将流速调至所需要的值。再调节红墨水贮瓶的下口旋塞,并作精细调节,使红墨水的注人流速与实验导管中主体流体的流速相适应,一般略低于主体流体的流速为宜。待流动稳定后记录主体流体的流量。此时,在实验导管的轴线上,就可观察到一条平直的红色细流,好像一根拉直的红线一样。(2)湍流流动型态 缓慢地加大调节阀的开度,使水流量平稳地增大,玻璃导管内的流速也随之平稳地增大。此时可观察到,玻璃导管轴线上呈直线流动的红色细流,开始发生波动。随着流速的增大,红色细流的波动程度也随之增
10、大,最后断裂成一段段的红色细流。当流速继续增大时,红墨水进入试验导管后立即呈烟雾状分散在整个导管内,进而迅速与主体水流混为体,使整个管内流体染为红色,以致无法辨别红墨水的流线。六、注意事项 作层流流动时,为了使层流状况能较快地形成,而且能够保持稳定。第一,水槽的溢流应尽可能小。因为溢流大时,上水的流量也大,上水和溢流两者造成的震动都比较大,影响试验结果。第二,应尽量不要人为地使实验装置产生任何震动。七、思考题 1、如果红墨水注入管不设在实验管中心,能得到实验预期的结果吗 2、如何计算某一流量下的雷诺数用雷诺数判别流型的标准是什么 实验二 流体流动过程机械能的转换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流体在管
11、道中流动情况下,静压能、动能和位能之间相互转换的关系,加深对柏努利方程的理解。2、了解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流体阻力的表现形式。二、实验内容 观察流体流动过程中,随着测试管路结构、水平位置及流量的变化,流体的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换变化情况,并找出其规律,以验证柏努利方程。三、基本原理 工业生产中,流体的输送多在密闭的管道中进行,因此研究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是过程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任何运动的流体,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这是研究流体力学性质的基本出发点。1.连续性方程 流体在管内稳定流动时的质量守恒形式可用连续性方程表现如下:1212udAudA (2-1)根据平均流速的定义,有 1112
12、22u Au A (2-2)式中:u 流速,m/s;1、2 管道端面 1、2 处流体的密度,kg/m3;1u、2u 管道端面 1、2 处流体的流速,m/s;1A、2A 管道端面 1、2 处的截面积,m2。即 21mm (2-3)而对均质、不可压缩流体,常数21,则式(22)变为 1122u Au A (2-4)可见,对均质、不可压缩流体,平均流速与流通截面积成反比,即面积越大,流速越小;反之,面积越小,流速越大。对圆管,4/2dA,d为直径,式(24)可转化为 221212u du d (2-5)2机械能衡算方程 运动的流体除了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以外,还应满足能量守恒定律。依此,在工程上可进一步
13、得到十分重要的机械能衡算方程(柏努利方程)。对于均质、不可压缩流体,在管路内作稳定流动时,其机械能衡算方程(以单位质量流体为基准)可表示为:fehgguzhgguz22221211p2p2 (2-6)显然,上式中各项均具有高度的量纲,z称为位头,gu2/2称为动压头(速度头),g/p称为静压头(压力头),eh称为外加压头,fh称为压头损失。关于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的讨论:(1)理想流体的柏努利方程 无粘性的即没有粘性摩擦损失的流体称为理想流体,理想流体的0fh,若此时又无外加功加入,则机械能衡算方程式(26)变为:gguzgguz22221211p2p2 (2-7)式(27)为理想流体的柏努利方
14、程。该式表明,理想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总机械能保持不变。(2)若流体静止,则0u,0eh,0fh,于是机械能衡算方程变为 gzgz2211pp (2-8)式(28)即为流体静力学方程,可见流体静止状态是流体流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四、实验装置及流程 图 2-1 流体流动过程的机械能转换装置及流程 h1、h2、h3、h4、h5、h6 单管压力计 该装置为有机玻璃材料制作的管路系统,通过泵使流体循环流动。管路内径为 30mm,节流件变截面处管内径为 15mm。单管压力计 h1和 h2可用于验证变截面连续性方程,单管压力计 h1和 h3可用于比较流体经节流件后的压头损失,单管压力计 h3和 h4可用于比较
