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学(打印).pdf
《老年病学(打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病学(打印).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4文档可编辑 老年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老化及其所引起一列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学科。老年医学是老年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由老年基础医学,老人流行病学,老年康复医学和老年保健医学五大部分组成。老年病学是研究老年病因,病理生理,临床特点,治疗,护理,康复,和预防保健的学科。顾名思义就是指老年人的多发的疾病,包括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脑血管病,骨质疏松,肺部感染,肿瘤等多学科的疾病。人口老化的趋势: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60 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人口的 10%或 65 岁以上的老人达到 7%,称人口老化。老年人用药原则:老年人用药物五大原则可做
2、为临床老年人合理用药的指南。1.受益原则-要有明确的用药指证,要求用药的收益/风险比值1 2.五种药物原则-若同时使用 2 只种药物的潜在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率为 6%,五种药物的发生率为 50%.3.小剂量原则 4.择时原则 5.暂时停止用药原则 DM 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型糖尿病 其发生和发展可分六个阶段 第 1 期-遗传学易感性 1 型糖尿病与 HLA 有很强的关联,有多基因遗传易感性,易伴发其他类型的自身免疫病。第 2 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病毒如柯萨奇 B4、风疹、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损伤胰岛组织,也可直接损伤胰岛组
3、织,引起糖尿病。第 3 期-免疫学异常 此期为自身免疫活动期,可出现一组自身抗体 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65);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酪氨酸磷酸酶自身抗体 IA-2 和 IA-2。第 4 期-进行性细胞功能丧失 先有胰岛素分泌第 1 相降低,后随细胞的减少,胰岛分泌功能下降。第 5 期-临床糖尿病 细胞仅残存约 10%第 6 期-细胞几完全破坏功能完全丧失 2/24文档可编辑*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在 60 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其中一部分是在进入老年期即在 60 岁以后发病诊断的,另一部分是 60 岁以前确诊,而后进入老年期的病人。*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4、型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的发病存在三方面因素:遗传、环境因素和生理性老化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作用不足。其发生和发展可分四个阶段:1.遗传学易感性:-单卵双胎的共显率:1 型糖尿病约 50%;2 型糖尿病率 90%以上,提示 2 型糖尿病遗传因素更强烈。-据国外研究,2 型糖尿病患者的兄弟姐妹若能活到 80 岁,则大约有 40发展为糖尿病,一级亲属发展为糖尿病的比例为 5-10,发展为糖耐量受损的比例为 15-25。2.环境因素:在老年糖尿病的发病中也有重要作用。生活方式改变尤其肥胖的影响产生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包括两者的相互作用)是 2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两个基
5、本环节和特征。3.年龄因素:老年人胰岛结构在显微镜直观下可见胰岛 B 细胞量减少,a 细胞增加,细胞相对增多,纤维组织增生。老年人糖耐量降低,糖代谢下降,老年期胰岛素释放延缓。4.胰岛素因素:人衰老时,体内有活性的胰岛素原增加,使体内胰岛素作用活性下降 1.胰淀素因素:是新发现的一种胰岛细胞激素,与胰岛素同时分泌。老年人胰淀素合成、分泌增多,可导致胰岛组织的损害。另外,胰淀素对胰岛素的拮抗作用引起胰岛素抵抗是导致 2 型糖尿病的诱因。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1.起病隐蔽、症状不典型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少。老年糖尿病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或无症状,仅 1/4
6、或 1/5 老年糖尿病病人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症状 2.并发症多 老年糖尿病一般病程较长,易发生各种大血管或微血管并发症,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痛风、糖尿病肾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皮肤瘙痒、脑卒中和各种感染症状。3/24文档可编辑 3.并存疾病多 老年人普遍存在器官老化和退行性变,易并存患各种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缺血性肾病、白内障等 4.易发生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 5.易发生低血糖 血糖控制不良或用药不当易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999,WHO 空腹血糖 FPG7.0mmol/L(126mg/DL),或餐后两小时 2hPG1
7、1.1mmol/L(200mg/dl)有以上两个就可以确诊 非 drug 治疗:1.重视糖尿病防治知识宣教 2.饮食治疗 3.运动*常用口服降糖药物5 种不同作用机制:胰岛素促分泌剂 磺脲类:格列吡嗪 非磺脲类:瑞格列奈 胰岛素增敏剂 双胍类: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磺脲类 药物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和释放。但氯磺丙脲(作用持续时间60-72h)、甲磺丁脲(860)及格列苯脲(优降糖)易致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作用持续时间长,老年患者避免使用。-第 一 代磺 脲类-甲 磺丁 脲 tolbutamide(D-860)-氯 磺丙脲 chlorpropamide
8、第二代磺脲类-格列苯脲 glibenclamide (优降糖 Glyburide)*双胍类 促进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有与胰岛素相同的作用;抑制肝及肾脏葡萄糖异生;抑制肠壁细胞葡萄糖的摄取,能抑制食欲,延缓葡萄糖在胃肠道吸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脂和体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1 摄取 6 小时内,从小肠吸收 2 达峰时间为 12 小时 3 半衰期为 48 小时 4 从肾脏中清除 常用药物:二 甲 双 胍 Metformin 降 糖 片 Dimethylbigunide 格 华 止 Glucophage 美迪康 Metformin 迪化糖锭 Diaformin 甲福明苯乙双胍(降糖灵
9、,DBI,Phenformin)*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 dione,TD,TZD,也称格列酮类)4/24文档可编辑 机理:主要通过增强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等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的抵抗,故被视为胰岛素增敏剂;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减少胰岛素分泌,并有保护细胞,改善胰岛素应答的作用。改善血脂代谢。没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主要药物 罗格列酮 rosiglitazone,RSG:文迪雅 Avandia曲格列酮troglitazone,TRG 欧 美 已 停 用 吡/帕/匹 格 列 酮pioglitazone,PIO:艾汀 actins环格列酮(ciglitazone)*-葡萄糖
10、苷酶抑制剂 机理 -能与葡萄糖苷酶竞争性结合,其亲合力比蔗糖、淀粉大 1 万10万倍。当病人进食时,同时服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酶与糖类结合位点减少,抑制肠道中的多糖和双糖分解,使单糖产生减少,延缓小肠葡萄糖吸收而降低血糖从而抑制餐后高血糖。主要药物:阿卡波糖 Acarbose:拜唐苹 Glucobay 50mg/片伏格列波糖 Voglibose:倍欣 Basen 0.2mg/片*胰岛素治疗 近年主张对老年糖尿病,应更积极、尽早应用胰岛素。超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IA:Aspart,Lispro 短效胰岛素 RI 可溶性胰岛素:Actrapid 中等起效中效胰岛素 锌或鱼精蛋白
11、悬浊液,NPH 预混胰岛素 70/30;50/50 长效胰岛素 锌悬浊液:PZI 长 效 胰 岛 素 类 似 物 :Detemir,Glagin 目前胰岛素治疗的问题 1.皮下注射起效时间慢 2.作用时间长 3.早期餐后高血糖和随后的下一餐前的低血糖危险升高 4 餐前 30-60 分钟注射胰岛素的建议不容易被遵从*推荐老年糖尿病患者联合用药,白天给予口服降糖药,睡前注射胰岛素补充夜间基础胰岛素水平 老年高血压病 定义 5/24文档可编辑 老年高血压病是指以动脉血压升高,伴有心、脑、肾损害为主要年龄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其诊断标准时:在 60 岁以上、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血压持续或非同日 3 次以
12、上超过高血压的诊断标准(SBP=140mmHg 及/或DBP=90mmHg),且伴有上述器官损害,排除假性或继发性高血压者称为老年人高血压病。*按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及并存临床情况分为:1.低危组:男性年龄55 岁、女性年龄65 岁,高血压 1 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典型情况下,10 年随访中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30%,应迅速开始最积极的治疗。发病机制:1.大动脉粥样硬化 2.总外周血管阻力升高 3.肾脏排钠能力减退 4.受体功能亢进 5.血小板释放功能增强 6.压力感受器功能减退与失衡 7.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 临床特点:1.单纯 SBP 升高多见(主动脉弹性减退)2.血压波动大体位
13、昼夜季节 3.症状少 4.并发症多 诊断要点:1.定期测血压 2.区分真假高血压(Osler 实验)-束带,比 sbp 高20mmhg,有肱动脉搏动是阳性.假性 high bp3.明确病因 4.评估病情-有无靶器官损害-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存的临床情况如糖尿,心脑,肾血管病 治疗要点:1.治疗目标 降低血压纠正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6/24文档可编辑 2.治疗原则 先基础治疗,后药物治疗,限制饮酒,增加体力活动,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原则 a.采用最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有的疗效而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小。b.要求 24h 内稳态降压,防止从夜间较低血压到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猝