15、流体经弯头和流量计后的压头损失及位能变化情况,单管压力计 h4和 h5可用于验证直管段雷诺数与流体阻力系数关系,单管压力计 h6与 h5配合使用,用于测定单管压力计 h5处的中心点速度。五、实验操作 1.先在贮水槽中加满清水,保持管路排水阀、出口阀关闭状态,通过循环泵将水打入高位水槽中,使整个管路中充满水,并保持高位水槽液位一定高度,并观察流体在静止状态时各单管压力计的高度。2实验开始前,需先清洗整个管路系统,即先使管内流体流动数分钟,检查阀门、管段有无堵塞或漏水情况,并排除管路中的空气。3.通过出口阀调节管内流量,注意保持上水槽液位高度稳定(即保证整个系统处于稳定流动状态),并尽可能使转子流
16、量计读数在刻度线上。观察记录各单管压力计读数和流量值。4.改变流量,观察各单管压力计读数随流量的变化情况。注意每改变一个流量,需给予系统一定的稳流时间,方可读取数据。5.结束实验,关闭循环泵,全开出口阀排尽系统内水,之后打开排水阀排空管内沉积段流体。6若不经常使用该装置,实验结束后应将贮水槽内水排净,防止尘土沉积堵塞测速管。六、注意事项 1、不要将泵出口调节阀开启过大,以免水从高位槽冲出和导致高位槽液面不稳定。2、流量调节阀需缓慢地关小,以免造成流量突然下降,使测压管中的水溢出。3、实验时必须排除管路系统内的空气泡。七、思考题 1、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涉及到哪些能量 2、观察实验中如何测得某截面
17、上的静压头,又如何得到某截面上的动压头 3、观察各项机械能数值的相对大小,并进行分析讨论。实验三 喷雾干燥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喷雾干燥原理、流程及设备;2、熟悉喷雾干燥的特点及应用范围;3、了解喷雾干燥的关键部件雾化器的基本形式及选择原则;4、了解和掌握湿物料连续喷雾干燥的方法。二、实验原理 喷雾干燥是将原料液用雾化器分散成雾滴,并与热空气直接接触的一种干燥过程。原料液可以是溶液、乳浊液或悬浮液,也可以是状物。干燥产品可根据需要,制成粉状、颗粒状、空心球或团粒状。喷雾干燥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料液物的雾化;雾滴和干燥介质接触、混合及流动,即进行干燥;干燥产品与空气分离。1、料液的雾化
18、原料液借助于雾化器形成直径 10-100m 的雾滴,雾滴与空气直接接触、混合是喷雾干燥独有的特征。雾化的目的是将料液分散为具有很大表面积的雾滴,当其与热空气接触时,雾滴中水分迅速汽化而干燥成粉末或颗粒状产品。2、雾滴和空气的接触(混合、流动、干燥)是同时进行的热传质过程,即干燥过程。此过程在干燥塔内进行。雾滴和空气的接触方式,混合与流动状态决定于热分布器的结构型式、雾化器在塔内的安装位置及废气排出方式等。本实验的雾滴空气的流向为并流式。3、干燥产品与空气分离 喷雾干燥的产品大多都是采用塔底出料,部分细粉夹带在排放的废气中,这些粉末在排放前必须收集下来,以提高产品收率,降低生产成本;排放的废气必
19、须符合环境保护的排放标准,以防止环境污染。三、设备的主要技术数据 喷雾干燥器(玻璃制品)由雾化器、干燥室、产品回收系统、供料及热风系统五部分组成。喷雾干燥室直径:200毫米 总高度:750 毫米 喷嘴:气流式 旋风分离器及产品回收瓶 供料泵:蠕动泵 YZ1515X 热风系统:旋涡式气泵 型号 XGB-12.预热器:电阻丝加热,通过调节电压控制温度。物料:洗衣粉:毫米粒径 每次实验用量:100-200 克(加水量 600 毫升左右)附属设备 1空气流量测定:转子流量计,LZB-40 4-40 m3/h 2数字温度显示仪:型号:PT-139 规格:(0-550)3空气压缩机 四、实验流程(如图 3
20、-1)图 3-1 喷雾干燥装置及流程 1-空气压缩机;2-风机;3-空气流量调节阀;4-空气转子流量计;5-空气换热器;6-空气进口测温;7-喷雾器;8-干燥室;9-空气出口测温;10-排空阀;11-旋风分离器;12-进料泵;13-料罐;14-产品回收瓶 实验设备的特点 本实验属演示实验。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湿物料连续喷雾干燥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方法。能定性地观察旋风分离器内,径向上的静压强分布和分离器底部出灰口等处出现负压的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出灰口和集尘室密封良好的必要性。主体设备全透明,实验过程中可清晰地观察颗粒的流化状况。选用洗衣粉作物料,使干燥情况更直观、形象。装置小型化,选用新型
21、旋涡气泵,能耗低、噪声小,且便于学生动手操作 五、演示操作 1.打开电源,利用进料泵先进少量清水观察雾化器喷头出水是否顺畅.2.启动鼓风机调节流量在 35(M3/h)左右,打开加热开关调节电压为 130V,后随空气进口温度的升高再适当调节,但电压不要超过 200V.3.打开压缩机压缩空气备用,在温度逐渐升高时要持续进水,进水量为泵表显示在510 之间即可,目的防止进料管温度过高后再进料时,料液瞬时汽化反喷出来.4.在空气进口温度升到 280左右时即可将料罐中清水换成洗衣粉悬乳液,正式进物料(进料量为进料泵表显示的 1316 之间),同时打开压缩机的出气阀释放压缩的气体进入喷嘴,使物料在喷出时瞬
22、时雾化,并蒸发掉水分形成细小的粉粒,由旋风分离器分离出来.在三角瓶中回收.(空气进口的温度一般定为 300).5.实验结束后,先将电压调到零再关闭加热开关,将进料换成清水持续进水5分钟后关闭,目的是为了防止残留的物料在进料管中凝结,堵塞喷口.6.在干燥器表面不热时,利用进料泵大量进水(即进料泵表显示最大直 100),同时通入压缩气体,使水雾化并凝结在干燥器上形成水流以达到清洗干燥器的目的.同时打开干燥器底端的放空阀排掉污水.第二部分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验四 流体管内流动阻力测定 一、实验目的 学习直管摩擦阻力hf、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了解测定的工程意义。掌握摩擦系数与雷诺数Re和相对粗糙度d
23、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掌握局部阻力系数的测量方法。学习压强差的几种测量方法和技巧。掌握坐标系的选用方法和对数坐标系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内容 测定直管内流体流动的阻力和摩擦系数。测定直管内流体流动的摩擦系数与雷诺数Re和相对粗糙度d之间的关系曲线。在本实验压差测量范围内,测量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三、实验原理 摩擦系数与雷诺数Re关系的测定 流体在管道内流动时,由于流体的粘性剪应力作用和涡流的影响会产生流动阻力。流体在水平等径直管内流动的阻力大小,与管长l、管径 d、管壁粗糟度 及流体流速 u、黏度和密度有关,即:hf =p (4-1)以及 (,)pf d l u (4-2)对于管内层流流动,理
24、论上可导出 hf =232plud (4-3)它与无关,且与实验数据吻合。对于管内湍流流动,式(4-2)中几个参数与p的关系复杂,只能依赖实验测定和关联。采用因次分析方法,整理式(4-2)的参数,可组成以下的无因次数群关系式:2(,)fhdulFud d (4-4)参照范宁(Fanning)公式 22fluhd (4-5)可将式(4-4)改写为 2(Re,)2fl uhd d (4-6)比较式(4-5)和式(4-6)可得:(Re,)d (4-7)由式(4-5)可知,只要知道值,就能计算任一(牛顿型)流体在任一直管中的阻力损失。而式(4-7)的,是雷诺数Re和管壁相对粗糙度d的函数,要确定它们之
25、间的关系,只要用水作物系,在实验规模的装置中,进行有限的实验即可得到。对于光滑管,也就是管壁粗糙度层流底层厚度b的管,由于管壁的粗糙峰埋在层流底层中,d对流动阻力不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光滑管:(Re)(4-8)湍流时的粗糙管和光滑管的由理论导出的计算式与实际相差较大,实用中仍然采用实验测定并整理绘制的(Re,)d关系图。本实验分别测定光滑管,以及特定d值的粗糙管,求其loglogRe的关系曲线。方法是:(1)测定流量vq算出 u 和 Re;(2)测定直管的p按式(4-5)和式(4-1)算出值。(3)将 Re 和绘于双对数坐标纸上。局部阻力系数的测定 22ffpuh (4-9)22fpu (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过程 工程 原理 实验 指导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