14、死。c.先单药治疗,后联合用药。3.降压药物分类 利尿剂-氢氯噻口秦B-受体阻滞剂-ATENOLOL钙拮抗剂-VERAPAMIL,NIFEDIPIN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 2 受体拮抗剂 心肌梗死 临床特点:1.临床表现不典型 临床症状不典型心电图不典型心肌酶学不典型2.并发症多 3.梗死后心绞痛(PIA)发生率高 4.易发生心肌梗死扩展 5.再梗率高6.NQMI 检出率高 7.基础疾病多 诊断要点:1.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学三者综合判断 2.重观 AMI 的早期心电图改变 3.强调 CPK-MB(CPK 同工酶)的改变 4.其他 治疗:1.一般处理和对症治
15、疗 2.限制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3.抗心肌缺血药物应用*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或心脏内膜局部形成栓子的过程。依血栓组成成分可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纤维蛋白血栓、混合血栓四种。在某些条件下尚可形成含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性血栓及由癌细胞等组成的癌性血栓。血栓栓塞是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流移行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引起相应器官或系统缺血、缺氧、坏死(动脉血栓)及瘀血、水肿(静脉血栓)的病理现象。以上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称之为血栓性疾病。(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血管内皮损伤 7/24文档可编辑 血管内膜的完整性、血管内皮细胞的抗
16、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活性是保持血流畅通的重要条件。2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在损伤内膜外的粘附、聚集,导致血小板活化及释放反应 3凝血过程启动 在血液凝固性增高的条件下,因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及其他因素致凝血过程启动,促进血栓形成 4抗凝活性减低 人体生理性抗凝活性减低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5纤溶活性降低 导致人体对纤维蛋白清除能力下降,有利于血栓形成及扩大。6血流异常 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血流淤滞、缓慢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所致的高粘度综合征及循环障碍等。*(二)临床表现 1静脉血栓形成 最为多见。常见于深静脉,如:髂静脉、股静脉、肠系膜静脉及门
17、静脉等,老年人尤常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常见原因为手术、外伤、恶性肿瘤、血管炎等,但多数原因不明。血栓类型多为红细胞血栓或纤维蛋白血栓。2动脉血栓形成 多见于冠状动脉、脑动脉、肠系膜动脉及肢体动脉等。血栓类型早期多为血小板血栓,随后为纤维蛋白血栓。临床表现有:发病多较突然,可有局部剧烈疼痛,如心绞痛、头痛、腹痛、肢体剧烈疼痛等;供血部位组织缺血、缺氧所致功能异常 血栓脱落引起脑栓塞、心肌梗死 供血组织缺血性坏死所引发的临床表现,如发热等。3毛细血管血栓形成 微循环障碍、皮肤粘膜栓塞性坏死、器官功能障碍、出血倾向等。(四)治疗 目的在于改善血栓前状态或高凝状态,防止血栓扩大及新血栓形成,溶解血栓,
18、重建血流通道,恢复相关组织、器官供血及功能等。抗血栓药物 肝素和小分子量肝素:主要用于近期发生之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8/24文档可编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特殊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及继发纤溶亢进的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广泛出血、微循环衰竭、多发性栓塞及微血管病性溶血。*(一)病因 引起 DIC 的常见原因主要有 感染、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创伤等,约占 DIC 的 80以上。其他多种疾病亦可引起 DIC。l感染性疾病 占 DIC 发病数的 3143。1)细菌感染:G-菌感染如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感
19、染,G+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2)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等。3)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等。4)原虫感染:如脑型疟疾。5)螺旋体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6)真菌感染:如组织胞浆菌病 2恶性肿瘤 占 DIC 患者的 2434。常见者如急性白血病、肝癌、肺癌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3病理产科 4手术及创伤 5医源性疾病 6全身各系统疾病 7诱发因素(二)发病机制 1组织因子及其类似物释放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2因子激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3血小板活化,促进凝血反应。4纤溶酶激活,致凝血-纤溶进一步失调。(三)病理及病理生理 1.微血栓形成 微血栓形成是 DIC 的基本
20、和特异性病理变化。2.凝血功能异常 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初发性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四)临床分型 1.急性型 病程急剧,病情危险 2.亚急性型 病程数日到两周。3.慢性型 病程可长达数月,症状较轻。主要见于肿瘤性 DIC。(五)临床表现 1.出血倾向 是 DIC 最常见症状之一,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出血也是 DIC 的特征。发生率为 8495。9/24文档可编辑 特点为自发性、多发性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 2.休克或微循环障碍 发生率约为 3080。为一过性或持续性血压下降 3.微血管栓塞 多见于肾、肺、脑等 止血与凝血 老年人机体止血-凝血系统发生变化,使血液凝
21、固性增强,抗凝血活性减弱,纤溶能力降低,致老年人学也呈持续间进行高凝血状态,有利于血管血栓形成,称为老人已发生心脑血管血栓塞性疾病等的重要因素。*老年性出血与血栓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的患病率在老年人群中最高。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的生物化学及其改变都是相同的,出血可以与血栓同时发生,即在纠正血栓形成时可以诱发出血,或治疗出血时又可引发血栓形成。重点:老年人出血性疾病与血栓形成的共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的基本原则。*一、老年凝血状态的特点 老年人血管、血管内皮、血小板、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及血液流变学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可引起一种“生理性”病理变化:老年血栓前状态,有利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2、一)血管及其内皮的改变 内皮细胞:血管壁与血液之间的分界细胞。正常条件下,具有止血及抗血栓形成的功能。内皮细胞能产生许多与止血功能有关的物质,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前列环素 I2(PGI2)、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纤溶酶抑制物(PAI)等,也能产生许多与血管舒缩有关的血管活性物质如内皮素(ET)、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子(EDRF)等,并可合成弹性蛋白和多种胶原。(二)血小板 1.老年人血小板数量改变尚有诸多争论。有报道认为老年人血小板数量较青壮年减少,2血小板功能改变 普遍认为老年人血小板粘附性及聚集性随增龄而增加,血小板反应性增高,常处于易被活化的状态,释放反应也增强。老年
23、人血小板功能的改变,可能是老年人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三)凝血因子及抗凝血因子 10/24文档可编辑 老年人血液凝固性增高与其多种凝血因子活性增加、抗凝活性降低有极为密切关系 老年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含量随增龄而增高。气温对老年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要较中、青年人大。(四)纤溶系统 多数研究表明,老年人纤溶活性倾向于低下,且下肢血液纤溶活力下降较上肢更甚,这可能是老年人易发生血栓栓塞疾病且更多见于下肢的原因之一。(五)血液流变学 老年人血浆粘度及全血粘度随年龄而增高。老年人血浆粘度明显高于青年人的重要原因之一为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血浆水平
24、增高也可能起一定作用。全血粘度增高还与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有关。*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或心脏内膜局部形成栓子的过程。老年肺炎临床特点:漏诊达 34%1.多无发热,胸痛,咯铁锈色痰等典型症状,有的占 35%而已 2.首发症状常以非呼吸道症状特出:可先出现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3.缺乏典型体征:例如语颤增强 4.实验室的检查不典型 常见的型:1.吸入性肺炎 2.革兰阴性杆菌肺炎 20%/院肉感染中占 15-80%3.支原体肺炎:占 20%4.医院获得性肺炎 治疗要点:1.控制感染-a.抗生素的选择.b.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2.*促 进 排痰 3.纠正缺氧 4.防止误吸 5.重
25、视并发症和并存病的处理 二.肺栓塞高漏诊,误诊 4 点临床表现(无特异性)-50%dvt 患者可有 PE 但无临床症状:1.呼吸急促(16/min)2.胸痛 3.呼吸困难 4.咯血 发病机制-骨吸收和骨重建达到平衡,使得骨量维持正常,通常在3035岁左右时骨量达到峰值,这时侯骨骼是最强壮的-正常成人期骨代谢的主要形式是骨重建,在破骨细胞作用下不断吸收旧骨,而在成骨细胞作用下,又不断再合成新骨,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这种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协调活动形成了体内骨转换的稳定状态(一)骨量丢失 11/24文档可编辑-随增龄而逐步丢失-使得骨密度逐渐降低-50 岁左右绝经以后,使骨质的丢失速率成倍加快(二)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年病 打印
限制150内